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情感教育 优化语文教学

2009-01-11 07:38宋丽红
甘肃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宋丽红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移情入境;

带情入诵;寓教于情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

12(B)—0037—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师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和迁移者,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造情感交流机会,营造情感交流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才能使得师、生走进对方的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

能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呢?

一、移情入境,入境生情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所以,教师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我要学”的状态下进行愉悦的学习。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因此,教师要抓住文本的情感特点,巧设导语,以情激趣,以情激情,这样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语言、动作,对创设学习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有很大帮助。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情感的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如在教授《黄河颂》时,可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配画朗读和配画音乐,让静态的文字具有立体感,使动态的图画更具有吸引力。给黄河的图片配上河水的吞吐之声,就会让学生入情入境。现代教学论表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即情感心理状态如何。在学习中,学生的积极情绪形成“情感动力”,它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二、带情入诵,以声传情

课文朗读时,教师要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教师进行一定技巧的、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将学生引入意境,从而让他们认识文章中反映的客观现实。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以唤起其激情,让其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所以教师要进行示范朗读。教师融之以情,读出感情,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讲解《乡愁》时,通过极富感染力的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那片浓浓乡愁,教学目标就实现了。再如教授《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叙事诗时,一定要发挥朗读的作用。教师先示范读一遍,学生再读一遍,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中让学生体会思想感情。然后把对诗歌的形象分析巧妙地与诵读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一次次朗读,体会诗歌表现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忙碌织布、勤劳能干的木兰;扶机叹息、善解人意的木兰;行军匆匆、坚毅勇敢的木兰;辞官回乡、女儿本色的木兰。教师引导学生从诗的感情色彩到具体形象,也就是从符号到旨趣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从感悟到产生情感的过程。这种教学效果是教师通过刻意分析和讲解所不能取得的。

三、寓教于情,学文知情

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曾深有感触地说:“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把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而在学生心目中,这样的语文课也是他们最盼望甚至最神往的。”因此,挖掘教材的语文因素,让学生入境、生情、悟道,从而发现美、体验美就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了。例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中作者对大海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成了一片霍霍燃烧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一排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涌”、“闪烁”、“滚动”等动词,生动地展现了大海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尽情描绘大海的神奇,为大海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这让学生顿感大海的宏伟。作者饱含激情的笔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语文教学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