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生活一份超然

2009-01-29 06:07王小华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关键词:定风波苏轼

摘 要: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定风波》,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本文试从哲理的层面对《定风波》一词的主旨进行解读。

关键词:苏轼 《定风波》 超然

《定风波》是苏轼词作名篇,历来为世人称道。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写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上片写雨中,下片写雨后,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行吟图”,表现了作者处变不惊、笑对困苦,“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闲散江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隐逸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妙境。

上片以“莫听”二字开头,似有突兀之感,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而“穿林打叶声”勾画出风雨的声势。急风挟雨而来,对此作者却说“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表现了词人的淡定,“竹杖芒鞋”透露出隐逸之思。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却又是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又差远了。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谁怕”一话反问,加上“莫听”、“何妨”的映衬显得气度从容,由此勾勒出一幅披蓑烟雨行吟图。试想于沙湖道上现身的词人,持竹杖,履芒鞋,于风雨中吟啸而来,表现出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这是怎样美好的景况啊!遥想苏公当年,正是春风得意,青云之志有待施展之时,却遇到一连串的挫折,竟致一生困顿。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都已经遭受,又何惧眼前这一阵急雨呢?

风雨既过,斜阳展颜,对淋雨者来说,这应是令人欣喜的,而作者回望适才烟雨凄迷的经行之处,却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词句来。若非深察人世无常,是难以做到如此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

如今在浮躁的世风中,从哲理层面解读这首词,倍感其韵味悠长。品味《定风波》,品味苏轼,培养乐观、淡定、从容的人生态度。《定风波》显示的大智慧、大哲学包含了感恩之心、宽容之心、自由之心。

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如果我们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感恩会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不知感恩,不会感恩,会令善行望而却步,社会因之更加冷漠麻木。我们无法使他人都保持感恩的心,但我们应时时提醒自己知足惜福,在人生的路上永远心存感恩!

林则徐曾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如果一个人有了宽容之心,他的肚量必定很大;如果一个人有了宽容之心,众人必然对他心悦诚服;如果一个人有了宽容之心,他便是一个高尚品质的人。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一种宽广的胸怀,一种高贵的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宽容之心宽于大海之际,宽容之德高于青山之顶。

拥有感恩之心和宽容之心,就有机会追求到自由之心,像徐志摩笔下的那片雪花,在天地间自由地飞翔,如纷纷飞花落满天,创造出一片银白的世界,可以自由扑向宽广的大地。拥有自由,释放心灵,获得巅峰体验。

苏轼也有“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的绮靡浓艳,有“小轩窗,正梳妆”的哀婉缠绵,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最终却以“也无风雨也无晴”为终结。千百年来,苏轼的诗词文章乃至他笑对困境的人生态度,对世人有着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雨.定风波赏析[J].语文研究,2008,(6):11-12.

[2]张立文.说说苏轼[J].语文月刊,2008,(10):20-21.

[3]余烁.失落与获得[J].语文教学,2009,(2):18-19.

(王小华 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833600)

猜你喜欢
定风波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定风波·清明回家偶感
定风波·人生岂能任蹉跎
定风波·不绝长啸可凝听
从善如流
定风波·雨中银杏叶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定风波》的人生境界解读
苏轼《定风波》的症候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