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苏富比2009年秋拍拍后分析

2009-01-15 08:42
收藏·拍卖 2009年11期
关键词:玉玺成交率成交价

洛 奇

香港苏富比09秋季大拍的成绩己出,可以作为苏富比在亚洲中国市场2009年度成绩的总结:这次香港苏富比总共推出了10个专场,成交总额达到12.9亿港元,成交率为86.61%,与上半年的春季大拍对照看,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这些数据也证实了笔者在去年作出的判断:“即使是在金融海啸的影响之下,艺术品市场也将最早复苏。”但是在如此火热的市场中,香港苏富比的中国重要瓷器工艺品专场却只有3.7亿港元成交额及56%的成交率,除了令人大跌眼镜外,还需要我们深思其中的缘由。

艺术品市场的复苏已提前到来但“中国重要瓷器工艺品”专场颇不乐观

自去年国际金融海啸以来,各行各业全面萎缩,呈现出不景气甚至是“衰退”的势头。但是,艺术品市场的表现却相当稳定,甚至还有逆市上扬的态势。在我拟文总结去年佳士得、苏富比秋拍表现时,就曾预测艺术品市场将会是最早复苏的行业之一,而在2009年上半年,无论是国内各大公司的春拍,还是香港佳士得公司的春拍,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让人看不出世界大环境仍处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之下。因此今年3月春季大拍之后,在给《收藏·拍卖》所撰稿件中我曾指出“去年秋天总结2008年艺术品市场状况,我就预期最迟在2009年下半年中国古文物艺术品市场就会回暖,到2010年春天完全复苏。从现在的情况看来,除非美国、欧洲再出现极端重大的特别状况,引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恐慌,否则的话,艺术品市场的复苏已经提前到来。”

在经济次序成熟的社会里,艺术品的保值、升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其表现也是最稳定的。欧美国家无论是老牌的大公司也好,私人机构也好,包括银行、保险企业和金融企业巨头,几乎无一例外地会在艺术品市场上进行计划采购并保存起来,以防经济环境的恶化,如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在破产之后就曾拍卖其长期收藏的艺术品来冲减债务。因此,经济环境越是严峻,从其他不景气行业流入艺术品市场的热钱就越多,进入艺术品市场寻求交易的买卖双方也相应增加,这样就使得市场越活跃,交投两旺,今年春季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无论是拍卖市场还是古玩市场,成交率高、拍品成交价的飙升就是最好的证明。特别那些经过权威鉴定的、流传有序的传统古董艺术品更是如此。

再来看看我们历来重点讨论的对象——“中国重要瓷器工艺品”专场。该场拍卖成交额只达3.7亿港元,成交率也只有56%,与其他所有类似拍场均超过80%的成交率相比,苏富比的中国重要瓷器工艺品专场不禁让人有所失望。恐怕这个专场要使用上“不乐观”这个词来评价了,而在这个“不乐观”的评价背后,则需要从市场和经营者两方面去进行探讨。

四件拍品占三成成交总额市场对珍罕拍品热情不减

在这次苏富比秋拍上同样可以看到这样的拍品,如1652号清乾隆玉玺,估价300万~800万港元,成交价1410万港元。该玉玺是Emile Guimet在1903年3月2日从巴黎商人Bigot手上用230法郎购得,他是耶纳广场博物馆的创始人。此玉玺上有一对绞缠的龙作装饰,印文是白地朱文的“乾隆御笔”。2008年10月8日在苏富比Emile Guimet日藏的乾隆印玺专场中,也曾有件双龙缠绕清乾隆白玉玺上拍编号为Lot2003,它的印文同样是白地朱文的“乾隆御笔”,当时的成交价为6338万港元。

1692号明代成化青花缠枝黄蜀葵纹宫碗,碗底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估价3200万-42000万港元,成交3650万港元。此拍品曾多次在香港上拍,1990年3月20日在香港佳土得上拍,当时编号为Lot523,1997年4月27日再次在香港佳土得上拍,当时编号为Lot73,2006年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上拍,当时编号为Lot908,成交价为3148万港元。李正中和朱裕平著,1993年在台北出版的《陶瓷研究鉴赏丛书——中国古瓷汇考》中,收录了该品。

1701号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团花云龙纹双耳扁壶,估价1500万-2000万港元,成交价则达3986万港元。该扁壶两面都绘有团花五爪正面龙纹,这种乾隆年间的扁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有相近的例作。当前的拍品器型承袭自明代15世纪初的青花扁壶,其原形则衍生自中亚回族的净瓶。在市场上极难找到器型、纹样大小与该品完全致的青花扁壶。

还有一件乾隆紫檀宝座1645号,估价2000万-3000万港元,成交价达8578万港元。该品是一位亚洲私人藏家在20世纪前十年中于北京购得的。

仅以上四件拍品的成交总额就占了整个专场成交额的近三分之。由此可见市场的购买力仍然很强,买家们的购买热情也仍然很火热。那么造成此次香港苏富比秋拍不如人意的情况,恐怕要从经营者方面去找原因了。

玉器和杂件遇冷暴露经营者对市场的判断和把握出现明显偏差

在这次香港苏富比秋拍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是值得人们注意的。第一,过去交易火爆的玉器和杂件在这次拍卖中却相当冷清,如珐琅器、漆器和玉雕器件,几乎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数尊鎏金佛像仅有两件成交,漆器中有4件成交,珐琅器只有7件成交:玉器拍品(包括玉玺)稍好一点有47件成交,但是成交价上百万的(包括玉玺)只有8件,其他多以上万港元的价格成交。第二,有个细节十分特别,那就是1602号清雍正的粉彩盘,原估价200万~300万港元,最后竟然以98万港元成交,这样的现象要在过去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看到的。由此反映出经营者对市场的判断和把握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其中甚至有故意抬高价格的嫌疑,有可能是针对中国买家的不成熟而希冀赚取更大的利益,也或许只是经营者自身对市场调研出现了偏差。然而在近两年,就香港苏富比拍卖的情况看来,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偶然了。

在未来的两个月内,国内外各大公司的秋拍将接踵而来,好戏连台,是最终证明艺术品市场的复苏和火爆,还是将出现转折?结果将在三十天内揭晓。个人的判断应该是前者出现的几率会更大一些。而这种升温恐怕会直持续下去,在未来的三五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波动。让我们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玉玺成交率成交价
苏宁易购推第二轮回购
拍行成绩单
八大山人一只鸟拍出1840万·13年前成交价仅121万
法国又要拍乾隆玉玺
“童年伙伴”里的意外财富
华辰秋拍1.06亿佳绩收关积翠园基金会专场独领风骚
辞旧迎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危”
盘点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