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安全与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2009-01-19 09:28王军
银行家 2009年9期
关键词:石油市场石油价格投机

王军

21世纪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大量的石油交易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完成的,石油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联系空前紧密且高度一体化。当前的石油价格已经远远不是传统意义上以边际成本来确定的石油价格。一方面,从国际上看,石油与金融已经交织在一起。石油期货市场、石油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已经使石油成为高度复杂的“复合市场”。另一方面,从当今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操作情况看,石油经济更是日趋金融化。在此背景下,保障石油安全必须构建石油金融战略体系。

石油的金融属性使之成为“准金融产品”

原油供求特点决定了石油金融属性。作为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石油有其商品属性的一面;同时,与其他大宗商品相比,石油还有其独特的金融属性。石油商品的金融性首先来源于其独特的供求关系特征。

从石油生产看,石油的生产费用绝大多数是生产设备的折旧费用和利息等固定费用,产量越多,单位成本越低。因此,富余供应能力便会激起强烈的增产欲望。由于产量增加导致的价格下跌可以通过生产成本的下降加以弥补,从而使供给曲线出现向右下方倾斜的现象。此外,石油勘探开发是一个长期过程,从探明储量到形成生产规模一般也要花费7~10年的时间。因此即使油价提高,短期内也不可能依靠开发新油田建立起新的石油供应。只要石油供应量达到临界产值,再高的油价在短期也不能导致石油供应的增加,从而使石油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垂直线。最后,由于原油的储藏特点导致石油开采具有一定的刚性,一旦开始开采,即使油价降低也不能立即停止。

从石油需求来看,石油与社会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均有很密切的关系。世界能源结构变化和能源节约都需要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基础,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因此,在短期内,经济的连续运行导致石油需求的刚性,即便出现油价波动也无法实现能源替代和大规模的石油节约计划。也就是说,价格上涨,不会立即导致消费量的下降,短期内石油需求是无弹性的。从长远来看,石油供应紧张会促使世界范围内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替代能源发展等,从而在油价上涨时导致需求量的下降。石油需求一旦被高价格导入结构性的下降趋势,即使价格降低也难以在短期内提供石油需求。因此,石油需求从短期看是无弹性的,而从长期看是有弹性的。

在不同时期,不同特点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相结合就会导致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和价格特征。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对于石油价格这种不规则变化,使用金融手段对价格风险进行控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石油供求特征是导致石油产生金融属性的最根本原因。

世界石油供需空间分布不均衡所决定的石油金融属性。石油商品金融性第二个来源在于世界石油供需空间分布格局的不均衡。从资源分布看,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北美三个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82%,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72%。其中中东地区剩余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的64%,待探明可采石油资源占世界的25%。从消费情况看,当前及今后十几年世界石油消费近80%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石油资源分布与消费格局在空间上的不平衡,一方面使国际石油市场对地缘政局动乱极其敏感,近年来的中东局势的不稳定、伊拉克战争、伊朗核危机等都有争夺石油资源、石油定价权的深刻背景;另一方面也驱使更多的国家寻找其他的手段——包括金融手段来增加石油市场的控制力。

石油的供求、价格波动及供需空间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揭示出石油已成为“准金融产品”,已具有金融属性,国际石油市场已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交易市场,而是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石油市场日益金融化

世界范围内,石油市场金融化状况不仅表现在石油衍生品市场体系及世界石油定价机制上,更体现在石油与汇率的密切联系、国际对冲基金对石油市场的投机、国家层面的石油基金等各个方面。

国际石油价格体系及定价机制的金融化。这主要体现为石油期货交易价格对现货交易价格的引导和决定作用日益明显。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际石油市场及其定价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国际石油定价的控制与垄断权几度更迭,从西方“七姐妹”(西方七大石油公司)到OPEC的垄断,再到现在石油期货市场主导石油价格。这种变化反映了石油供需关系的基本改变以及市场构成从垄断向竞争性的变化,反映了国际石油定价体系及定价机制已逐渐金融化。期货市场的发展对世界石油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世界石油市场原油的结构和石油贸易商的交易方式,改变了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交易双方通过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公开竞价,对未来时间的“石油标准合约”在价格、数量和交货地点上,优先取得认同而成交的油价为石油期货价。从近几年的原油价格波动情况看,期货市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预先指标。油价的这种特殊形成机制,决定了石油价格不可避免会受到期货市场投机因素的影响。

石油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密切联系。除了少量的以货易货交易外,国际石油贸易都是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美元汇率和石油价格的关系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2004~2008年油价的这一轮攀升,究其根本是由于美元的贬值引起的。有人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与现在美元汇率的比较,认为70美元/桶的价位从相对价格上还没有达到1986年的历史最高价。无论油价和美元汇率的因果关系如何,二者的这种相关关系,使美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拥有了另一些重要的调节石油价格的工具和途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美联储通过对美元汇率的调节,可以直接影响到石油相对价格的高低,以实现本国的战略目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元相对进口国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出口国对目标市场的定价差别。

国际投机资本对石油市场的投机与操纵。2004年以来,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中东地缘政治危机的加重,频发的恐怖活动,使国际油价出现爆发性上涨及大幅波动。2004年一年,国际油价上涨70%;2005年8月,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原油期货盘中价格突破每桶70美元的大关;2008年7月,原油价格攀上147美元的历史新高。油价的上涨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对冲基金等国际投机力量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炒作也是油价冲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仅对冲基金就有200多只活跃于能源交易市场。在国际市场石油期货交易中,约有70%属于投机行为。每桶油价上涨10美元中,投机炒作因素就占6~8美元。实证研究表明,投机力量对石油期货价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自2004年12月以来,投机基金净持仓与原油期货价格的走势保持很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高达0.7。2008年7月前油价的暴涨和7月后的暴跌也与市场上的投机资金大规模流入与撤出有很大关系。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投机力量虽然不是行情的创造者,但它们是趋势的忠实跟随者和推动力,加速和扩大了国际石油市场上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推动石油价格飙升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它们的参与带来了国际石油市场浓烈的投机气氛。投机力量的行为甚至改变了国际石油市场的运行状态,使油价基本脱离供求关系的基本规律的制约。

国际石油基金的金融化运作。在国际石油市场上买原油,一般都是买期货。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对冲基金等投机性力量更多地参与了期货市场。巨额的对冲基金流入原油期货市场,使原油价格大幅波动。目前原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仅用市场供求失衡往往无法解释,而要考虑到市场投机行为的影响。国际油价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如果说欧佩克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一个操纵者的话,那么西方国家的对冲基金则是比欧佩克更为厉害的操纵者。这就是当前国际石油市场的游戏规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也是我们一定要建立本

猜你喜欢
石油市场石油价格投机
2017年石油市场供需关系变化分析和预测
股票市场与石油市场互动机制的研究
世界石油价格波动的逻辑与中国的国际能源合作
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及石油价格影响的计量分析
基于极值BMM模型的石油价格极端风险度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