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巧设计 训练落实处

2009-01-11 07:38李夏敏
甘肃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层次性作业设计趣味性

李夏敏

〔关键词〕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趣味性;层次性;

合作交流;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2(B)—0021—01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但是,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偏差以及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这种作业形式已深深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新课标的实施,如何设计作业,设计什么样的作业,已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教师设计作业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要注意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以,教师应多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

1.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获取知识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作业,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形成技能技巧,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在父母的帮助下,量一量自己房间的长、宽、高,然后算一算自己房间的表面积。

2.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作业

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游戏类型的作业,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作业,掌握知识。如,教学完“乘法口诀”后,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作业,可以学生与学生玩,也可以学生与家长玩。再如,教学“可能性”这一课后,可以设计“猜球”、“ 猜硬币”等作业,课后,让学生互相之间猜一猜。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完成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传统教学,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往往只是一些书面作业,只要求学生做一些计算题或解答题就可以了。然而,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演绎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猜测、动手操作等能力。因此,教师还应设计一些操作型的作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如,在教学完“长方体”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长方体的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之间的关系。实践证明,设计这种类型的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以调动起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随着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设计的作业也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比如,可以设计社会调查、办手抄报之类的作业。为完成这类作业,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到了知识。

1.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数学调查。如,学了“统计”这一课后,可以让学生调查自己或同学家一个季度的用水情况,制作成统计图表,并结合水资源紧张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再如,学习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然后再到课堂中和同学一起说说现实生活中百分数的意义。

2.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如,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作业,让学生开展“有趣的包装”的课题研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把研究的过程、问题、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全班学生再进行交流。这样的作业不但能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注意层次性

由于受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为此,在设计作业时,不能“一刀切”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总之,设计作业时,应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作业的改革,实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层次性作业设计趣味性
“揪”出音乐教学的趣味性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
把握民生新闻趣味性的几点思考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探析辨证论治的层次性
价值观层次性浅析
耕地多功能的层次性及其多功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