林语堂其人

2009-01-06 05:08林达祖
湖南文学 2009年12期
关键词:林语堂论语英文

林达祖

林语堂既是《论语》第一任编辑,则写《(论语)杂记》自应略述其生平。

语堂是福建人,出生于福建龙溪乡村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他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就读于教会学校。1916年,当时他二十一岁,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旋即受聘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英文。按清华规定,凡任职满三年而成绩优良的教师,由校方资助出国,继续深造。林语堂任教三年之后取得此项资格,他于1919年赴美,进哈佛大学专攻文学,两年后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去法国,又转德国,进莱比锡大学攻读语言学,1923年取得语言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任文学教授,旋又先后任北京大学英文教授。在此期间,他的思想倾向于进步和革命,和鲁迅、孙伏园等过从甚密。在支援女师大风潮和“五卅”惨案中,他曾写过不少抨击军阀黑暗统治的文章。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曾参加示威游行和追悼死难学生的活动,并在《语丝》上和鲁迅等一起写悼念文章。当时他的短文称得上是战斗的檄文,触怒了北洋军阀政府,遭到通缉,时正受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的邀请,遂全家秘密离京赴闽,任厦门大学文学系主任等职。当时一些进步学者在北京已很难立足,纷纷南下,鲁迅、孙伏园等由林介绍入厦门大学执教。但厦大是“现代评论派”的势力范围,他们排挤“左倾”学者,鲁迅被迫去了广州,林语堂也辞职离闽,一度受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的邀请,去汉口任外交部秘书。但此后的“四·一二”大屠杀和七月宁汉合流大规模迫害共产党等政治事变,更大地震撼了林的思想和灵魂。他既痛恨新军阀的独裁,又缺乏反抗的勇气,唯一的举动,就是急流勇退,悄然挂冠,由武汉到上海。以后直到1936年秋出国为止,一直住在上海,并逐渐从人道主义立场转变到颓废出世思想。

语堂在文学及古汉语方面造诣很深,奇怪的是他对汉学的研究,不在国内,而是得之于国外,德国莱比锡大学给他帮助更多。据说那里珍藏古汉语书比之国内大学的图书室还多,他得以博览典籍,具备了“读书破万卷”的条件。

语堂又精通英文。他幼年与少年在国内教会学校就读,为英语打下了结实的基础。可是他频年教书,一直是个穷教授,后来到上海,为开明书店编写《开明英文读本》,此书发行量大,不仅一举成名,且一举发财。当他结识邵洵美,创办《论语》半月刊时,他已是很有钱的文人了。

林语堂编《论语》,大力提倡幽默。起初国人对幽默这个“词”,还不大熟悉,经《论语》连连发表文章,林语堂、邵洵美、李青崖等纷纷对幽默进行解释与讨论,邵洵美搜集这些文章汇编成书,名日《幽默解》,作为《论语》丛书出版,于是国人皆知幽默,成为知识分子中流行的口头词语。语堂为《论语》每期写一篇《我的话》,后来也汇编成册,作为《论语》丛书。《论语》半月刊还为之做过宣传:林语堂说:“看透道理是幽默,解脱灵性有文章。”在序文中他说:“信手拈来,政治病亦谈,西装亦谈,再启亦谈,甚至牙刷亦谈……去经世文章远矣。所自寄者,心头因此轻松许多。”世有因满目经世文章而头痛气闷者,请以本集来轻松一下。全书38篇250页,售价七角。他的文章每篇都给人以会心的微笑。他说:“人生在世,还不是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人家笑笑。”他认为,“宇宙之大,苍蝇之微,均可信笔所至,随意成文。”他竭力赞赏晚明袁中郎的性灵派文学。他讽刺孔孟,赞美老庄。他认为,“中国士大夫阶级一般思想是,得意时重礼教、守法制,倾向儒家,失意时则主张放任自由,无为而治,倾向道家了”。他说,“在朝派主张奉公守法,在野派则乐于革命”。他的文笔流利畅达,虽不见洛阳纸贵,却也风靡一时。

1936年秋,正值全面抗战前一年,林语堂举家迁美国。他在国外,用英文著书。先在美国出版了介绍中国历史的《吾土吾民》。后来用英文写了小说《瞬息京华》,以庚子义和团时北京一个官僚世家为背景,描写旧中国的殁落,此书在国外很快成为名著,到处畅销,他又一次大发其财。再后来,他又出版了英文小说《逃向自由城》。这时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宣扬中国的国粹文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林语堂一度任国民政府派驻联合国的公职。1967年应聘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又在港编写《林语堂当代汉英辞典》。寓港十年,1976年病逝香港,时年八十一岁。

猜你喜欢
林语堂论语英文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