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劭生平事迹考略

2009-01-29 06:07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张 林

摘 要:关于北朝作家邢劭的生平事迹,迄今为止我们还知之甚少。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邢劭的有关生平事迹进行一些必要的考证,尽可能弄清楚邢劭一生中较为重要的经历。

关键词:北朝作家 邢劭 生平事迹

关于北朝作家邢劭的生平事迹,历来很少有人谈及。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北朝文学的总体研究还很薄弱,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史料的缺乏。在这一研究领域,用力较勤、成果较大的当推前辈学者曹道衡先生。曹先生在《邢劭生平事迹试考》一文中对邢劭的生年、邢劭出任西兖州刺史及兖州刺史的时间都有所考订。此外,曹道衡、沈玉成所著的《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一书中对邢劭的生平事迹也有一些考订。但部分考订引用资料不够丰富,也不够详实。在现有文献基础上,本文除对上述不够详实之事详加考订之外,还对邢劭其他一些事迹也加以考订。

一、邢劭早年事迹

曹道衡、沈玉成所著的《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一书中对邢劭早年事迹有这样的考订:

《洛阳伽蓝记》卷三叙邢劭事云:“正光末,解褐为世宗挽郎,奉朝请。”按:世宗为魏宣武帝,死于廷昌四年(515),下距正光末(525)凡十年,不当言其为挽郎在正光末也。疑其释褐在正光末也。周祖谟先生《洛阳伽蓝记校释》谓“考元义之为尚书令,当肃宗孝明帝孝昌元年,是劭之为奉朝请,即在正光末也。”按:元义为尚书令,盖在已失兵权之后,而其隔绝孝明帝与胡太后事,在正光中,当时元罗正为青州刺史,邢劭在正光末以前,曾依罗于青州。《魏书·道武七王附元罗传》:“迁平东将军,青州刺史。义当朝专政,罗望倾四海,于时才名之士王元景、邢子才、李奖等咸为其宾客,从游青土。”至正光末,邢劭始入为奉朝请。

以上考证大致正确,但不够详实。

《北史》本传载:“释巾为魏宣武挽郎,除奉朝请,迁著作佐郎,深为领军元叉所礼。”据《魏书·肃宗纪》,孝昌元年(525)二月,魏以元叉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免领军职。则邢劭之为奉朝请,又迁著作佐郎,至迟也在孝昌元年(525)之前。又邢劭释褐前曾依元罗于青州为宾客。《魏书·道武七王附元罗传》载:“(罗)迁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时萧衍遣将寇边,以罗行抚军将军,都督青、光、南青三州诸军事。”据《魏书·肃宗纪》,萧衍于正光四年(523)十二月遣将寇边。由此可知邢劭为元罗宾客,从游青土,当在正光四年(523)或之前。则劭之释褐为奉朝请当在正光末。

二、邢劭在青州

曹道衡、沈玉成所著《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一书中对邢劭在青州一事有这样的考订:

《北齐书·邢劭传》:“属尚书令元罗出镇青州,启为府司马。遂在青土,终日酣赏,尽山泉之致。永安初,累迁中书侍郎……。”按:《魏书·孝庄纪》载,永安元年(528)五月,“加大将军尔朱荣北道大行台,以尚书右仆射元罗为东道大使。”六月“幽州平北府主簿河间邢杲,率河北流民十余万户反于青州之北海”。《北齐书·王昕传》:“昕少与邢劭俱为元罗宾友。及守东莱,劭举室就之。郡人以劭是邢杲从弟,令兵将执之。昕以身蔽伏其上,呼曰:‘欲执邢子才,当先杀我。劭乃免焉。”据此则邢劭至青州,殆随元罗而往。当邢杲起事后,当犹在青州。至早在是年秋冬方得为中书侍郎入洛也。

关于邢劭何时避难青州,以上考订不够准确。据《北齐书·李浑传》载:“时四方多难,(浑)乃谢病,求为青州征东府司马。与河间邢劭、北海王昕俱奉老母,携妻子同赴青、齐。未几而尔朱荣入洛,衣冠歼尽,论者以为知机。”《魏书·孝庄纪》载,尔朱荣于永安元年(528)四月入洛,沉胡太后及幼主于河,又杀害朝士二千余人。据此则邢劭至青州,当在永安元年(528)四月前与李浑、王昕一同前去。

