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庆新闻中心

2009-01-22 07:27刘晓玲
国际公关 2009年6期
关键词:祝寿中心

刘晓玲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对于我国外树形象和内聚民心都是一次大好机会。每逢国家重大事件,成立新闻中心已是惯例,9月22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新闻中心正式启用。作为一个窗口和平台,国庆新闻中心是如何向中外媒体尤其是境外媒体展示我国国家形象的?为此,记者特地走近国庆新闻中心,探究其在传播国家形象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 媒体服务

从9月22日到10月1日,国庆新闻中心正式运营的时间只有短短不到十天,然而它的任务却是相当繁重:为前来采访的港澳台和外国记者核发采访证件,组织新闻发布会和集体采访活动,安排记者参加庆祝活动的采访,为记者采访提供传输通讯设备和资料服务,答复记者关心的有关国庆新闻采访的问题,等等。

从十六大、十七大到2008北京奥运、神州七号,在我国,每逢重大事件都会成立新闻中心,新闻中心机制已经日趋规范和成熟。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曾经参与了历次新闻中心的工作,这次作为国庆新闻中心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国庆新闻中心在继承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为中外记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力争通过优质的服务来影响媒体的报道基调。

据介绍,国庆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来自外交部新闻司、国务院新闻办、中宣部新闻局、国台办、港澳办、北京市外办、中国记协等部门,在这支50多人的队伍中,每个人都以高涨的热情参与,把这次工作作为对60年国庆的献礼。李越是中国记协主管国际部工作的副主任,为了参与这次活动,无暇顾及刚从手术室出来的爱人,全力投入到这次工作中。

“国庆新闻中心为记者提供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更加体现了人性化、专业化和个性化。”祝寿臣告诉记者,领取采访证件是记者与新闻中心的“首次接触”,由于新闻中心管理非常严格,门口通常安排森严的武警“把守”,当记者前来报名领取证件时,严守纪律的武警照章办事也在情理之中,但这往往会给记者尤其是境外的记者留下冷冰冰的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庆新闻中心把服务前移,即在武警站岗的前面设立接待台,供记者领取证件。这样就避免了记者与站岗武警的直接接触。

在国庆新闻中心二层的服务区,来自全世界的媒体记者可以在网络电讯服务室免费上网、传输稿件和图片;在图片服务室,免费享受新华社提供的报道国庆盛典的实时新闻图片;国庆新闻中心还设置了广播电视服务室,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免费提供广播电视信号,这是很多国际会议的惯例,“广播电视信号是没有台标的(白信号),其他电台或电视台接收以后可以随便编辑,变成自己台的节目。”祝寿辰特别强调,这项服务受到了媒体的极大欢迎。10月1日当天,曾有20多家中外媒体接受使用该信号。“

据介绍,报名参与国庆活动报道的中外记者共有4500名,其中3200名境内记者,1307名境外记者,在境外记者中又有919名外国记者,388名港澳台记者。这些记者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6家媒体,新闻中心此次专门设置了港澳台记者接待处、外国记者接待处、境内记者接待处。另外,在一层大厅的图书资料服务区和二层媒体接待处的“书摊”上摆放着多种语言文字的图书、光盘和宣传册供记者们免费取阅。

> 媒体议程设置

虽然国庆新闻中心的正式运营只有短短十天,但是,祝寿臣的工作从2009年5月份就开始了。在过去,新闻中心的活动安排基本上都是自己规划设计。而这一次为了更好地满足记者的需求,国庆新闻中心事先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在过去几个月,与中外媒体尤其是外国记者进行面对面的座谈成为祝寿臣工作的主要内容。五六月份,他先后约谈了美国《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商业周刊》,英国《金融时报》,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日本共同社,韩国《文化日报》、《京乡新闻》、《先驱经济新闻》,中国经济新闻社,首尔新闻社,越南通讯社等。7月份,又召集港澳台部分在京记者进行座谈,征询他们对60年国庆活动的有关采访需求和关注问题,以便新闻中心能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服务。

