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生命

2009-01-29 06:07黄国娟孙海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关键词:三毛流浪价值

黄国娟 孙海军

摘 要:三毛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渴望去远方的流浪情结,这种流浪情结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少年时的酝酿期,青少年时的萌芽期,青年的薄发期和中年时的回旋期,流浪对于三毛来说可以算作是她生命的价值体现,一种自我完善的修行。

关键词:三毛 流浪 生命 价值

三毛的文章总能让人从中读出一种渴望流浪,渴望去远方的感受,字里行间仿佛总是跃动着一种不肯停息下来的躁动,而纵观她短暂的一生,也的确呈现出一种不安分,一种幻想着去流浪的激情。这种渴望流浪的不安分在三毛而言仿佛是与生俱来的,时隔多年后,三毛留给我们的印象几乎还是像她为齐豫写的那首歌中唱的那样,“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远方”在三毛的文章中是个很关键的词汇,远方代表着一种浪漫,一种似乎孕育着无限多可能性的天堂。而真正的远方又不仅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它更是一种心理的感受。换句话说,远方虽然美丽而朦胧,却是永远也达不到的。所以作为幻想远方的诗人,只能用不间断的迁徙、流浪来填充心间那份永远也达不到的完美,也正是因为洞察了世间万物的不完美,她才幻想着去流浪。流浪对于三毛来说可以算作她生命的一种价值体现,一种自我完善式的修行。三毛的流浪情结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幼年时的酝酿期,少年时的萌芽期,青年的薄发期和中年时的徘徊期。

一、幼年时的酝酿期

三毛从幼年时代起,就长期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她之所以不愿像别的小孩子那样去上学,而是逃学去公墓坟茔丛中与死人为伴,在那样宁静无争的氛围中翻看《红楼梦》等古典书籍,是因为她从小就有着一份叛逆的习性,正是这样一种逃学得到的闲暇让她沉浸在中国古典文化所营构起来的各种近乎幻境然而又令人向往充满着浪漫的境地里。此时的三毛虽然还不能在现实中游历,但是可以想象她的心已经在不间断的阅读中与书中的人物形象发生了某种精神上的交流,她在内心中积蓄着广泛游历前的力量,一旦时机成熟,任何樊笼也拘不住她。三毛的青少年时期对传统文化的阅读和神交,对于她成年后不断地迁徙、流浪是有着很深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是潜在的、隐性的,但它积蓄的力量却是磅礴而深远的。这一阶段可以看做三毛流浪情结的一个酝酿期。

二、少年时的萌芽期

后来等她接触到那时正在台湾流行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时,她被作品中的“无根意识”、无家可归的漂泊感以及建基之上的现代主义的生活方式所震撼。正如威廉·巴雷特所说的那样,一种理论或者哲学思潮之所以能够在某个地方发生进而传播,是因为该地区的现实契合了这种理论,现实永远是理论赖以滋生的土壤。的确,现代主义文学之所以能够在六七十年代在台湾兴起,与那时台湾社会现实的发展分不开的。随着政治上的放松,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人们的思想却一度陷入窘境。面对现实存在,他们变得陌生起来,仿佛改变的不仅是越来越现代的外部环境,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某种变异,就像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描写的那样,推销员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起来竟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故事虽然荒诞,但其表现出来的人对于生存的恐惧、紧张、茫然不知所措以及因为生活的挤压而发生的变异却是真实的。《现代文学》杂志的主要创办人之一的白先勇后来回忆创办该杂志的初衷时,也说过类似的话。他不承认他们的创作只是对西方的一种模仿,而说这就是他们斯时真实的心境。

相对于白先勇来说,三毛更容易为现代主义的思想所激发,一方面她思想上传统的包袱更轻些,另一方面她在气质上更接近于吉普赛人,敏感而多情,又多才多艺,同时还幻想着总有一个更美好的远方在等着自己。于是当现代主义思潮在台湾兴起的时候,三毛心中积蓄下来的叛逆、浪漫、渴望流浪的种种思想就很容易被激活了。而这一时期给她影响最显著的就是她的美术老师顾福生,三毛从他那里得到了许多现代主义风格的作品,包括白先勇等人创办的《现代文学》杂志。于是长期酝酿在她心头的关于游历、流浪的思想终于得到了某种栽培和浇灌,它们不断成长着,在她体内四处冲撞着,它们所蕴含着的某种异域风情、浪漫情调以及对于更为美好的现实的期待,让三毛以前所未有的焦躁渴望着成熟。

这段时间可以看做是三毛最终形成其“流浪”创作母题和人生追求的一个萌芽期。三毛仿佛看见了她的双脚已经跨出了门,走在了小说中人踩踏的土地上,异域以其炫目一下子就抓住了三毛,从而更加坚定了她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三、青年时的薄发期

