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课堂促进素质教育

2009-01-11 07:38张长胜
甘肃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探究语文

张长胜

〔关键词〕 语文教学;素质教育;

观念;情境;质疑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B)—0016—01

素质教育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离不开课堂教学。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操作平台”实施语文新课改,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的创造型人才,是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一些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转化观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

《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先天遗传秉赋与后天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感性与理性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有效促进人类文化向个体心理品质的渗透与“内化”,从而使学生形成进一步发展的良性循环演进模式。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共同合作和促进研究的伙伴,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发展,主动探究,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讨论、参与、质疑的权利。学生从与学习伙伴、教师和课文文本等的对话中获取了新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有新发现。只有如此,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有效的开发。

二、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所以,教师要建立鼓励创新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的创造行为,让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建立起能够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的机制。同时,素质教育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对学生的研讨能力和潜能的开发,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发现”入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只在每事问。”可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有更大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应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开始,以引导者、合作者、好伙伴身份营造氛围,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被点燃,经过读、议,学生就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角色从被动学习者变成主动探究者。

三、鼓励学生质疑

素质教育强调让每个受教育者都能获得最好的发展,而不是被动的、片面的接受;它把对英才的培养建立在每个人都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牺牲他人发展的基础之上;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而不仅是智力的单一发展;它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内在潜能的发挥,而不是对它们进行压抑;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和发展的差异性,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压制和扼杀个性。创新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拓展未来生存空间素质的教育。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求知欲从质疑开始。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让他们树立探究、创新的信心,要让学生明白创造并不神秘,更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每个正常人都具备这种品质。教师要利用教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其次,教师应教会学生观察他们喜欢的事物,让学生大胆地问想问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提高。最后,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许多理论和实践研究证明,实践活动对于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有限的实践范围内赋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权利,让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实践中得到体现,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就会把语文当做自己的乐园。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