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于连的双重人格

2009-01-29 06:07李晋晖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关键词:行为动机

摘 要:于连是西方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奇异的变态人物,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物形象典型,十分值得从文学角度和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根据马斯洛的层级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于连的那些奇异的行为和性格正是和他的本能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在他不断地实现各种需要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动机在推动他,使他不停地前进,最终使得他具有了双重人格。

关键词:于连 动机 行为 双重人格

于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的内心世界异常矛盾而复杂,他既卑怯又勇敢,既虚伪又正直,既狡猾又诚实,既老练又单纯,所有这些水火不容的对立特征,在他的性格中却出惊人的统一。这种尖锐而又深刻的性格矛盾,使于连成为西方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奇异的变态人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典型,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还是从心理学角度,都十分值得研究。

于连出生在法国小城维利叶尔市,父亲开一间小锯木工厂,他长的“文弱,清秀”,由于不善体力劳动,他成为全家“怨恨,讨厌”的对象,他也仇视这个家庭。因为生在没有温暖的家庭里,他终日少言寡语,与书为伴。幸运的是他得到了神父和老军医的帮助,在他们的指引下有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奋斗目标:当一名穿黑衣的神甫或当一名穿红衣的军人。他怀着要出人头地、改变贫穷地位的强烈愿望在不断的努力。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本想在这位巨人的旗下驰骋疆场、马革裹尸,可这位英雄已权倾势去,除了作一个伪善的君子外,他别无选择。凭着过人的记忆力他来到市长家作了一名仆人式的家庭教师,因为与女主人发生恋情而被迫到了神学院,后经人举荐到了巴黎一位侯爵大人的府上当了秘书,又同侯爵小姐发生恋情,本以为就此可以成为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却不料因此丢掉性命。

于连的一生像蜉游一样短暂,却又像疾掠夜空的流星一样引人注目。他在不断的向往和屈辱中形成了复杂的性格,这种性格伴随了他的一生,这就是他的“双重人格”。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有一些本能的需求,这些需求又成为他们行为的动机。这种内在的需求即使有其生物学基础,也是很微弱很容易被压抑,被埋没或永久地扼杀的。人的需求是分层上升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当人的机体被某种需要主宰时,他还会显示一个奇异的特性:人关于未来的人生观也会发生改变。

马斯洛把需要分成了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逐层递进的。当一个人的一种需要满足时,他就会有要向更高级的需要发展的愿望,在实现这种需要的过程中,会有一种动机在推动他,使他不停地前进着。那么马斯洛的这种理论和于连有什么联系呢?

于连出生于一个木匠家庭,父亲开了一个小锯木工厂,虽然生活不是很富裕,但是比起那些处在极端贫困的家庭里的孩子来说,他是幸运的,至少他不用为了吃穿而奔波。尽管他不被家人喜欢,但是在空闲时间他还可以读书学习。他的生理需求基本满足了。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所以于连需要寻找新的需要。

于连自小生活在一个被仇视的家庭中,他没有母亲的关爱,只有父亲和兄弟的怒骂和责打,在这样一个没有温暖的家庭里长大的于连,从小就缺少安全感。因此,他有安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要求保障自身安全的需要。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但这种安全需要在于连的身上表现的不是十分突出。马斯洛认为安全需要在儿童的身上往往表现的十分明显,因为他们无法控制这种感觉。而成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恐惧感。这一点在于连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他把这种恐惧感转移到了对家人、对社会的不信任和仇恨上,书中有一段对他外貌的描述:“他的鼻子好像鹰嘴,两眼又大又黑,在宁静的时候眼中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又好像熟思和探索的样子,但是在一转瞬间,他的眼睛又流露出可怕的仇恨的眼神。”人类的面貌变化无穷,但他却有些突出。这种独特的外貌表现着一个独特的内在性格。少年的天性应该是天真浪漫,奔放外露,但环境的迫、使外界的压力却使于连变得沉郁孤独,感情内向。虽然于连对自己缺乏安全感并没有表现的十分突出,但是我们在他的一生中不难发现他的脆弱,他害怕自己的父亲,他不肯轻易相信别人,对外界的反映极其敏感,并且常常感到自卑,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他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始终怕被人瞧不起。这些都隐约透露着于连的心理之缺乏安全感。因此,于连在不停的寻找安全感。他遇到了改变他命运的两个人,就是老军医和神甫。他在两个人的身上找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安慰,在某种程度上他们代替了于连的父亲。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这也是对于安全的需要,他用这种信仰来弥补他对现实的不信任感。在这种狂热的崇拜中于连希望自己变得像拿破仑一样强大,这是他寻找安全的表现。但是他在现实中得不到肯定,这使他对社会缺乏基本的信任。越是不信任别人就越感到孤独,就愈需要寻求安全感,在这种恶性循环中,他的性格也就越来越复杂了。但这种需要也有满足的时候。