又《北齐书·文苑·祖鸿勳传》载:“永安初,元罗为东道大使,署封隆之、邢劭、李浑、李象、鸿勳并为子使。”《北史·王昕传》:“(昕)以兵乱渐起,将避地海隅。侍中李琰之、黄门侍郎王遵业惜其名士,不容外任。奏除尚书右外兵郎中。出为光州长史,故免河阴之难。迁东莱太守。”据此可知,元罗为东道大使后,署邢劭、李浑等并为子使。王昕于河阴之难后迁东莱太守,邢劭又举室就之。

另据《册府元龟》卷八百五十五载:“邢劭初仕后魏,为中书令元罗青州司马。遂在青土,终日酣赏,尽山泉之致。”又据《魏书·孝庄纪》载,元罗于中兴二年(532)五月始任尚书令。故《北齐书·邢劭传》中所云“(邢劭)属尚书令元罗出镇青州”当为“属中书令元罗出镇青州”。

三、邢劭避难东出

《北齐书》本传:“及尔朱荣入洛,京师扰乱,劭与弘农杨愔避地嵩高山。”《北齐书·杨愔传》:“元颢入洛,时愔从父兄侃为北中郎将,镇河梁。愔适至侃处,便属乘舆失守,夜至河。侃虽奉迎车驾北渡,而潜欲南奔,愔固谏止之。遂相与扈从达建州。除通直散骑常侍。愔以世故未夷,志在潜退,乃谢病,与友人中书侍郎河间邢劭隐于嵩山。”嵩高山即嵩山。据《魏书·孝庄纪》,元颢于永安二年(529)五月入洛阳。又《通鉴》卷一百五十四载:永安三年(530)八月,“会荣请入朝,欲视皇后娩乳,(元)徽等劝帝因其入,刺杀之。……帝疑未定,而洛阳人怀忧惧,中书侍郎邢子才之徒已避之东出。荣乃遍与朝士书,相任去留。”据此可知,邢劭于永安三年(530)八月与友人杨愔一起避地嵩高山。

《北齐书》本传:“普泰中,兼给事黄门侍郎,寻为散骑常侍。”据《魏书·废出三帝纪》载,建明二年(531)二月,元恭进帝位,是为前废帝,改建明二年为普泰元年(531)。又《洛阳伽蓝记》卷二载:“黄门侍郎邢子才为赦文,叙述庄帝枉杀太原王之状。”《通鉴》卷一百五十五系此事于普泰元年(531)二月。据此可知,邢劭于普泰元年(531)二月由嵩高山回到洛阳,兼给事黄门侍郎之职,并作赦文叙述庄帝枉杀太原王之状。

四、邢劭任国子祭酒

《北齐书》本传:“太昌初,敕令恒直内省,给御食,令覆按尚书门下事,凡除大官,先问其可否,然后施行。除卫将军、国子祭酒。”《洛阳伽蓝记》卷三:“至永熙年中,始诏国子祭酒邢子才为(景明)寺碑文。”又《北史·刘芳附廞传》载:“孝武帝初除散骑常侍,迁骠骑大将军、国子祭酒。”太昌为孝武帝年号。据《魏书·废出三帝纪》载,中兴二年(532)夏四月,元修即帝位,是为孝武帝,改中兴二年为太昌元年(532)。十二月,又改太昌为永兴,以太宗号,寻改为永熙元年(532)。永熙三年(534)七月,孝武帝图高欢,率十余万众次河桥,遂西奔长安依宇文泰。据此可知,永熙初刘廞曾任国子祭酒,则邢劭任国子祭酒当是永熙二年(533)事,《景明寺碑文》亦当作于此年。

五、以亲老还乡

《北史》本传:“以亲老还乡,诏所在特给兵力五人,并令岁一入朝,以备顾问。丁母忧,哀毁过礼。”《洛阳伽蓝记》卷三:“永熙年末,(劭)以母老辞。……诏以光禄大夫归养私庭。所在之处,给事力五人,岁一入朝以备顾问。”永熙仅三年(532-534),永熙年末当指永熙三年(534)。又上一年邢劭尚任国子祭酒,则以亲老还乡事当在永熙三年(534)。

