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旅酒为媒

2009-01-29 06:07李子刚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

摘 要:陶渊明生性嗜酒,终生以酒为伴,他的许多诗篇总是浸润着琼浆玉液的色香光影。离开了酒,陶诗就缺少了诗魂。陶渊明用诗与酒找到了人生坐标的切入点,成为中国诗酒文化中的一位过客。酒成了诗人与现实对话的媒介物,也成了诗人与现实抗争的“有效”武器,酒是诗人洒向田园的祝福,也是诗人“勘破红尘”的法器。 酒,孕育了陶渊明精深的文化智慧。

关键词:陶渊明 嗜酒情结 诗歌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生性嗜酒,终身以酒为伴,个性卓然鲜见。其思想与诗歌成就同样独到而辉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一席之地。纵览陶诗,不难发现,有许多诗篇总是浸润着琼浆玉液的色香光影。对陶渊明来说,其人其艺似乎都离不开酒。离开了酒,陶渊明岂能“独善其身”?离开了酒,陶诗就缺少了诗魂。陶渊明及其诗和酒,这三者之间究竟有一种什么样的内在联结,共同演绎着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世面呢?下面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吧。

一、诗河酒溪中的过客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酒的国度。《诗经·七月》中就有“朋酒斯飨,曰杀羔羊”,“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在中国文化的源头地带,酒与诗已是相生相长,结伴而行。在悱恻动人的汉乐府中流淌着酒的文化因子。魏晋六朝时期,中国文化吸纳异域文化,容汇各方,文人嗜酒,已为常事。名士隐者讲“风骨”,壮之以酒;尚清淡,和之以酒;慕田园,乐之以酒。曹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更是引发了人们对功名事业的思考。那么,在这汤汤流淌的诗河酒溪的熏染托带中,陶渊明葛巾漉酒、拂袖登场已非偶然,而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但他不是在逢场作戏,也不是在附庸风雅。他觉得这样做舒心,这样做使气!

由此看来,陶渊明用诗与酒找到了人生坐标的切入点,从而确立了他人生的坐标定位,也正因此他成为中国诗酒文化中的一位过客。

二、冲决“尘网”的利剑

少壮时期的陶渊明,并不是一心要“守拙田园”、“爱慕丘山”,更多的是志士的胸襟、豪侠的热血。“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流露出他“大济于苍生”的入世态度,体现出一种“金刚怒目”式(鲁迅评语)的人生情态。但他身处的却是一个民族分裂割据的时代,到处血雨腥风,官场腐败,人心险恶,世风伪诈。桓玄当政时,在荆州当差的陶渊明曾作诗表白“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怀役不遑寐,中宵尚孤征”,我们不难看出诗人对俯仰由人的宦海沉浮生活所发出的几近无奈的深长惋叹。

陶渊明入刘裕幕府后,因官场的污浊与他坦直高洁的志趣处处不相宜,已有了较为明确的归田隐居思想倾向。“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这是诗人对现实的质问,也是对自己的质问。他在呐喊,他也在抗争。

陶渊明最后为官只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时间不长,可是诗人在此却完成了他人生的飞跃。“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是他辞官的真正动因。从他惊世骇俗的吼声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对命运的抗争,对人性的呵护。他在冲决“尘网”的束缚,他在寻找那方属于自己的自由“乐土”。

如果我们联系诗人往日的委屈与痛苦,作理性地思辨的话,就应该承认陶公嗜酒的社会性内涵。笔者认为,他是要以酒解忧,要借酒淘尽“尘网”中的浊垢,倾泄郁结于胸中的块垒。酒可让人“糊涂”、遣消烦恼,也可让人神驰意骋,暂得逍遥。在这里,诗人从“烦恼”到“逍遥”,从“尘网”到“自然”的精神飞跃和境界转逆,正是需要酒、也是因为酒而得以实现的。在这里,酒成为诗人与现实对话的媒介物,也成了诗人与现实抗争的“有效”武器。

三、洒向田园的祝福

诗人在经历了官场坎坷的遭遇和抗争之后,终于看透了现实。他的心情平静了下来,一片坦然,回归到田园生活。仕不达则独善其身嘛!至此,他找到了心灵的平衡点。于是就咏着诗、和着酒,“守拙”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陶醉在朴实的田园世界中。同样在这里,他独辟蹊径,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应当承认,这种统一有其矛盾性和不现实性,但正因为他已设造好了人间—天境—田园这方乐土,故而,这种和谐就具有了可能性和真实性。心理上可想,行为上可行。这就是陶渊明的智慧。

那么陶公纵酒吟诗于田园世界的一种重要情结,应该是自乐和自得。“人生得意须尽欢”,李白一语擎出,可谓道破了诗人们的心声。如果我们再回首一下陶渊明的相关诗句及情趣,笔者相信这一点将会得到印证而更趋豁然。

四、“勘破红尘”的法器

陶渊明的诗文中多次提到关于生死的问题。他对生死看得很自然,不喜不悲,不躁不乱。平静的如同天籁之音,让人只感到存在,而忘却了矛盾。诗人丰富的阅历与大智慧相碰撞、融通、生辉,从而营造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境,同样也酝酿了“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死”境。然而无论生死,都显得那么真实自然,而又超出了真实自然,达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至境。陶渊明是一种特定文化的载体,其灵魂的现实性与超现实性确实达到某种“欲辩”而“忘言”的境界。这种境界,笔者以为可俗说为“勘破红尘”。而这种人生意境的营造与实践,是离不开酒的。我们也可以说,酒成就了陶渊明的人生之至境。

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理想中,陶渊明的世界是不可无酒的。他是执着法器来到世俗生活中的,所以终不流于世俗,而是“勘破”了“红尘”,超越了“生死”,达到了人性的自由之境。而这个法器,就是酒。

解读这些诗句,我们好象在倾听诗人洒向那田园乐土的一路祝福,我们的人生境界也得到了洗礼和提升。有人说,醉里乾坤大。也许是酒,才孕育了陶渊明精深的文化智慧;也有人说,人生之旅酒为媒。笔者以为,这句话同样印证了陶渊明独特的人生道路。

(李子刚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一中 743300)

猜你喜欢
陶渊明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小小诗歌汇
陶渊明的“粉丝”
一个诗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