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矛盾应“先理后管”

2009-01-22 10:55常艳春
中华家教 2009年4期
关键词:事业心木桶痛苦

常艳春

“我也想成绩好,我也想门门课程优秀,如果我想就能做到,那该多好。”“天天除了读书就是读书的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是为了以后的路走得比较轻松的话,那现在这被压得透不过气的生活,真的就这么有价值吗?现在的付出,是否真能换来以后的快乐呢?”“我开始想,如果有不痛苦的方法,自杀或许也不错。”

你或许读过类似的文字。这是一位自杀获救的男生的日记,他感到的都是痛苦。如果生命里都是痛苦,对一个孩子来说,“生”还有什么意义呢?毫无疑问,他的痛苦来自父母——希望他成绩优秀,但父母却没有感受到“希望”背后孩子的感受,最后换来的是孩子的极度痛苦到自杀。或许,父母还在因孩子痛苦而迷惑不解。两代人冲突、困惑,却苦无出路。

这样的例子很多,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家长所谓的爱为何换来孩子严重的心理焦虑和痛苦?本刊特邀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张向葵为您解惑:如何消除孩子心理的烦恼与困惑?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矛盾

本刊:您曾说家长家教观念与孩子成长规律相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向葵:我们平时经常听见一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仔细探究,这背后隐藏着许多矛盾:

首先,社会对孩子成长的高要求与家长不理解之间的矛盾。我们常说,未来的人要有三张通行证:职业、学术、事业心和创造力。职业和学术可以直接通过学校教育获得,而事业心和创造力则是一个人从小应该养成的素质。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一个人没有事业心和创造力,是很难在社会、在单位站稳脚跟的。

可是,有些家长对此不理解,往往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知识学习,而忽视培养孩子的事业心和创造力。

其次,家长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增长,而忽视孩子心理的发展。这是极不科学的!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协调发展,即生理发育、智力开发和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是真正的人才。

我曾拿“木桶效应”作过类比:一只木桶的容积大小,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恰恰是最短的那块。具体地说,木桶盛水的原理首先要求每一块木板高度相同,才能达到相应的容积,反过来,木桶的盛水量就会大打折扣。

由此,我们联想到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生理发育、心理健康状况、知识结构层次等好比木桶上的一块块板子,只有各方面都能得到同等优秀的发展,他才是优秀的人才。相反,尽管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很全面、很系统,知识水平很高,但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这个人的发展也是要大打折扣的。但是,一些家长不理解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性,总是一味地逼孩子学习,结果只能造成孩子的焦虑、紧张、失落、乏味、没有自信,缺乏真正的竞争力。

再次,家长教育手段与孩子兴趣之间的冲突。在落后的教育观念下,父母的教育手段也多是“逼(逼迫)”、压(压制)“、“卡(强迫)”。他们不是从孩子的兴趣出发,从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以长辈自居,凭借父母之名,对孩子发号施令,指手划脚。

客观地说,好奇心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快乐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只有尊重孩子的天性,有意引导孩子的生活兴趣和学习兴趣,才能激活他们的好奇心,并使之快乐地成长。打个比方,孩子就像一棵小树苗,家长就是园丁,要精心地为小树苗培土、施肥、浇水,给他阳光,他才会茁壮成长。

本刊:面对这一切,家长应该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化解各方面矛盾,使之走出心理误区,健康成长?

张向葵:家长要帮助青少年消除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烦恼和心理困惑,就必须熟悉孩子的成长规律,懂得孩子的心,真正理解他们。我们所说的管理,其实应该是“理管”,就是“先理后管”,在理解的基础再管。具体地说,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理解孩子心里所想。不少家长平时只注重孩子知识的增长、学习成绩的优劣,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孩子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父母不知道。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信息发达、知识纷繁的时代,他们接触广泛、联想丰富,心里所积纳的东西、对事物的看法、发表意见的方式等,往往超出大人的想象。

有这样一对母女,妈妈是高级知识分子,女儿刚读高中。一天母女俩在户外散步,母亲遇见了自己一位年轻的女同事。彼此打过招呼,就各自走了。过一会儿,女儿对妈妈感叹:“刚才您那个同事长得真安全啊!”妈妈好奇地问:“什么叫长得真安全啊?”女儿大不以为然地笑道:“您咋那笨呐!您想想,女孩子没人追,就不会有是非,就是安全。她是否安全,那不一看便知!”妈妈恍然大悟,原来女儿是在委婉、幽默地说那个女同事长得不漂亮。妈妈同时也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和发现:孩子们什么都懂,应该保持两代人的心理沟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懂得孩子的心理。

给孩子真实的生活图景。家长要让孩子了解生活的真实面目,知道现实生活中什么叫真诚、什么叫尊重、什么叫责任、什么叫公平……不然,当孩子走入社会时,会觉得一切与父母说的不一样,一切都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很难适应社会。

我从牛津大学访问回来后,给女儿讲了我在英国碰到的一件事:有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和别人合租一套房子,开始两人相处得很好。没两天,室友发现这个人小便后总不冲便池,结果把他赶了出去。此时,他满以为,你这儿不让我住,我再去别处住。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他打电话给小区的其他租户,发现他们的回答都惊人的相似:“你就是那个不冲便池的人?我不能把房子租给你这种人!”他很尴尬,也很无奈。女儿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想得到别人的欢迎、尊重,必须品行俱端,时时处处尊重别人;否则,只能遭遇难堪和尴尬,甚至是痛苦。

给孩子精神之爱。目前,许多家长爱孩子时,仅出于本能的爱,却不重视爱的表达方式,不会施爱。比如,给孩子丰富的衣食物品、足够开销的零花钱。殊不知,这些物质享受不是爱的全部,不能替代精神之爱。还有的父母缺乏理智,把对孩子过高的期望看成是对孩子的爱。两者的结果都是孩子的感受与家长的行为之源南辕北辙,体会不到那份爱。因此,父母应该学会施爱,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爱,从中学会爱别人、爱父母。

女儿17岁生日那天,我不知道该送什么礼物。直到下午7点多,我还没拿定主意,眼看她快要到家了,我正着急呢!突然灵机一动,拿起手机给她发了条短信:“小美女,祝你生日快乐!你是妈妈的生命之花,你灿烂了妈妈生命的全程!”不一会儿,她给我回了一条短信:“谢谢您,大美女!”虽然这个生日我没给她买任何礼物,但我发现她觉得最开心。这说明她从那条短信中,感受到了我对她真诚的爱。※

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跨文化心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教育心理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兼职研究员。

(责编 冯 梅)

猜你喜欢
事业心木桶痛苦
我来讲故事
木桶兄弟
分担痛苦
木桶和篮子
浅谈幼教工作的“六心”
灵魂干净,品行高尚
管好班级要“四有”
用“心”构建低年级数学有效课堂
暴力和痛苦
2009中国CEO痛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