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美与共,自在人生

2009-01-29 06:07潘兵刚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关键词:天人合一苏轼

摘 要:黄州四年,百日炼狱般的铁窗惊恐还挥之未去,苏轼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品格,在孤独内省中磨练心志,平息了愤怒与不平,淡化了紧张与不适,思考人生,调适心态,逐渐形成了宠辱不惊、正气凛然的独立人格,并在赤壁边上写下了不朽名篇。其中《后赤壁赋》表现出苏轼在与自然、与他人、与内心的相处中所具有的一种真正的和谐精神。

关键词:苏轼 《后赤壁赋》 天人合一 各美其美 和谐精神

史上有像苏轼一般少年成名的天才,但像他一样人生断裂的却不多;有坎坷遭遇的迁客,但像他这样更深刻的理解人生和社会,主动而不是错位地实现人生价值的文人却不多;有随缘自适、宠辱不惊、从失意走向超然的人,但如苏轼一般从怨愤走向旷达、净化心灵、正气凛然、始终积极康健的少之又少。黄州四年,百日炼狱般的铁窗惊恐还挥之未去,而苏东坡在赤壁边上写下了不朽名篇——《后赤壁赋》。其中《后赤壁赋》的感情基调往往被理解为紧张孤苦,抑郁虚幻。但笔者以为,苏轼在与自然、与他人、与内心的相处中表现出了一种真正的和谐精神。

一、清朗宁静天人合一

“霜露既降,草木尽脱。” 清露和薄霜,是四季对人类的恩典。初霜是水雾凝聚的精华,晚霜是天庭琼楼玉宇遗落的碎屑。初冬的一个静谧的夜晚,旷野无人,皎月之下,天地像被洗过一样,澄澈,纯净。空气中仿佛都流动着透明的银灰色。四周斑斑点点洒落着清凉、晶莹的寒霜。春天的繁华暗淡了,夏天的激越远去了,秋天的萧瑟告别了,苍苍的蒹葭沉沉睡去,高高的枫树褪掉了华美的外衣。世界回到最本真的状态,简单而淳朴,清新而明朗。仰见天上一轮明月,俯视地上人的影子,自由自在,心旷神怡。“月白风清”中的“白”与“清”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然天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月光皎洁、清风荡漾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沉浸其中、享受物我浑然的真切感受。“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展现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高绝难攀的惊险景象,给人以雄伟壮阔的美感,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写枯水时节,江潮渐退、暗礁峥嵘,山也因此变得高大,月也显得渺小,是一幅纤细清奇的画面。两种意境刚柔交互,相得益彰。后写“反而登舟”,以一叶扁舟在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长江中随波逐流,听其止休,是多么无惧无畏,淡定从容。在一片苍茫迷离之中,打碎生活的藩篱,复归于自然,主客观完全融合,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二、融洽和谐各美其美

自然很美,人情更美。在初冬的阵阵凉意中,苏轼与两个朋友漫步在山坡小路上,心无窒碍,四顾而乐。值此良辰美景,不觉意兴飞扬,谈笑风生,且行且歌且逍遥,贤主嘉宾之间,雅兴相投。接着陡降一笔,作“有客无酒,有酒无肴”的遗憾,这“叹”字与“乐”字对比,愈见其愉悦,愈见其遗憾。而这一叹又为后文张本,不但有鱼,还好似有以美味著称的松江四腮鲈鱼。想象日暮黄昏,夕阳西下,彩霞漫天,一客撒开大网,为此良夜做准备,宾主之间,心领神会,不宣而昭,此一扬。佐酒之菜有处,酒从何来?“归而谋诸妇”,岂知妇早有预备不时之需,取出一坛好酒。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美酒、佳肴一时完备,游得以成,兴得以尽,此二扬。而词人之率真热情,客之善解人意,妇人之贤惠朴质,构成具有诗情画意的人际关系的画面。和谐,融洽,温情脉脉。后来苏轼独自攀缘,而客不从,绝不能以此断定他们没有思想的真正碰撞,只是为突出苏轼的紧张感。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友人之间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苏轼被贬黄州,有朋友千里寄相思,有朋友跋山涉水来看视。试想在当时险恶的情境下,能甘冒风险与苏轼共渡良宵的人,不是心灵契合、侠肝义胆的朋友么?如天上的繁星,每一颗星,都是不相同的,可是点点闪烁,相交成一幅何其美妙和谐的夜空。这里“各美其美”的第二个“美”,可以理解成对真的执着,对善的践行,对美的求索。各美其美是求同存异。

三、外儒内道通达明性

对于苏轼而言,最痛苦绝不是时运不齐,命途多舛,而是他那独特的人文背景与个性气质如何与现实景况相调和相适应的矛盾。他自幼以屈原等先贤为人生偶像,入仕前慨然有澄清天下的政治理想,“奋厉有当世志”。科举得志,名倾朝野,“以国士相许”,自然增强了他建功立业的信心。等到进入官场后,又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治国安邦的实践中去,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府,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同时苏轼从小养成了刚正不阿、放任不羁而又洁身自好的性格,这就决定了他不会放弃理想、同流合污。但突遭无妄之灾,身处逆境,苏轼以旷达的心态积极寻求解脱,用内在的人生追求超然物外,超越现实的同时也超越自我。夜半时分,忽然有一只东来的孤鹤振翅横江而掠过小舟西去。而在睡梦之中,梦一道士。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问前来入梦的道士,以这只孤鹤寄予自己的幽情。孤独、寂寞、高贵、幽雅、超凡脱俗的孤鹤历来便是道家的神物。苏子一孤鹤一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踏于世外的逸士隐者。在《后赤壁赋》中,儒家正视现实人生,道家重视精神自由,似乎完全融合。一方面其勇往直前、兼济天下的儒家精神仍在燃烧,一方面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流露出来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淡然的和谐,透彻而成熟,坚毅而平和。这是人生的大自在。

四、孤独是一种美丽的高贵

叔本华说,人生是一座痛苦的钟摆。在现世生活中,人与外界的冲突始终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相同相毁、同归于尽不足取,相安无事、无所作为也不足取。和谐不是要取消对立,而是相辅相承。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品格,在孤独内省中磨练心志,在黄州这块天缘的土地上,苏轼平息了愤怒与不平,淡化了紧张与不适,思考人生,调适心态,逐渐形成了宠辱不惊、正气凛然的独立人格。而这种人格,智慧,高贵,健美。试问,古往今来,达到苏轼的宽度和高度的人有几个?我们怎能苛求他同行的朋友亦步亦趋。苏轼的孤独不是哀怨愤激的,而是丰满自足,是常人无法企及的卓异超绝,是一种矛盾中升华的真正和谐。

(潘兵刚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新区高级中学 518106)

猜你喜欢
天人合一苏轼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苏轼吟诗赴宴
论太极拳拳义中的儒道思想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