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经师身份对其词论的影响

2009-01-29 06:07杜怀才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关键词:论文

摘 要:朱彝尊是浙西词开派宗主,清代词坛大家。他论词以醇雅为最高标准,醇雅是针对词的语言和风格而言的。朱彝尊的经师身份、诗文理论,对这种词学观念的形成,具有深刻影响。力求醇雅,实际上是儒家思想的体现。

关键词:朱彝尊 醇雅 经师身份 论文 论诗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金风亭长。他是浙西词的开派宗主,清代词坛大家。其论词以醇雅为最高标准,“盖词以雅为尚”(《乐府雅词跋》),“盖昔贤论词必出于雅正”(《群雅集序》);“周公瑾《绝妙好词》选本,虽未全醇,然中多俊语,方诸《草堂》所录,雅俗殊分”。(《书绝妙好词后》)这个观点今人已多论及(如,严迪昌《清词史》、朱惠国《中国近代词学思想研究》),然或过于支离,或语焉不详。所以,本文从朱彝尊的经师身份、诗文理论这个全新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因素给其词学观念带来的影响,加以系统地阐释。

在朱彝尊的词论中“醇”与“雅”是常用的两个术语。醇雅是针对词的语言和风格而言,要醇正高雅,与鄙俗淫艳相对。这种观点的提出与其身份有内在的深刻联系。

朱彝尊是著名的文学家,又是以博综著称的经学大师,“当时王士祯工诗,汪琬工文,毛奇龄工考据,独彝尊兼有众长”(《清史稿·朱彝尊》),“竹垞之学,邃于经,淹于史,贯穿于诸子百家”(潘耒《曝书亭集》序)。他从传统儒家的观点出发,对六经推崇备至,“六经之义,如江河日月,无所不该。”(《授经图序》)在他看来,经学是文章的根柢,文学创作应以六经为准则,“六经者,文之源也,足以尽天下之情、之辞、之政、之心,不入于虚伪而归于有用”(《答胡司臬书》),“学文不本诸经,其犹玩培楼者忽嵩华之高矣乎?故其所作一以经为本”。(《明史·朱右传》)可见,他认为文章宗法六经的目的是求其醇雅。

文学创作应该“不以偏邪之见乱其心,本诸圣贤之言以充养之”(《静志居诗话卷十二引杨爵语》),“惟夫求诸经而有得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立言之旨,融而摄之方寸之间而吐之觚翰,则其言自不患其不醇矣。”只有本之六经,文章才能醇正高雅。所以论文论诗都以经学“醇雅”的特征来裁决。论文:“西京之文,惟董仲舒、刘向经术最纯,故其文最尔雅;彼扬雄之徒,品行自诡于圣人,务掇其字以自矜尚,安知所谓文?……北宋之文,惟苏明允(洵)杂出乎纵横之说,故其文在诸家中为最下;南宋之文,惟朱元晦以穷理尽性之学出之,故其文在诸家中最醇。”(《与李武曾论文书》)扬雄、苏洵因“自诡于圣人”、“杂出乎纵横之说”,有违儒家道德规范,受到朱彝尊的批评;董仲舒、刘向、朱熹因“经术最纯”、“ 穷理尽性”,所以其文“最尔雅”、“最醇”。论诗:“诗篇虽小技,其源本于经史”(《斋中读书十二首》),“惟杜子美之诗,其出之也有本。无一字不关乎纲常伦纪之目。”(《与高念祖论诗书》)这种本于经史而达到醇雅境界的诗作是朱彝尊推崇的对象。如朱彝尊盛赞庞垲诗“雅而醇”(《丛碧山房诗序》)。《书唐贾竦华岳庙诗石刻后》中说:“工每椎拓三面而贾竦诗,以是流传者寡。然其诗特醇雅,顾图经未之采焉,爰装界书其后。”对贾竦诗醇雅而为后人遗忘颇为惋惜。(朱则杰《朱彝尊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40页)其论词也力求醇雅,“念倚声虽小道,当其为之,必崇尔雅,斥淫畦”(《静惕堂词序》)。其《紫云词序》云:“词者诗之余”,把词的源头远溯为诗,自然要用儒家的道统来规范,而且又是“通儒钜公往往为之”(《陈纬云红盐词序》),醇雅当然是首要标准了。朱彝尊的词论与其经学大师的身份密切相关。在他眼中,词是“小道”、“小技”,不过余力为之。“醇雅”的标准,只是其文论诗论在词学领域的延伸。

总而言之,朱彝尊经师的身份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文理论,诗文理论又影响了其词论。作为一代大儒,儒家思想笼罩着他的文学观念,“醇雅”的标准在他的文学创作中是“一以贯之”的!

参考文献:

[1]严迪昌.清词史[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2]朱惠国.中国近代词学思想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朱则杰.朱彝尊研究[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

[4]朱彝尊.词综[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钱仲联.清八大名家词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2.

[6]于翠玲,朱彝尊.《词综》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7]李瑞卿.朱彝尊文学思想研究[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杜怀才 合肥 安徽大学中文系 230039)

猜你喜欢
论文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
论文格式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应该得优秀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