根据调研和座谈会的情况,祝寿臣整理出了一份调研报告,内容包括记者对60年国庆新闻中心的希望和建议,以及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的关注热点。调查发现,外媒的关注度主要集中在国庆庆典、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政治体制、文化外交、军事(阅兵)、社会保障等6个方面。当然,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比如协助记者争取更多现场观礼名额,安排采访阅兵村集训情况,更多安排记者实地采访,等等。在这份报告的指导下,新闻中心最终制定出一份完全从记者需求出发的工作方案。据了解,新闻中心此次共安排了8场新闻发布会、3场“请进来”的集体采访、15场外出参观采访和6场文艺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展示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还不回避当下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比如第一场新闻发布会便是阅兵联合指挥部的新闻发言人介绍阅兵情况;节能减排、社会保障、卫生教育等多个部委的部长亲自出面向媒体发布新闻;有关西部大开发、上海世博会、海西经济区等备受媒体关注的热点也由相关领导接受了记者的集体采访。

“在过去,很多领导不喜欢回答提问,不善于和记者交流,一场发布会下来,往往领导发布占去大部分时间,而最后简单地象征性地回答一两个问题。”祝寿臣说。这次国庆新闻中心要求,发布会总长度大约一个小时左右,发布人的发布时间掌握在10分钟以内,接下来更多地与记者互动,回答记者提问,以尽可能满足记者对于新闻的采访需求。

按照记者的要求,新闻中心组织了多次记者外出实地参观采访,比如沙河阅兵村、牛街清真寺等。同时,邀请记者前往国家大剧院欣赏音乐会、京剧等演出。祝寿臣告诉记者,9月22日到30日的这些活动都是为整个国庆庆典预热,同时也让媒体对中国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立体的了解和认识。

> 阅兵式的海外传播

在国庆新闻中心事先的调研中,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阅兵成为境外媒体非常关注的热点。同时,阅兵式对于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新形象,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关于阅兵式的传播成为国庆新闻中心的重中之重。

在国庆新闻中心与阅兵联合指挥部的协调下,决定组织一次境外记者对北京沙河阅兵村的集体采访。根据阅兵联合指挥部的要求,进入沙河阅兵村采访的记者人数不能超过50人。9月10日,来自ABC、路透社、法新社和香港无线、澳亚卫视、台湾东森电视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33家知名媒体的47位记者进入沙河阅兵村,采访了徒步方队训练情况。

在沙河阅兵村,记者们按照预设的采访路线和计划,听取了徒步方队指挥部郭志刚大校的总体情况介绍,参观拍摄了文化活动广场、战士宿舍和阅览室,以及后勤服务部门,很多境外媒体记者采访了郭志刚等几位阅兵指挥部军官,并在阅兵台拍摄了各兵种徒步方队的现场训练情况。在两个小时的现场参观采访中,境外媒体记者对中国士兵的素质表示赞叹,受训士兵的威武气势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胡大卫是美联社的一名记者,他表示通过这次参观采访,感觉到中国军队越来越开放、透明。

国庆大阅兵给外国人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好机会。10月1日当天,很多外国记者都想去现场一睹中国军队的风采。据介绍,当天共有500多名境外记者来到现场观礼,国庆新闻中心也多次向北京市筹委会争取,希望能给更多的境外记者去现场参观的机会。同时,现场有18家境外媒体进行直播,他们的报道将会影响世界上的数亿观众,因此,在观礼位置上,为了让境外记者有一个更全面的报道角度,从而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国庆新闻中心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协调,最终争取到了一个最佳的位置。

在祝寿臣看来,国庆新闻中心是一个窗口,向中外媒体尤其是境外媒体展示中国的形象。通过国庆新闻中心开展的活动,成功地向境外媒体展示了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60年来奋斗的光辉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发生的重大变化,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改革、进步、文明、开放的新形象。

猜你喜欢
祝寿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群仙祝寿图
党中央两次为谁公开祝寿?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外婆的祝寿野餐会
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围绕中心,详略得当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诗联中的数字之祝寿篇
延安时期的祝寿活动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