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

2009-01-14 08:11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3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徐 辉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校园和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存在着主客观诸方面复杂的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全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拓展就业渠道,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促使毕业生充分就业,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全程就业指导 搭建就业平台

[作者简介]徐辉(1968- ),男,山东荣成人,徐州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江苏徐州221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8007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52-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将本科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学校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一所院校的社会影响与发展空间。因此,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如何为毕业生搭建走向社会、顺利就业的桥梁,理应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入探讨并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1.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就业情况不理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渐形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模日趋扩大。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已达百余所,毕业生达四十余万,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初次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不够高,就业层级和岗位质量也不够理想。

2.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依旧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性院校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显,导致办学特色不突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如由于开办工科专业所需投入大但效益低,一些院校便把精力用于开办文科或管理类专业,投资少效益却很高。这种教育短期行为造成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大于求,必然凸显为就业困难。

3.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其真实就业质量却处于较低水平,如反映就业质量的专业对口率、实际就业率、就业稳定性、毕业生薪金水平、毕业生就业后在职业技能方面获得的奖励及贡献率等指标均不理想,这反映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技能,毕业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成因

1.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影响就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和锻炼,已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大多数有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充满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就业期望值偏高,在择业中往往过高估价自己,不能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品格、爱好、气质及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做出正确判断,由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够、综合素质欠佳影响就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有的综合素质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有的缺乏社会实践知识,应变能力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就在就业过程中失去了许多良好的机遇。

根据江苏某应用型本科院校连续三年来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评价较高,选择对毕业生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很满意的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78%和65%;而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的评价较低,选择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很满意的只占到调查总数的52%和46%。调查反映出了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知识储备不充分,缺乏就业竞争力。

3.思想观念滞后影响就业。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总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高薪单位和企业去,不愿意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和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观念也比较陈旧,片面追求高学历和短期效益,强调实际工作经验,不愿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忽视新进毕业生的系统培训和相关待遇的兑现。

4.就业指导的乏力造成毕业生就业难。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将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变,而毕业生对此认识不足,还用原有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择业行为。而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和舆论引导不够。目前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注意共性指导,忽略了个性指导和个案咨询。

5.就业市场服务功能不够完善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不完善,服务功能和手段相对滞后。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灵活就业。

三、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思路

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及时走出就业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除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素质外,还亟须加强就业指导。当前,较为有效的是加强对在校生的全程就业指导。

全程就业指导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大学四年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的实践技能、广博的知识内涵和敏锐的观察视野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全程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全程就业指导主要包括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创业技能指导、就业技能指导四方面内容。

全程就业指导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它不仅仅局限在特定的专业之上,更符合“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它与平台培养模式同样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每个内容都有明确的目标,逐步提升,针对性强,且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全程就业指导要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纳入平台培养计划,使全程就业指导的层层要求得以实现,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

从进入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以来的就业工作实践看,全程就业指导是成效最为显著的比较成熟的就业指导方式。第一阶段(大一)主要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新老生互动交流、讲座,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形式加强大学适应性教育,指导新生及时做好角色转变,积极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第二阶段(大二)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技能指导、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资格认证讲座等形式,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初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促使学生认识自我,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阶段(大三)主要通过邀请成功校友讲座、校友交流会、举办考研与就业讲座、举办求职就业的准备讲座求职技巧与面试礼仪讲座、模拟招聘训练和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人才市场情况和招聘应聘程序,掌握求职择业技巧,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做好求职应聘的心理准备。第四阶段(大四)主要通过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学校就业工作流程,讲解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就业心理指导、择业观指导和求职技巧指导及诚信教育、就业安全教育、组织参加双选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诚信履约;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毕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事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现顺利升学或就业。

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关键在于切实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作用的认识,使其成为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穿插于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形成人人关心就业工作、时时处处抓就业的长效工作机制。

“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人员、经费、阵地建设上加大投入,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水平。要确立校院(系)两级、以院(系)为主体的就业工作体制,并把具体工作进一步向班级渗透。就业指导队伍中专兼职人员的比例要适当,采取校外聘请和校内培养相结合,形成“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人员团队。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要从单一的管理职能转变为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并重,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为学生服务,通过快捷、优质的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同时,还要努力实现就业指导的全员化。要通过动员,使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要让全体教师认识到就业指导教学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只有学校全员参与,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投入,研究如何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未来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结合实际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四、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举措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一定要拓宽就业渠道,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

1.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就业供需信息系统。一是毕业生信息系统。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机构要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系统,对毕业生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身高、专业、特长、就业意愿等情况进行整理,建立电子档案,供指导者随时查阅,便于推荐,也便于用人单位查阅,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二是就业信息系统。就业信息是学校开展和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它包括信息的采集和发布。信息采集可通过以下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人员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采集;主动从各地的劳动、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中获取;发动全校教职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网络等传媒作用,收集用人信息,为毕业生自主选择就业提供条件。

2.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为毕业生代办就业所需的相关证件。二是对毕业生的来电来访要作详细解答。三是将毕业生输送到就业岗位后,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在毕业生就业集中地,有条件的要设立就业服务站或办事处,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提供再就业服务。四是要注意收集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可根据相关情况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改进和调整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实习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是不断提高就业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和稳定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对做好毕业就业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各地校友会的资源,设立毕业生就业基地,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牵线搭桥,主动占领行业就业市场。

4.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的协调合作。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社会化工程,学校除了开发相对独立的职业活动领域以外,还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界、人事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门类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提高职业信息的可靠性和针对性,使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职业状况的分析与预测,是建立在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基础之上的,加快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的转换,推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协调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贺轶文.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5(5).

[2]宋宗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

[3]黄海涛.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思考大学生就业指导[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夏科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01(5).

[5]黄娟.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探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5).

[6]黄昌建.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

[7]夏鲁惠.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9(2).

[8]胡家增.大学生就业指导要适应新变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9]孟建民.关于加强本科生应用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7).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与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基础药理学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