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的牛

2009-01-08 05:27王木根
华人时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老夫子金坛华罗庚

王木根

路上偶遇王老,他知道我集邮,问我牛年邮票买了没有,一再赞扬这头公牛画得好,英武雄健,看着让人长精神。我说的“王老”,就是金坛市侨眷王双林老人,属牛,今年84周岁。

1985年是段玉裁诞辰250周年。为纪念这位训诂学的一代宗师,中国训诂研究会在金坛举办隆重的纪念活动。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王双林参与了整个活动的筹备和安排。在此过程中,王双林接触了许多关于段玉裁的资料,他觉得这位段老夫子,无论是为人、为官、为学,都堪称楷模,但他并没有发现一部完整记录段玉裁生平的传记。于是,他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为段老夫子立传!然而一场大病却打乱了他的计划。就在这年,准备退休的王双林被查出胃癌。随即,去上海做了手术,整个胃切除了四分之三。虚弱的身体使他不得不放弃为段老夫子立传的念头。

手术后的王双林,身体慢慢恢复着。可心头有空荡荡的感觉。旅居美国的女儿一再要求他去美国休养,那里的医疗水平也高,可他就是舍不得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于是,他找了不少文艺书刊,颇有兴味地“啃”,从中形象地了解社会,了解时代,也了解青年。过了一段时间,哪篇小说有新意,哪篇小说开掘深,真还能发表一些中肯的意见。只是也不能整天看小说呀。于是他在家养花。花市上有什么新奇的花草必买,一些名贵的花也通过交换获得,不到一年功夫就满院子全是花。看着一盆盆一朵朵奇花异草,从中寻熏陶,得知识之增长,只是也不能总是欣赏花草呀。那段时间,王双林经常到家门口的华罗庚公园散步,到里面的华罗庚纪念馆浏览浏览。

时间长了,他的脑子里又开始有了想法。因为在1980年代,曾经播放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华罗庚》,不过却是浙江电视台投拍的,一点金坛味都没有。外人看了也许没什么,但金坛人怎么看怎么别扭。王双林到底是从事了多年宣教工作的老干部,他当时就想,华罗庚是我们金坛人,应该由我们金坛人来反映他,才更能表现出我们金坛人的形象,教育家乡后辈努力奋进。

于是,从1990年开始,王双林着手搜集华罗庚的资料。因为自己没有写过剧本,王双林便专门整理了最能反映华罗庚精神的生动事迹,编写成册。这也是一件非常费力费时的工作,尤其对一位动过胃切除手术的老人来说,他不能吃米饭,只能喝米糊粥,甚至吃面条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吸。因此,王双林在美国的女儿女婿出于对他身体的考虑,都不赞成他这么做。

可王双林并不理会,固执地做自己的事。材料弄好后,在朋友的推荐下,寄给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一位剧作家梁延靖。梁延靖看后回信表示,虽然材料还没有达到剧本的要求,但事迹很感人很生动,可以考虑拍摄。此后,梁延靖还先后两次来金坛,和王双林商讨改编剧本的事。很快,一个8集的电视剧本《华罗庚》在他们的努力下完成了。后来,经过梁延靖的四处周旋,一家上海的大企业愿意投资拍摄这部片子,准备作为一个全国的年度重头戏推出。

就在王双林准备和上海方面签定合同之时,省里得知后,立刻表示,华罗庚不仅是金坛的,也是江苏的,应该让江苏人来拍他。权衡再三,王双林还是把剧本交给了江苏电视台。因他身体实在不行,就和老伴去美国疗养了。1997年,这部电视剧曾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不过因为投入低,制作水准一般,被安排到了晚间11点档。这是王双林至今都感到遗憾的:“也许,如果当初交给上海拍,有资金的保证,水准会更高一点。”

1999年,王双林和老伴从美国回来后,觉得自己身体恢复得不错,他又开始琢磨十几年前的那个念头:为段老夫子立传。因为,这是一个值得后人景仰和学习的人物。

然而,为段玉裁立传难度远超编华罗庚的剧本。因为当时,并没有系统的段玉裁的资料,只有一些零星的材料,整个搜集过程就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而且还要写成书,王双林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但王双林还是那句话:“我有的就是毅力!”为了清静,王双林在自家院里搭建的小屋里整理资料、写稿子。他动了手术后一直是少吃多餐,但他一钻进去,就什么都忘了。点心热了好几回,家人催了好几遍,他都不理。为此,他的老伴没少和他拌嘴。

到了2002年底,《段玉裁》完稿。这时,他心里反而七上八下,自己的书是不是够到出版的水平?他找到了晓庄学院的中文系教授赵航,请他指正。赵航教授是中国训诂学会会员,1985年金坛举办段玉裁诞辰250周年纪念大会时,王双林曾和他有过接触。

赵航看过书稿后,欣喜地说,这是一本已经达到出版水平的书稿,而且内容十分有意义。赵航不但帮助修改书稿,还帮助联系出版社。

终于,王双林的《段玉裁》由南京人民出版社在2005年4月底出版发行。更让王双林欣喜的是,这本书还在江苏训诂学会5月举行的研讨会上发放。

其实,对王双林来说,能不能出书并不重要,关键是他做的事情要有意义。虽然,完成了《段玉裁》后,王双林在美国的女儿女婿一再表示,说什么也不能让老父亲再写什么书稿了。但王双林心里面却已经开始盘算着另外的写作计划了。

他是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在做这件事。这次路上碰面,我问起那电视剧写得怎么样了,他说从去年8月份开始至今年3月份,10万字的10集电视剧《纪念华罗庚诞辰100周年》已写好打印校对(2010年11月是华罗庚诞辰100周年)。

王老退休后的生活挺愉快挺充实,努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顿。

我想起当代一位诗人传诵颇广的两句诗:“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老王不也是一头奋进的牛么!

这是不是他特别喜欢牛年邮票的原因呢?

猜你喜欢
老夫子金坛华罗庚
朋友
华罗庚、陈景润“弄斧”必到“班门”
King Lion
华罗庚的信任
信任
“纸上神话”
蟹逼金秋,寻味金坛
家有“老夫子”
还记得那位“老夫子”吗?
金坛雀舌 茅山青锋 品牌价值 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