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小学作文教学中出现的“断层”现象

2009-01-11 07:38王俊莉
甘肃教育 2009年24期
关键词:听课亮点小学作文教学

王俊莉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听课;亮点;问题;思考;

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23.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9)12(B)—0060—01

一、听课中的亮点及存在的问题

1.激情导入(有益、有效的环节)

那次听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五”,内容是举例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还可以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那节课开始,教师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讲解:同学们,想必大家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一位五六岁的小男孩颤巍巍地端着一盆清水请妈妈洗脚,这情景让多少人热泪盈眶!同学们,这是一种美好心灵的体现,一个五六岁的小孩都懂得感恩,那我们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以“感恩”为话题,写写自己与父母的事。

点评:教师以学生们熟知的公益广告导入课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了引发爱的共鸣的良好效果,为本课教学的深入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2.互动交流(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先是组内同学互说,然后学习小组推选出比较优秀的学生代表小组进行交流。要求表达有条理、语言生动、表述的内容清楚。有的同学讲为父母端杯热茶,有的同学讲为父母洗袜子、手绢,还有的同学讲在“母亲节”为妈妈送康乃馨,当爸爸劳累时为爸爸捶背……当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又进行了情感调动:我被你们的真情打动了,同学们是如此地孝敬父母,用自己实际行动为父母献上了一份孝心。现在让我们再为父母献上一首感恩的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教师边说边播放歌曲录音。

点评:互说、交流以及教师进行情感调动这个教学环节是本课的亮点所在。但是,由于教师缺乏必要的语言引领,使亮点不亮,导致下面的教学环节出现了问题。

3.从叙到写出现“断层”现象(问题显现)

教师启发: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写的是一篇写事的文章,写事的文章应写清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现在请大家写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听到的关爱父母的事情。

当真正拿起笔要写的时候,我发现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有的学生把本子翻得哗哗响,有的学生一脸茫然。20分钟后,只有几个学生完成了作业 。

点评: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训练,使得从叙到写时,学生遇到了“不会写”的障碍。

二、引发的思考和建议

笔者认为,教师应补充以下环节消除作文教学中出现的“断层”现象。

1.将阅读中的体会、感悟渗透到作文教学中。阅读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是学生掌握语言表达方法的过程。当教师做好情感的铺垫后,应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描写叙事情节所用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欣赏的某种描写方法将自己平淡的叙述变得更加生动。如,引导学生将“妈妈那天下班了,说累得很,就坐在沙发上休息”这句话改写成比喻句“妈妈那天下班了,进门就‘倒在沙发上,像一根软软的面条,显得疲惫不堪”。

2.出示精彩片段引导学生赏析、借鉴。由叙到写是一个很大的跨越,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布局谋篇和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实现这个跨越。为了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教师必须给学生出示数篇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掌握片段中的描写方法和布局谋篇的技巧。

3.激励学生交流,为学生搭设互动的平台。初次脱稿后,教师可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读给其他学生听,让其他学生评析。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对于评价的学生和被评价的学生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被评价的学生能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评价的学生能看到别人作文中的精彩部分,进而汲取精华为自己所用,从而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4.二次修改,鼓励学生追求作文的更高境界。在互相欣赏、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二次修改,或是语言的描述,或是段落层次的安排,或是文章的立意,总之只要是自己觉得不满意的都可进行修改。

猜你喜欢
听课亮点小学作文教学
侧重习作讲评,观照“后作文”教学
浅析小学高年级数学学习
根据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特点进行有效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