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本科全程导师制

2009-01-14 08:11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本科

施 翔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本科生人数激增,生源层次发生变化,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为了使本科生能顺利成才,推行实施本科全程导师制成为客观需要。本科全程导师制的有效推行就必须重视导师的选聘确定、职责的明确与界定、建立导师制的保障机制、加强导师工作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等。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 本科 全程导师制

[作者简介]施翔(1950- ),男,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素质教育。(江苏 南通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导师制实践性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7SJB880029)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42-02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教育正处于一个教育转型期中,正由传统教育转向现代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大学本科段教育较之精英化时期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科生源的变化。精英化时期只能考上大专甚至连大专也考不上的学生成了本科学生。二是高校师资结构的变化。近些年各高校都进入了大量新教师,他们普遍缺乏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水平亟待提高。三是人才需求的变化。随着社会转型、经济转型而要求教育转型、人才转型。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建设渴望高校培养更多的会做人、能做事的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四是就业竞争的变化。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下大学生就业竞争之激烈是精英化教育时期无法与之相比的。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本人、学校和学生家长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对以上情况,如何保证教育质量不但不下降而且能够稳步提高,培养出更多的受社会欢迎的高质量人才就成为高等学校所考虑的核心问题,很多高校为了不断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都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高校实行的导师制就是比较好的措施之一,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①然而,部分高校正在推行的一些导师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推行实施本科全程导师制。所谓本科全程导师制是指在实行班级制和年级辅导员制的同时,给所有的本科生在他们进校之初就配备导师,对他们本科学习的全过程给予全方位指导和帮助。

二、本科生顺利成才呼唤全程导师制

1.克服“惯性”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大学招生虽然已经取消了对考生年龄与婚否的限制,但进入高校的新生绝大多数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带着“应试教育”的“惯性”走进了大学校园,面对的是全新景况:陡然从升学的压力中解脱出来,感觉到浑身轻松;高校学生一般每周不会超过30节课,空余时间做什么,怎样做,远离父母“监控”和呵护,如何解决生活自理等问题就非常现实地摆到他们面前。因此,高校新生与高中时期相比出现了明显的“三多”现象:网吧游戏,甚至染上网瘾的明显增多;空余时间逛商场和超市的明显增多;谈恋爱的明显增多,此类现象无疑不利于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和顺利成长。为了更好地克服“惯性”的负面影响,此时给他们安排专门的导师以有针对性地给予具体指导实在很有必要。

2.全面发展的需要。实施素质教育使教育者全面发展是各类教育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但令人遗憾的是素质教育推行实施至今,仍然受“应试教育”比较严重的影响。②进入高校的学生全面素质状况并不能令人乐观,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健全的人格尚未形成,待人处世、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学习任务,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大学学习要求;劳动观念薄弱,能够掌握几样劳动技能的学生非常鲜见;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分钟现象”越来越多,体育运动水平几乎是呈每况愈下之态势;阅读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各有不同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学行之有效。显然,要求班主任和辅导员去完成这样的任务勉为其难,而实行全程导师制就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专业发展的需要。在校大学生每人都有自己所学的专业,然而他们在专业兴趣、专业思想稳定、对专业的理解、专业的发展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缺失,本科生中特别是刚进校的一些新生在对待专业学习和发展方面因不感兴趣而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之,不知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的有之,在学分制下不能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在联系而盲目片面追求学分和兴趣,为了避难就易而选课的也有之。针对这些情况,很有必要给他们安排具有一定经验的导师去引导、教育他们扭转一些不良倾向,更好地完成专业学习和成长任务,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4.心理健康的需要。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高考制度还只是对中学各科学业成绩进行测查,并没有对心理素质进行测查,由于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而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一般来说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面对巨大的环境变化,心理发展之路坎坷不平、动荡不安实属正常。所以大学生因心理冲突、压抑与创伤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而产生的应激等就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他们当前的学习,还可能会导致他们走上社会后适应不良。令人欣慰的是,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建立了心理咨询热线,这些举措均起到了比较积极的作用,然而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针对性不强,很难解决那些既没有能力进行自我调适又不愿意向自己认为不熟悉或信不过的人表露、倾诉和咨询的学生的问题,而全程导师制能够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相互理解而成为“知心人”,更有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5.职业指导的需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本科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各高校为了提高育人质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已把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视为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指导是帮助个人选择、准备、获得、转换职业以及在就业中求得发展的过程。”③但是,综观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普遍做法,却存在着职业指导功能窄化、职业指导功能单一、忽视个性差异、针对性不强、泛泛而为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而本科全程导师制能够在弥补这些欠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导师可以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学生的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择业观、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和创业等方面的指导和教育,以取得职业指导的最佳效果。