第三个时期可以从她出国到西班牙留学开始算起,一直到她丈夫荷西去世之后在台湾定居为止。这段时间是三毛人生最为辉煌的一段,也是其在创造上收获最丰的一个阶段,而这一时期她的许多作品也是建基在她不断迁徙、流浪的现实基础上的。如果说她前期对于流浪的幻想只是一个朦胧意义上的远方的话,那么,已经步入成年的三毛再也不能满足于一个近乎乌托邦幻想的远方了,她在不断追寻着一个既具有远方所有想象的特质又有着某种确定的可以直接把捉得到的意象。此时一个满足她所有想象又带着几分原始的荒野和生命力的地方进入了她的视野,这就是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不仅让她儿时所有的想象,给了她一份满足,更让她的生命在这一阶段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大的释放。她不断的用自己那双并不矫健的双脚奔走在欧洲的大地上甚至非洲的沙漠里,又将她在异域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文字。与男性作家的文笔相比,三毛要感性得多,但也正因为如此,她对生活的感受才是最为真实最为原始的,它们细腻地记录着一个平凡女性对于生活的全部感受,尤其是时刻渴望着去流浪的那种急迫、焦躁以及对于现实中不满的不断发现以及抗争。

流浪在她生命最辉煌的阶段,不仅划定了她生命的轨迹,也成了她创作的核心意象,更为重要的是,透过这个表层,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命的飞扬,一个勇于幻想更勇于直面幻想破灭的健康形象。这一期间的三毛留给我们的印象最为丰腴,她成熟了,虽然还带着几分矜持和羞涩。但她却是一个敢爱敢憎的活的灵魂,她勇敢地找到了短暂生命中的伴侣,而他又仿佛怀着一个跟她相同的梦想,流浪成了他们共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可惜,他的看似健壮的男性的生命比起她来更加单薄,竟然先她而离开了这个世界,在这个看上并不十分美丽的世界中他们曾经一起流浪过,他们用一种对于生的执着丈量了脚下的每一寸土地,火热的沙漠上有他们并排的足迹,他们轻轻地走过又笑着悄悄地将足迹掩盖,因为他们知道在广袤的沙漠面前他们只是前来瞻仰的人群中的一份子,更重要的是有一个更遥远更陌生的目标在前面等着他们,他们就要这样永不停息的走下去。正如《野草·过客》中的那个过客一样,在鲁迅而言,明知前面是坟还是决定继续走下去的过客的举动是他反抗绝望的哲学思想的一种外露,而在三毛这里,她还没有看到绝望,他们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寻求一种生命的价值,一种可以把握得到的生命的体征,或许在三毛而言,只有在流浪中,她才能感受到自己活的生命的跃动。于是他们一次次跨过他们自己,一次次踏上更为遥远的流浪征程……直到其中的一个永远休息下来了,再也迈不开双腿了,他悄然合上了眼睛,而她在经过了许多年的飘泊之后,也仿佛感觉到累了似的,想休息一阵了,于是三毛在丈夫荷西死后,终于选择在台湾定居下来。

四、中年时的回旋期

三毛终于进入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她虽然也应出版社的邀请游历了非洲的许多地方,也不断地去旅行,回到了中国大陆她的出生地舟山群岛,还有她心有戚戚、念念不忘的甘肃敦煌,但是这一时期的文章所传达出的信息已经不再是明朗的撒哈拉情怀,而是像青年时期的作品一样返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挖掘,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徜徉、流浪。此时的她有一颗落寞的心,尽管她在很多的文章和演讲中说自己是豁达的,仍旧开心得活着的。但是在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微妙地感觉到三毛的确有些累了甚或颓唐了,她的整个生命的周期仿佛也而黯然失去了先前光亮的色彩,变得枯萎了,以至于最后,她竟然自己结束了仅仅四十八岁的生命。

五、结语

美国作家凯鲁亚克的《在路上》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它真实地再现了一战后,年轻人由于失去了先前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对于世界和整个人生的认真的生活态度,而一下子身陷在迷惘中的情绪。为了排挤这种情绪,他们便以叛逆的姿态出现,以不断迁徙、旅行的方式来充实自己内心的空虚,追求一种时刻都“在路上”的感觉,因为只有“在路上”、在行动中他们才能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及其生命的价值。

三毛的流浪情结与“迷惘的一代”是有着共通之处的。从大的时代背景来说,三毛成长的六七十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政治上的解禁,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人们却发现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没有能够改变内心世界的贫乏。与之相反,这种落差却更加明显起来,于是人们也陷入了一种不知何去何从的迷惘境地。作为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三毛无疑要受到这种时代思潮的影响。由于事业上,尤其是情感上的突然变故,三毛也因此怀疑整个的人生走向,甚至有时不得不信奉起宿命论的观点来,可她又深知自己不能永远地陷在这层虚无里,迷惘不知归路,她又想从这种迷惘状态中挣脱出来。然而一时又没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于是只好继续流浪,设法让自己的心绪永远留在“在路上”的过程中,因为她害怕一旦停下来,就不得不去回顾、去思考,甚至最终的结果是将整个的自己给否定掉。

正是因为流浪生涯的结束,使她的生命失去了一种前进的动力,她仿佛已经看不到生命的价值体现,这样活着对于崇尚游历的三毛来说无疑是一种近乎行尸走肉的苟活,而她又不愿耽溺在对于往日辉煌的追忆中,这才果断地结束了自己流浪的人生之旅,向着那最深处最黑暗然而却又是最温暖的“家”滑了下去。她终于像一个人间的过客那样又恢复到了她的原初,她生命的起点。

(黄国娟,孙海军 河南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53003)

猜你喜欢
三毛流浪价值
我与《三毛流浪记》
视觉
远方
流浪猫鲍勃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给远方
流浪的星星
娓娓道来的真诚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