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困

2009-01-18 08:49潘晓凌杨继斌
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2009年13期
关键词:少华淘宝毕业

潘晓凌 杨继斌

大学生就业异乎艰难的当下,一个高职学生何以今年顶40个本科生,将来还会顶80个本科生?

一所高等院校何以毫不掩饰地倡导商业价值取向,批量复制学生富豪,不惜教学计划让步,评判标准易辙?

是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淘宝改变命运?是颠覆传统培养模式的创举,还是商业利益的附属?

超级毕业生

除了床尾那本烫金“优秀毕业生”证书,杨甫刚似乎很久没和大学生的身份产生关系了。尽管学校就挨着他的工作室,但他已经一年多没怎么上课了;尽管天天做着市场营销,可他这门功课的期末成绩才三十几分。

这个穿着一件鸭毛到处飞的仿名牌羽绒服的24岁男生,正熟练地打包着化妆品。尽管纸盒上的邮寄地址遍布全国,但作为一个双皇冠级别的淘宝网店老板(双皇冠意味着网店已获得两万以上买家的好评),他每天甚至很少下楼。与他类似的校友在这片出租屋里有十余个。在毕业生求职的旺季,他们只是偶尔去下招聘现场,却也是为了物色“勤奋、肯吃苦、善沟通”的手下。他们自己从没打算应聘任何工作。

杨甫刚已经雇用了6个手下,包括他的大学同班同学,还包括一个武汉大学毕业的男生,在高职毕业的老板兼高中同学面前,男生很少提及自己的名校出身,“赚到钱才是本事。”他说。你可以说这是一群义乌草根商人的典型传奇,但你更应该说,这是一些提前搭上电子商务便利的超级毕业生。

尽管久离校园,但这并不妨碍杨甫刚在义乌工商学院的符号化存在。在校学生久闻这位鲜有露面的学长大名和他月入4万的神话,在各种集会上,他们被鼓励向学长看齐——“今年就业形势尤其困难,一个杨甫刚就可以顶40个本科生,明年还会顶80个本科生”。

发言者是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贾少华,这位一直在琢磨高职学生新出路的校领导正是在杨甫刚身上找到了灵感。他打算批量生产超级毕业生——三年内,全校实现2000多名学生创业,这占全校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在他的设想中,成功的进度及效果还可以精准计算——大一结束时人均月收入要达2000元以上,大三毕业时达10000元。

只是,创业的形式基本就是开间淘宝网店。2月中旬,在北京一个教育论坛上,贾少华的演讲主题就是“ 淘宝改变命运”的口号,将“知识”两字换掉了。他还不打算“收敛”,尽管外界争议纷然。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凄风冷雨中,在大学生就业率仅36%的当下,至少他的义乌工商学院的学生们已开始坚信不疑。

“样板工程”

在成为“样板工程”前,杨甫刚和身边的同学没什么区别——从小学到高中一直都是“次等生”,考了两次高考才勉强进入这所高职学校。下岗的父亲已视之为最大的欣慰,想着儿子毕业以后能进政府机关或单位,过上体面、稳定的生活。

杨甫刚认为父亲OUT(网络用语,过时的意思)了。在他读高中的2003年,被称为“扩招就业元年”,媒体上开始出现“失业大学毕业生达50万”的悚人报道,北大毕业生街头卖肉亦掀起轩然大波,高学历不再必然意味着一份体面工作和精英身份。杨甫刚想实现一个不一样的梦想,“就算我拼了命考过英语六级,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年年拿一等奖学金,出了校门,我能和本科、名校的学生争当精英吗?”

200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杨甫刚开始转做淘宝,售卖家居装饰品和化妆品。彼时,网络购物风靡一时,只有一台电脑、五百块钱与骨灰级吃苦品质的杨甫刚迅速上手。当十余平方米的宿舍已塞不下货时,他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悄悄搬出了校外。“如果拿不到文凭,我也只好对不起老爸老妈了。”他说。

八个月后,做到五颗钻(网店的信誉评级标准,越多越好)级别时,“不务正业”的杨甫刚突然受到副院长贾少华的隆重接待。他被带到院长办公室,一问一答地坐了半个多小时,临走前,还收到一本书和名片作为礼物。“有事情随时给我打电话,”面前的院长笑眯眯地望着他,“杨甫刚,你是学校的英雄!”

更大的变化接踵而来。贾少华开始在各种公开场合提倡学生创业。“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及时抓住这个机会!”他的声音充满激情。在他看来,这一低门槛、低投入、低风险、回报快的创业模式易于操作和推广,加之学校就处在义乌这一全球小商品批零中心,“天时地利人和”。像此前狠抓学风一样,他开始用他的意志全力鼓动学生上网开店。

淘宝大赛

将学生开店推向第一个高潮的是2008年3月份举行的校园淘宝大赛。彼时,校园的几乎每一处角落都张贴出大赛的海报,班主任奉命到各自班上做宣传。学生只要有一个网店即可报名,半年后,评委将根据参赛者网店的信誉等级及交易额评奖。

报名学生竟达1200多名,这占了全校总人数的15%,学生们比赛的赞助商之一就是业已毕业的学长何洪伟,200块钱起家做淘宝,如今身家已达数百万。工商管理系2007级学生张军正是从杨甫刚及何洪伟两位超级学长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来,毅然开店,决意参赛。

学校为矢志创业的学生免费提供创业基地工作室,配备办公桌、宽带及仓库区,甚至允许学生可以不上大部分课,“只要期末考试参加并通过就行”。更引起争议的是,学校亲自出面,免费提供场地引进物流公司进驻,要求只有一条,降低学生发货的物流费用。