三、实施本科全程导师制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1.重视导师的选聘和确定。实施本科全程导师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对导师的选聘和为学生确定导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首先必须坚持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近些年高校进入大量的新教师,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暂时还难以承担本科生导师的任务,应该选择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有较高的教育热情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在确定具体结对时应做到专业尽可能相符或相近。其次,目前我国一般高校的生师比在1∶16左右,如果既要为每个本科生配备导师,又要考虑每个导师所导各年级学生的总数过多,就会出现导师供不应求的问题,为此可以聘请已退休的教师、符合基本条件的在读研究生和社会上具备相应条件者担任兼职导师。再次,在确定导师的过程中应提倡“双向选择”,使导师和被导学生能结成理想和谐的师生对子,避免出现“一厢情愿”“强扭的瓜不甜的局面”。④

2.重视导师的职责界定。本科全程导师制的导师导什么、怎么导,必须明确范围和基本规则,根据全程导师制全方位的要求,导师的主要职责应包括:关心学生思想进步,指导学生的生活、做人,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帮助与指导学生确定成才目标,端正专业思想和学习态度,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协调发展;身正为范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形象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具体学业指导,根据社会用人需求帮助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专业培养规格、知识和能力的结构要求,针对学生个体差别制订学习计划,指导选修课程和自学内容;在学生的考研、就业、留学创业等方面提供咨询,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给予指导等。

3.重视建立导师制保障机制。全程导师制的顺利推行和有效实施必须做到在学校内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所以高校各级领导,尤其是各院(系)的领导应特别重视运用多种方法加强宣传和教育,使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全程导师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本科生顺利成才方面的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为推进实施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然而长期以来高校教书与育人分离的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教师也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都有周课时几节为满工作量,科研什么样级别的文章和著作以及什么级别的项目给予什么样的奖励等“硬性”指标。而育人工作无形中变成了“软性”工作,难以得到实实在在的肯定,且难以给予相对应的报酬,推行实施全程导师制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认真研讨导师的工作量且能得到明确和落实,否则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准则,也违反了按劳取酬的分配原则,还势必会影响导师制的成效。此外,还应考虑给导师的工作提供一些时间、场所、工具等方面的基本条件或方便。

4.重视导师的考核、评价与激励。高等学校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都有比较完整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本科全程导师制对导师的工作也必须进行制度化管理,在高校进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中,应将导师制的制度建设视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导师制的管理制度应根据导师的职责而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和激励制度,能够量化的可以合理地确定量的指标,但必须注意既要考核和评价导师的工作结果,还要注重考核和评价导师工作过程,重视导师工作的过程管理,更要重视对导师工作的激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对激励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激励,人的能力只发挥出20%~30%;如果施行恰当激励,人的能力能发挥到80%~90%,二者存在60%的幅度差距。⑤所以,对导师工作中的优秀者给予褒扬和奖励将会更有效地推行和实行本科全程导师制,更有利于本科生的顺利成才,更有助于提高本科教育的育人质量。

[注释]

①孟少英,孙诚,赵瑞华.本科生导师制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2004(3):80-81.

②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办[1997]29号)[Z].1997-10-29.

③邓宏宝.新时期高校实施全程职业指导的理性思考[J].教育导刊,2007(3):39-41.

④刘增科.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思考[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99-100.

⑤陈永生,李焕荣.试论高等院校教师激励[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0-62.

猜你喜欢
本科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与政策探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高校本科专业评价本体性缺失及对策研究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中职本科“3+4”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