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如何去除学生的“浮躁气”

2009-01-20 02:30鹿洪刚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6期
关键词:教师应体育课规则

鹿洪刚

浮躁心理是一种由内在冲突所引起的焦躁不安的情绪状态和人格特质。通常表现为急躁、敷衍了事、怠慢懒散等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消极行为。“浮躁”也可简单理解为心浮气躁,指言行举动随便,不能坐下来踏踏实实地学习,听讲不专心,思考问题不深入,作业敷衍了事,出错多;性子急,不冷静,做事只图快。在小学体育课上表现尤为突出,常出现以下情况:

现象一:上课之初,乱哄哄一片,不能够排好队伍,并保持安静等待老师上课。

对策:小学生自我调控能力差,心理和情绪波动大,注意力容易分散。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学生就能集中注意力,主动排除干扰,自觉维护学习状态。教师应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课堂意识,让学生明确体育课也是一项严肃的学习活动,也有课堂纪律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强体育课堂常规训练。课堂常规是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规范,也是师生双边共同参与体育活动的相互约定。所以体育课上教师应带头执行课堂常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学生作出表率和榜样。同时应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课堂常规训练,要让遵守课堂常规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成为体育学习的自我规范。

现象二:教师讲解示范或学生演示时,不愿认真听或观察,出现讲话、打闹等行为。

对策:培养学生接受教师指导的习惯,就是要培养学生“我要学”的学习意识和动机。首先,应加强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让学生明确体育学习不是娱乐休闲,而是掌握运动技能、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的学习任务,是为将来运动健身打基础。其次,教师应注重教学指导的策略,要摒弃机械单一的教学方式,要在运动技能学练过程中融入娱乐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同时对运动技能教学要进行生活化改编,要引入学生喜闻乐见、时代感强的生活体育技能,让学生产生课堂体育即生活体育的认识,保持学练积极性。再次,要不断强化学练目标,充分运用教学评价等手段,营造谁较快掌握运动技能谁就学习能力强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上进心。最后,要开发小学生的向师心理,教学中教师既要成为学生的朋友,主动指导、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向师性,以请教老师、接受老师指导为荣,引导学生养成接受教师指导的习惯。

现象三:进行游戏竞赛时,不惜以违反规则取胜。动作毛糙,一味追求“第一”。

对策:遵守规则,不仅能保证游戏和竞赛活动顺利进行、提高练习质量,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形成遵守规则的社会道德。培养学生遵守活动规则的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确遵守活动规则的重要性,树立没有规则就没有竞赛的意识。其次,教师制定的游戏、竞赛规则,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要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再次,要加大执行规则的力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执行规则的能力,通过反复的实践尝试,让学生体验规则规范下的体育活动的公平性,提高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采用榜样法、评价法、奖励法等方式,对遵守规则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对违反规则、投机取巧等不公平的行为进行批评教育,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意识和能力。

现象四:小组合作游戏时,表现不积极,甚至不愿参与。独生子女常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

对策:学生有个体差异,体育课上不同个性、不同兴趣特长和不同运动能力的学生,会产生各种学习矛盾。对待个体差异性,教师除了要因材施教,还应该培养学生间相互帮助合作的学习习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收益。课堂上教师应加强集体观念教育,建立同学间互相帮助配合的学习规范,多组织各类学习交往活动,让学生形成体育活动中相互交流探讨的习惯,营造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教学过程要给学生组建互补型练习小组,引导学生组成各类学习合作友伴群,为学生创设帮助合作的条件,并通过组织以小组、友伴群为单位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体育活动中相互帮助合作的重要性。针对独生子女的自我为中心、个性强、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征,教师还要加强心理辅导,以实践体验为主要途径,通过教学评价、榜样激励等手段,帮助学生融入学习团体,提高团队意识,培养团队责任感,增强心理抗挫能力。

教师只有抓住浮躁的症结所在,并据此进行循序引导与教育,学生认识到了,思想通了,课堂上才能出现师生、生生互动,使师生间真心交流,真情相融,课堂教学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学生的终身体育观打好基础。

猜你喜欢
教师应体育课规则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体育课上的“意外”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让规则不规则
讨厌的理由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