最低的运营成本、最充裕的时间,加上最青春无敌的精力,这些全天黏在电脑前的超级学生们拥有着众多社会票友性质的淘宝店主难以复制的竞争力。但学生们也没时间上课、听歌、看电影、看新闻、看书了,他们只希望学校能多开点“即刻能派上用场的知识课”。

同一所学校,不同的梦想

雪峰楼大概是整座校园里密度最不均匀的建筑。一楼是一贯人气火爆的创业基地,而往上的教室,不上课时,尤其是周末,几乎空无一人。斜对面的图书馆里,平时也只稀稀落落地坐着十来个学生。

这样的校园让计算机系新生郑宇(化名)觉得有些“怪异”,这个喜欢看书的18岁男生平时喜欢泡图书馆,他打算毕业前完成自己的第一部科幻小说。但这个伟大的目标在他跨出空荡荡的图书馆时便不知所措起来。走在校园的路上,随处可见拎着一大袋小商品,行色匆忙的创业同学,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要么好好学习,要么好好创业,不要无所事事”。“这两种选择不是平等的,我想好好学习,但我感到孤独。”郑宇说。

2007级旅游系的周诗琪(化名)也有同感。这个与人说话时,总是逃避对方眼睛的女生是名典型的好学生,不仅一次性通过英语四级考试(全班只有两三位同学能做到),还进入了全省一个导游大赛的十佳,但聊起身边的创业明星,她的语气里充满了检讨的味道,“我整天只知道读书,却总感到前途迷茫”,“我也想创业,但下不了决心,也没什么经验和本事……”在周诗琪眼中,这些创业明星“高高在上”,学校开讲座时,他们总被安排到前面一二排位置就坐;评优秀毕业生时,不创业的学生要求每门成绩都达

到优秀,但创业的学生只要全部通过即可;班级学习第一名拿的奖学金两千元,而淘宝竞赛的一等奖两万元,第二届更要提高到10万元……

恰如其他本科高校寻常所见的英语热、证书热、考研热一般,这所高职院校正强调着毫无掩饰的商业价值取向,演绎着一个极富颠覆性与争议性的教育梦想。“我该怎么让自己坚定起来呢?”在图书馆里,周诗琪烦躁地翻着一本六级英语模拟试题,“我也想拥有一个明确的未来。”

“老板专业”

张军并没有在第一届淘宝大赛上获奖,尽管他的网店顺利升级为四钻。不过他可以入选学校新开设的创业学院了。这里是最临近诞生杨甫刚般超级毕业生的摇篮之地。

创业学院的门槛不低——实体创业的同学月收入达8000元,淘宝创业的同学达四颗钻以上。学院专门另设课程,学生可自行选修,以替代原专业的课程;网店升级到更高业绩,还可抵一定学分。订立这一新规时,贾少华有充分的依据,“杨甫刚当年考市场营销才三十几分,可谁敢说他不懂市场营销?”曾有记者问他,创业学院到底是个什么专业?贾少华哈哈大笑,“老板专业!”

和今年的超级毕业生们一样,张军不打算找工作,毕业了继续做淘宝,他打开电脑,桌面是马云,“做到一顶皇冠,还有两顶,更高级别的还有金冠。”“金冠之后?……凭那样的资本,做啥都行了。”

也有坚持不下去的。创业基地启动半年多,张军所在的工作室换了近一半的人,一些同学因忍受不了如此无趣的生活而离去,“我不想把大学三年时间都花在电脑前。”也有人貌似恍然大悟,这种创业只是时间堆积的低水平交换而已。

这些超级毕业生以及即将毕业的超级学生们无疑是贾少华的骄傲,支撑着他尝试教育模式改革的企图。他以自己能喊出学校一百多个创业明星的名字而自豪,“全中国没有哪个高校的校长能像我这样。”他还对那些曾经沉迷于网络游戏,后转做淘宝做到四个钻的学生说,“你们要骄傲地活着”。

背景事件

女毕业生的死亡日记挣扎于内疚、自责中两年半后,喜欢唱“big big world”的女大学毕业生刘伟,在1月23日下午3点多,自溺于一个倾倒垃圾的狭小水池。

在留下的十余万字的日记里,命运给她设定了一道诡异的选择题:或者凭全家之力并举债去读大学,她有可能跳出农门改变自己命运,代价是,她必须在毕业后背负经济和道义上的双重债务;或者嫁人,生子,当一个农妇。她因为惧怕后者而选择了前者。

种种迹象显示,正是此选择背后的重负,让这个内向、不善言辞的农家女孩一直处于焦虑之中,而毕业前夕的就业压力,成了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刘伟脆弱的个体生命背后,是大学生就业困境下,农村孩子所面临的越来越坚硬的“农门”。

“十多年前,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被国家统一分配,不管城市孩子还是农村孩子,都可以有一份稳定的甚至改变自己命运的工作,高等教育起到了作为阶层流动通道的作用。”刘伟的同届校友赵强说,“而现在大学扩招,几百万学生找不到工作,农村孩子很难再像以前那样通过读书,找份工作来改变命运了。”社会阶层流动通道已被严重挤压,赵强索性选择从大一开始就自主创业。

就业的寒冬中,石家庄学院这样的学校似乎并没有太多良策,只能给每一个毕业班开着就业指导课,但近三分之一的教程用来鼓励自力更生的创业,灌输“没必要把找工作当成自己的唯一出路”的观念。

猜你喜欢
少华淘宝毕业
余少华
我们今天毕业了
毕业季
婚前与婚后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贴吧吧主诋毁淘宝店败诉
第一次“淘宝”
淘宝
毕业歌
淘宝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