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太功利

2009-01-27 03:00张志坤
中国德育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教育

张志坤

凡事得有用,没有用的东西是要被唾弃的,但是每一事物究竟何用,那就人言人殊了。教育也是如此。现在,对于教育,有一种倾向,即把它简单地定位于所谓人力资源开发,把知识及技能取向被推向极端与绝对,教育功能和价值工具化、功利化。于是,以教育为手段,以学校为场所,以学生为对象,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体系俨然成了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线。这一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

其一,选拔竞争日趋激烈。

现今我国的学校体系,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就进行选拔分流,成绩好些的上普通高中,差的上职业学校;然后是再选拔,成绩好些的上一类大学,差的上二类、三类大学——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后好像竞争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愈演愈烈。但不管怎样,激烈的竞争,目标都是把教育当作敲门砖,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不仅如此,在“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竞争的起点急剧前移,先是争名牌高中,接着争名牌初中、争名牌小学,现在似乎连幼儿园也争了起来,择校之风越刮越大,不正当的社会因素也参与其中,推波助澜,成了家长心头挥之不去的梦魇。

其二,负担压力日益沉重。

在激烈的竞争中,每一个人都想成为个中强者。要做强者,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口号:“要想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就不会有幸福的成年;要想得到幸福的成年,就必须牺牲快乐的童年。”于是乎,为了升学,学生和家长都在忐忑不安中奋力拼搏。这是升学压力。接下来是就学压力。虽然我们国家经济发展成就巨大,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供子女上大学仍然是一项沉重的经济负担。教育能够位列民间所谓“新三座大山”,教育的成本之高便可略见一斑。最后是就业压力。这些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莫说本科毕业生,就是研究生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研究生在校生数量已从1998年17万,剧增到2008年的128万!如今大学生们专业已经和特长、爱好、兴趣等渐行渐远,而与就业、前途紧紧地捆绑在了一起——一切为了就业,知识也不能不屈从于现实。特别是对于广大贫困生来说,巨大的就学代价,多少亲人的寄托与希望,都指望通过就业来获得回报,而就业困难,岂不意味着人生难上加难?

其三,质量水平日渐严峻。

同任何高速运转的生产线一样,高速甚至超高速运转下,质量是难以保证到位的,过于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必然要丢失很多东西。

一失,教育与教养脱节。“有教育没教养”,这是一位美籍教育人士对中国教育的评价,可谓一针见血。在开发人力资源的旗帜下,选择教育只不过是人力资本投资,学习知识技能只是为了获得一种高级资产。有人声称,在现代社会,知识、信息、资料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产,知本家等同甚至优越于资本家,“知识”“文凭”“学衔”将是一个能产生高额利钱的贮钱匣,物欲之下,教育的教化功能被淹没了,唯才是举、唯才是用以及修道、明德之类就只好随它去了,所以德育喊得最响,做得最空,效果最差,那是必然。

二失,知识与素质脱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了,如各类艺术考级等。其实,真正的素质应该是诸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认真钻研、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品质,而这些是要通过教育内化来实现的。所以古人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但现在,分数才是命根子!所有学习的东西,会了就行,不需要内化,只要分数高,一切就都可以了。所以,考试也带有“伪”性质,因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无论如何用分数衡量不出来的。

三失,学历与学问脱节。 过去,能上大学就是“精英” “骄子”,算得上知识分子了,现在,博士、教授、博导满天飞。目前,读博人数越来越多,原因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越来越多的参与。他们基本上都是在职读的,应该说其中不乏真正醉心学问者,但更多的是沽名钓誉之徒。所以,中国博士数量世界第一,但半数在当公务员,还有一大批是市场经济下的老板们,至于学问如何,只有天晓得。

“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多么激动人心的口号!但是,这样的流弊如果任其发展下去,教育势必要变成权力和利益的侍者,扭曲受教育者的心灵,坍塌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殿堂,最终,背离教育理想,扭曲教育价值,辜负教育使命。诚然,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开发人力资源,建设经济强国是需要的,教育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旨是应该的,因为不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去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的价值是无法凸显的。但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目的只实现了部分,教育的社会责任没有这么简单,不应该到此止步。所谓“百年大计”最起码也得从长计议,不能因为现实的需要就不顾长远,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教育的理想和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要强调“好”字当头,教育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具有捍卫道德真理的勇气和决心,肩负崇高的使命,闪烁理想的光辉,体现时代的良知,不媚俗,不为眼前和世俗的功利所诱惑所收买,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人民满意的教育。

化解教育发展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教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认为,应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当前急需和长远目标的关系,推动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奔向新境界。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古人云:教者,政之先也。在中国古代,教育主要完成教化的任务。在古代西方,这个任务则主要是由教会来实施的。西方近代学校教育其主流是工业化、近代化的产物,信奉的是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是世俗的,也是功利的。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因而在教化的功能上固有其失。作为当代中国的教育,在追求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理应兼具教化的功能,但遗憾的是这一功能日趋式微。从根本上说,教育是文明传承的主渠道,是理想、价值与社会精神构建的主要驱动力,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道德继承、文化袭承、历史传承主要靠教育来实现,这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所以,要通过发展教育来修道弘德、取义明礼、谐和图治,使教育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成为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发展的动力,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助力。这样的教育,在对象上应该是全民的,在过程上应该是终身的,在内容上应该是多样的,在功能上应该是全面的,在领域上应该是全方位的。所以,教育的定位,不能以培养的学生数量为唯一尺度,应以全面发展为指向,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使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历的社会迈上学习的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达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境界,努力实现学有所教。

第二,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推动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在建设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以学校教育体系为教育发展的重点,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有重点不能不要一般,没有一般,重点也不成其为重点,教育强国不能有教育上的空白点,强大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更不能出现结构和体系方面的缺陷。教育在对象上要涵盖从婴幼儿到成人,在内容上要既包括学历教育,也包括非学历教育,既发展学校教育,也发展社会教育、行业企业教育、网络教育等,既倡导正规教育,也倡导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不能一讲教育,就是简单的学校教育,就是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个简单的链条。事实上,我们是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三,正确处理单一和多样的关系,既开发人力资源,为经济建设急需培养大批人才,也推动教育多样化发展,拓宽成才渠道,为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我们中国来说,经济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在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上,既要建设强大的教育主体结构,同时也要注重多样化发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过去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现在越来越多的是在学校外发生的;学习的主要方式以往总是很正规,是与老师、课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现在非正规的学习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特别是在成人阶段,甚至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与手段,也更具有了自主性、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为人的全面与自由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一发展趋势昭示我们,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战略空间,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是非选拔、非竞争的,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人,而是选择适合人的教育,只有选择形式的义务,没有选择对象的权利,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真正实现有教无类。这样的教育,将帮助人们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追求丰富的情感与高尚的价值,弥合人际之间的隔阂,创造美好的生活,创造和谐。这才是教育的高境界,才接近于教育的理想。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所谓“修道”“弘德”“明礼”“取义”等人本主义的东西才能得到充分的伸展。所以,学校教育之长,可能是终身教育之短,而学校教育之短,恰是终身教育之长,两个体系并重并举,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使教育焕发出理想的光芒,才能避免越来越世俗化和功利化。

只有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校、大专院校为我们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这是必须充分肯定的。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凡事只有明其利害,才能趋利而避害。大教育才是大方向,坚持大教育、践行大教育,教育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北京,100816】

责任编辑/刘 烨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