当他的安全需要的到满足时,他的新的需要又产生了,这就是从属和爱的需要。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系和照顾。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他对雷纳尔夫人的感情上可以看到,我们通常对于连开始追求雷纳尔夫人的动机理解为“报复”。但笔者认为,这可以看作是于连追求从属和爱的需要的一种表现。雷纳尔夫人美丽、善良,有德行,为人真挚,是个好妻子、好母亲、好女人。于连初任家庭教师时,因为贫困总是一副“简单的、但是极其整洁的穿着”,雷纳尔夫人每当看到他总要对自己说:“这个可怜的孩子,他是怎么能够做到的啊?”在于连第一次见到她时,她就表现出温柔善良的一面。她的行为给于连带来前所未有的感觉,给于连那颗受伤的心带来了一丝慰藉。于连没有意识到的是,他对雷纳尔夫人逐渐有了一种依恋之情。于连时常在雷纳尔夫人身上追寻“关怀”、“保护”,体现出儿子对母亲的那种依恋。在于连刚到雷纳尔家时,他对雷纳尔夫人说:“我生平第一次进入陌生人的家,心里害怕,我需要您的保护。” 在于连受到审判时,他在法庭上宣称:“德·雷纳尔夫人曾经像慈母一样对待我。”因为于连自幼失去了母亲,他内心中充满了对母爱的渴望。而雷纳尔夫人的身上正好闪耀着这种母性的光辉,她是一个慈祥的母亲,于连在雷纳尔夫人那里实现了自己爱的需要。长期在家庭中得不到爱的于连,他感到孤独和空虚,他渴望有人能同他有一种充满深情的关系,渴望在其他团体或家庭中有一个位置,但是他又在拼命压抑这种渴望。他认为自己憎恨市长,把“占有”雷纳尔夫人看成是对市长的报复,但于连,更加嫉妒他有这么好的一个妻子,他想要通过占有市长夫人来实现对市长的“报复”,他对市长的恨实际也是对他父亲恨的转移。这就造成了他对雷纳尔夫人的感情充斥着双重性。

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种对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和愿望,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于连的出身,在那个充满金钱的社会是被人瞧不起的,经常被那些自命清高、不可一世的贵族嘲笑,对此他表现出极端的厌恶,与此同时,他会感到渺小和自卑。作者强调他有平民的“高度自尊心”。他的“心灵是高贵的,他蔑视这个为了金钱什么都干得出来的”贵族资产阶级。但他无法摆脱现实,无法得到他想要得尊重,因此他为了让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他不得不屈从于他所憎恨的社会。这就表现在他对统治阶级,对政治的矛盾态度。他认为只有权利和金钱才能让他得到他所寻求的“尊重”,然而他在寻求“尊重”的过程中他失去了他本来的真性情,他迷失了自我,人性中的善良和丑恶时时冲突,造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而当他的需要一旦受到挫折,他就会产生自卑、弱小及无能的感觉。他的自尊是建立在名声,名望以及无根据的奉承之上的,因此这是极不稳定的。于连最后举枪射向雷纳尔夫人的时候,也正是他的这种虚伪的“尊重”彻底破灭的时候。

即使所有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我们经常会发现的新的不满和不安又将迅速的发展起来。于连就是这样,他在自己那些需要暂时得到满足后,就又有一种新的需要出现,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被马斯洛定义为潜能,能力和天资在一个人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是使命的完成,是个人自身中的统一,完整和协同的一种不间断的倾向。即一个人自我进步的愿望,就是把他潜能变成现实的需要。于连想要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使自己在上流社会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然而,就是这一点愿望也被上流社会的统治者阻碍了。他们是不允许一个贫贱的木匠的儿子加入他们的行列的。就于连自己来说,他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他痛恨贵族社会,无法宽容的对待别人,这一切都使于连自我实现的需要无法实现,于连就是在这种不断的成功与受挫,不断的满足和不满中形成了自己这种独特的“双重人格”。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于连的心理长期受到压抑,各种需求得不到真正的满足,而内心真正地情感又得不到宣泄,是造成于连近乎变态的人格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李晋晖 河北省张家口教育学院中文系 075000)

猜你喜欢
行为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低头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研究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凶手的动机
从“追究动机”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