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凯撒大帝》戏剧的反讽效果

2009-01-29 06:07郑立军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
关键词:复杂性莎士比亚

郑立军 张 喆

摘 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剧本《凯撒大帝》的情景、人物、语言等进行分析,来探讨“戏剧反讽”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进而分析《凯撒大帝》剧中人物的矛盾性、复杂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 《凯撒大帝》 戏剧反讽 复杂性

一、历史背景

《凯撒大帝》是莎士比亚以罗马故事为题材的三出戏之一。这部作品写品格高尚但不切实际的勃鲁托斯,因执着于共和主义思想,受人利用,参与了杀害凯撒大帝的阴谋,造成国家与个人的悲剧。勃鲁托斯是莎士比亚笔下那种符合人文主义理想的人,有人称勃鲁托斯为“胚胎状态中的哈姆莱特”:他们都经常动摇在思想与行动之间。勃鲁托斯是一个具有承担重担素质得人、他意志坚定,头脑冷静。构成他行动的最大障碍是他性格中有过多的善良成分。他想斗争,有不希望流血,这就构成了一个无法解脱的矛盾。公元前44年,凯撒背推举为终身独裁官。元老院、公民大会和各种职官形式上虽然保存,但一切听命于凯撒。他的出身被神化,他已经成为罗马世界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他独裁统治期间,采取改革措施,一方面加强了罗马帝国与其他帝国的联合,另一方面提高了各行省的地位,消弱了元老贵族的势力。所以他的独裁和改革遭到了一部分元老贵族的坚决反对。

二、戏剧反讽

戏剧家的成就首先需在剧场里取得。莎士比亚正是靠他那些波澜壮阔,生趣盎然的戏剧为自己挣得生活,赢得荣誉。在这位大师的“武器库”里最常用,也用的最有效果的,就是“戏剧反讽”。各类百科全书,文学词典也有专条解释。可是这些评论和解释都言之片面,流于零散,甚至遗落了某些相当重要的方面。但付恩(vanghn)的《戏剧手册》(Drama A to Z:A Handbook,1979)对“戏剧反讽”的定义有了一些改进,他认为,“戏剧反讽”是一种戏剧技巧:它使观众拥有不为局中人物所知的知识。因此,观众们便觉得在某种意义上比剧中人物更加高明,他们能看出某一行动的含义,而剧中人物却不能。“戏剧反讽”可以在喜剧中,也可以用在悲剧中。它的价值可以造成误解,身份误会,以及混乱,而也可以使台上演出的不愉快的事情更为可怕。这是我们目前能从西方著作中得到的较为全面的解释了。在莎士比亚的《凯撒大帝》中戏剧反讽随处可见,无论是剧情摘写上还是情节构思上,都显得天衣无缝。

三、戏剧反讽的手段与作用效果

《凯撒大帝》中,造成戏剧反讽的手段就是错中有戏,因错中有戏,这里分为身份误会与情境误会。对观众来说,前者手法的人为性是较清楚的,后者则不同,它同剧情结合紧密,有时甚至就是剧本身,观众只觉得是在看戏,却没发现戏剧家在此运用自己的“功力”,情节越自然越被人们所忽略。《凯撒大帝》剧中人物原型及材料取自于布鲁塔克的《伟大的希腊人和罗马人的生评》,布鲁塔克是公元一世纪的希腊作家。《凯撒大帝》的情节完全取自于托马斯·诺斯的英译本。在布鲁塔克的《生评》中,刺杀凯撒发生于3月15日,元老院在3月18日公布遗嘱,葬礼在3月19日举行。奥克泰维斯直到5月份才赶到罗马。然而,莎士比亚把刺杀凯撒、宣读遗嘱、葬礼、奥克泰维斯回来安排在了同一天。把凯揭斯和勃鲁托斯的死安排在同一天,也是强调对凯撒复仇的彻底和完整。

莎士比亚在他剧作生涯中写了一系列以历史事件为内容的戏,大部分作品是描写历史的动荡、战乱、王宫贵族之争。这些内容恰恰为情境误会“设计”提供了素材。在莎剧中造成“情境误会”的手法并不只限于“设计”。剧中人物的单独无知也是使他对某一情境误会的原因。所谓单独无知,并不是因为某人设下了什么阴谋而他不知道,只是简单的对某个事件没有足够的了解,因而做出了与目的要求不相符的事。例如在《凯撒大帝》第3幕第1场中,凯撒卡等人杀了凯撒之后,安东尼安排其仆人去告知勃鲁托斯,安东尼爱活着的勃鲁托斯甚于已死的凯撒,不顾一切危险,愿意跟随勃鲁托斯。而勃鲁托斯对安东尼的心理没有足够的了解,甚至允许安东尼第一个在广场讲坛上为凯撒追悼,这也像凯歇斯说的那样“我们怀疑的事情,往往会成为事实”。安东尼反悔了,致使民众信任了安东尼。当然了,这些重重的设计、无知,其实都是历史事实,然而莎士比亚也进行加工剪裁;我们可以说莎士比亚在制造“戏剧”,而正是这些改编,才把莎士比亚与别人区别开来。

莎剧中对“戏剧讽刺”的运用还有很多,在《凯撒大帝》中,杀死凯撒的匕首竟然出现了几次,把这些凶器神秘化。这也就更加渲染了悲剧效果,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舞台上的混乱程度会决定戏剧反讽的效果,如在凯斯卡等人刺杀凯撒时的场面的混乱,安东尼煽动市民去烧房屋时的混乱,都增加了戏剧反讽的效果。

四、戏剧反讽中的人物塑造

意大利戏剧侧重于情境的塑造,而莎士比亚则大大推进了一步,不仅情节复杂化,人物形象也复杂化;在《凯撒大帝》中,在安东尼与勃鲁斯特塑造上,采用了明确的“戏剧反讽”手段,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但是前者与后者截然不同;前者心存杂念,贪图权贵,而后者虽然参与谋杀凯撒,但他仍是大公无私,不世故。就像在第5幕第5场安东尼说的那样,在他们一群中间,他是一个最高贵的罗马人,只有他才是游于正义的思想。“这是一个汉子”也是这种反讽的运用,有利于推动剧情的发展,也极大地增加了戏剧的悲剧气氛和效果。

五、戏剧反讽的本质

在《凯撒大帝》剧中,一系列反讽的运用,加深了剧中知与不知,真与假,言与行,行与应,言与应的不一致性,进而导致矛盾冲突。可以说戏剧反讽的本质就是冲突,不一致强烈程度越大,戏剧效果越好,如凯斯特等人,从刺杀凯斯特,他们想夺权的希望强烈,到最后希望的破灭,这样希望与结果的落差之大,那么它的悲剧效果也就越好。

结语

显然,莎士比亚通过对材料的剪切加工,运用戏剧反讽的手法,精心塑造人物形象,编排复杂的情境,加剧戏剧的冲突,创作波澜壮阔、生趣盎然的戏剧,为自己的剧作谱写了不朽的篇章。

参考文献:

[1][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张冲.莎士比亚主题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悲剧集[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4]亢西民.莎士比亚戏剧辞典[Z].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郑立军,张喆 河南洛阳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471003)

猜你喜欢
复杂性莎士比亚
复杂性背后
项目复杂性:从实践认识到科学思维
通往深刻的简单
管理会计中的复杂性成本研究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小语丝
计算复杂性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