六、邢劭被征入朝复还故郡事

《北史》本传:“于时与梁和,妙简聘使,劭与魏收及从子子明被征入朝。当时文人,皆劭之下,但以不持威仪,名高难副,朝廷不令出境。南人曾问宾司:‘邢子才故应是北间第一才士,何为不作聘使?答云:‘子才文辞实无所愧,但官位已高,恐非复行限。南人曰:‘郑伯猷,护军犹得将令,国子祭酒有何不可?劭既不行,复请还故郡。”《魏书·儒林·卢景裕传》:“天平中,还乡里。与邢子才、魏季景、魏收、邢昕等同征赴邺。”《魏书·文苑·邢昕传》:“永熙末,昕入为侍读。与温子昇、魏收参掌文诏。迁邺,乃归河间。天平初,与侍中从叔子才、魏季景、魏收同征赴都。”《魏书·卢景裕传·邢昕传》仅言天平中与魏收、邢劭等同征,未言在何年。《北史·邢劭传》则言,与梁和,妙简聘使,与魏收、邢昕同被征。据《梁书·武帝纪》载,东魏与梁和在大同二年十二月初,即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536)。又《魏书·孝静帝纪》载,天平四年(537)七月,东魏遣李谐、卢元明使于梁。则因妙简聘使之故而征邢、魏诸人当在天平三年(536)底或天平四年(537)初。

至于邢劭未能充使,复请还故郡事,当在郑伯猷出使之后。据《魏书·孝静帝纪》载,元象元年(538)二月,“遣兼散骑常侍郑伯猷使于萧衍”。则邢劭复请还故郡当在元象元年(538)底或第二年初。

七、邢劭与杜弼论名理事

据《北齐书·杜弼传》载:“(文宣)践祚之后,敕命左右箱入柏阁。以(弼)预定策之功,迁骠骑将军、卫尉卿,别封长安县伯。尝与邢劭扈从东山,共论名理。……又以本官行郑州事,未发,为家客告弼谋反,收下狱,案治无实,久乃见原。因此绝朝见。复坐第二子廷尉监台卿断狱稽迟,与寺官俱为郎中封静哲所讼。事既上闻,显祖发忿,遂徙弼临海镇。时楚州人东方白额谋反,南北响应,临海镇为贼帅张绰、潘天合等所攻,弼率厉城人,终得全固。”又《通鉴》卷一百六十五载:“(梁元帝承圣二年)十二月,齐宿预民东方白额以城降,江西州郡皆起兵应之。”梁元帝承圣二年即北齐文宣天保四年(553)。据此则邢劭与杜弼论名理事当在天保初。

八、邢劭为中书令

邢劭一生曾两任中书令。一次是在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547)。《北史》本传:“其后除骠骑、西兖州刺史。在州有善政,桴鼓不鸣,……及代,吏人父老及媪妪皆远相攀追,号泣不绝。至都,除中书令。”据曹道衡《邢劭生平事迹试考》一文中考证,邢劭于武定五年(547)七、八月间从西兖州回邺任中书令。又《北齐书·杜弼传》:“(武定六年)四月,帝集名僧于显阳殿,讲说佛理。中书令邢劭与杜弼、魏收、杨愔等并侍法筵。”《魏书·邢峦附虬传》:“臧弟子才。武定末,太常卿。”则邢劭于武定五年(547)七、八月间始任中书令,武定六年(548)时仍任中书令,至武定末始除太常卿之职。

另一次是在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隋书·陆彦师传》载:“(彦师)长而好学,解属文。……中书令河间邢劭表荐之。未报,彭城王浟为司州牧,召为主簿。”考《北齐书·彭城王浟传》,知浟于天保七年(556)转司州牧。又《通鉴》卷一百六十六载:“(天保六年正月)辛丑,齐立贞阳侯渊明为梁主,使其上党王涣将兵送之。二月癸丑,晋安王至自寻阳,入居朝堂,即梁王位,时年十三。……齐主先使殿中尚书邢子才驰传诣建康,与王僧辨书……。”据此可知,邢劭在天保六年(555)初时任殿中尚书,至迟在天保七年(556)转中书令之职。

九、邢劭被疏出事

《北齐书·魏收传》:“始收比温子昇、邢劭稍为后进。劭既被疏出,子昇以罪幽死,收遂大被任用,独步一时。”《北史·许惇传》:“乾明中,邢劭为中书监,德望甚高。惇与劭竞中正,遂凭附宋钦道,出劭为刺史。朝议甚鄙薄之。”(乾明仅一年,即560年。)《北齐书·袁聿修传》:“大宁初,(按:大宁仅一年,即561年。)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又《通鉴》卷一百六十八载,河清二年(562)二月,毕义云纳赂于士开,得为兖州刺史。据此知邢劭在乾明中(560)被疏出为兖州刺史,至河清二年(562)二月已不在兖州刺史任上。

参考文献:

[1]曹道衡.邢劭生平事迹试考[A].中古文学史论文集[C].北京:中华书局,1986.

[2]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3]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6]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7]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8]杨衒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9]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张林 太原 山西大学商务学院文化传播系 03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