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探究品质提升解题能力

2009-01-11 07:38
甘肃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求异思维探究能力培养

王 皓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探究能力;求异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2(B)—0044—01

一、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1.用自己的魅力感染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展示自身的人格魅力,努力做到以饱满的热情、丰富的联想、生动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巧妙的方法、娴熟的运算技巧等感染学生。

2.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对数学世界的好奇心,这是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的关键。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有利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3. 创设合理、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合理、有趣的情境是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的“催化剂”。因此,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让学生猜猜教师喜欢的电视节目,最后抛出问题: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学生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是晚上19时,然后教师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从而引出24时计时法。实践证明,这样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4.明确探究方向,掌握探究的方法

探究性的学习内容经常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探究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到探究性学习的效果。而学生由于探究能力的局限性,有时候不能完全、准确地把握探究的方向。此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避免因探究目的不明确、探究方法不正确而导致探究性学习效率低下。例如,在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可以设计“描树叶的轮廓”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通过描一描、摸一摸,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中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二、在生生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利用课件先出示一个长方形,之后再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怎样求它的面积?” 突然,从长方形的上面“掉”下来一头大象,把长方形“压”成了平行四边形,之后教师再追问:“这是什么图形?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等学生有了自己初步的猜想之后,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猜想。由于受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干扰,大多数学生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两条相邻边的乘积。对于学生的猜想,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引导学生分成小组进一步探究,进一步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学生改正了错误,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实践证明,在相互讨论中,在各种不同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不仅迸发出了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还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举一反三,培养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有利保证。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例题,发挥例题“举一反三”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大千世界问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基础知识、基本技巧和基本方法不变。

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当教完把加法算式“4+4+4”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4×3”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这样一道题: 7+7+7+3=?这不是教师题目出错了,而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变异”情况,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机会。学生经过观察,先把原式改写为7×3+3或者7×4-3,然后再求答案。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灵活运用旧知解决了新问题,创造性地发现了乘法的规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四、在实践中使知识得到升华

数学知识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行为、规律的抽象概括,学生只有步入社会,进行实践,才能潜移默化地理解、接受。因此,教学时,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例如,在教学 “利息和利率”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到银行,让学生拿自己的压岁钱尝试存、取钱,还要学生自己询问银行工作人员银行的利率,并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计算一年后自己可以获得多少利息。学生在看、听、计算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这样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事物,并自觉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的习惯,还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深化。

猜你喜欢
求异思维探究能力培养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