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人的澳门足迹

2009-02-05 06:18
人物 2009年12期
关键词:郑观应鸦片林则徐

王 凡 东 平

郑观应:“郑家大屋”走出的近代思想家、实业家

在澳门,除了中式庙宇建筑洋溢着中国风格外,富有岭南特点的中式民居,也是延续中华地域文化的代表作,郑家大屋就是其中的典型。

郑家大屋坐落于澳门的龙头左巷,大屋沿妈阁街方向纵深达120多米,入口面对着最早的葡人聚居区——阿婆井前地。郑家大屋正门原有一副对联:“前迎镜海、后枕莲峰”,道出了大屋所处的大环境。郑观应对建于此地的自家宅院欣赏有加,作诗赞之:“三面云山一面楼,帆樯出没绕青洲。侬家正住莲花地,倒泻波光接斗牛。”

总面积约4400平方米的郑家大屋,是一座岭南风格的大宅院。大宅由两座并列的四合院,以及仆人房区域和大门等建筑群组成。中式的庭院建筑格局、青砖铺盖及中式大屋顶、梁架等,形成建筑的主调。但在天花板、门楣样式和墙壁装饰等建筑细节上,又不乏受到17、18世纪葡萄牙住宅及西方古典风格影响的处处印迹。

有人说郑家大屋是由中国近代著名爱国主义思想家、实业家、慈善家郑观应的父亲郑文瑞筹建的,此说似乎不确,其兴建者应该是郑观应本人。但郑观应之所以成为郑观应,与其父的见识确有不容忽视的关联。

郑文瑞早年致力于科举,曾多次出入澳门,后在上海经商。社会的变化和丰富的阅历,促他形成这样一个思路:要让自己后代都到外面去闯,而不能蜗居在家乡。

因此,郑观应在年轻的时候便前往上海闯荡。他先到新德洋行,后入宝顺洋行。宝顺洋行是上海开埠后首批进入上海的外国洋行之一,是当时在华的第一流大洋行,也是最早涉足轮船航运业务的洋行之一,以向中国输入鸦片和输出生丝、茶叶为主要业务。

郑观应进入宝顺洋行以后,勤奋自励,在和洋人接触,处理中国的产品如何出国、外面的商品如何进关事宜的过程中,渐渐摸清楚了中西贸易的种种门径,很快获得了信任。

1859年冬,郑观应跟随外国商人去天津考察商务。“在津度岁,大雪漫天,身亦只衣布棉袍,素位而行,耐苦自励。”第二年,他回到上海,马上就被提拔为负责生丝贸易和轮船客载事务的主管,从此正式开始买办生涯。

1865年7月12日,上海发行的英文版《北华捷报》刊登一则广告说:“目前中国人和外国人的交往已经很频繁了,要尽可能地促进和发展这种交往是极其重要的。……因此之故,在沪外侨决定在英租界内开设一所高标准的、有才能和有效管理的学校。”登广告的是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创办的上海英华书馆,是上海最早开设外语课教学的学校。

对时风敏感的郑观应意识到:“盖今日时势,非晓英文,业精一艺,不足以多获薪水。”于是,他利用闲暇时间进入上海英华书馆夜课班,攻读了两年英文。

1874年,已颇有洋行管理经验的郑观应受聘到创办两年的太古轮船公司,全面负责揽载客货并兼管账房、栈房等事务,成为总买办。在太古轮船公司期间,郑观应的收入十分丰厚,仅年薪就在7000两以上白银,加上佣金、分红和自己的投资,年收入约在100万两以上。而此时一般买办的年收入只在1万至5万两之间。

总买办的身份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郑观应很快跻身上海社会名流,他慷慨大度、关注社会,积极参与上海商界的筹捐赈灾活动,这使他迅速融入了上海的江浙绅商社会,还和上海赈务活动的头面人物盛宣怀有了较为密切的联系。

19世纪60年代以来,在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这“内忧”“外困”的双重压力下,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等地方官僚力主新政,学习西方技术,开办洋务企业,以期引进外国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来加强和维护清王朝统治。盛宣怀即是李鸿章幕中的洋务要员,为了兴办洋务,他广泛搜罗熟悉洋务的管理人才。

在结识盛宣怀后,郑观应先后被李鸿章委派担任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上海电报分局总办和轮船招商局帮办。为了专心洋务,郑观应毅然在1882年辞去了薪金丰厚的太古轮船公司总买办的职务。他致力于经营近代企业,把西方的经营管理经验推行到中国洋务企业管理中,利用招股、专利等手段进行经营和整顿,并收到一定成效。功成名就的郑观应也开始荣耀故里,他在澳门置地建房,修建了占地约4400平方米的郑家大屋。郑观应的父母兄弟一大家人,以及他在原配去世后续娶的继室叶氏都搬到这里居住。

正当郑观应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一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上海,到1883年年底,上海的78家钱庄倒闭了68家。正在建厂中的上海机器织布局出现了未开办先亏损的局面。郑观应为此焦头烂额,遍求亲友帮忙清还各方欠款,还自己拿出2万两,弥补股票下跌的亏空。

1884年3月,中法战争爆发,爱国心切的郑观应立即自荐,奔赴广州参加抗法斗争。恰在此时,由他所保荐的太古轮船公司总买办杨桂轩因亏欠公司钱款出逃,使郑观应受到牵连而被太古洋行起诉。最后,郑观应用自己在太古的全部私产抵债,还另外赔偿了白银5000两,才使此案了结。

这两起事件成了郑观应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不仅使他经济损失惨重,还使他在商界的名誉毁于一旦。破产的郑观应生活还过得去,1885年携在上海娶的妾赵氏,回到澳门的郑家大屋,过起了隐居生活。

仕途失利了,生意不顺利,反而使郑观应能够平静下来反省梳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多年来对时事的思考。在上海经商办洋务之时,他就经常在报刊上发表针对时势的评论文章,并于19世纪70年代相继写就《救世揭要》、《易言》两书,成为著名的维新人士。隐居澳门后,他对两书做了精心修订和扩充,于1892年完成了具有历史影响力的著作《盛世危言》,达到了他人生的巅峰。

在《盛世危言》中,郑观应首次提出兵战不如商战,倡导“商战为本”。他说“外洋以商立国”,“借商以强国,借兵以卫商”,提出应以“商战对商战”。该书涵盖了“议院”、“学校”、“商务”、“铁路”、“邮政”、“银行”、“开矿”、“纺织”、“海防”等111篇正文,内容涉及建设现代国家和解决时艰的所有问题,因此书成后被不断再版,其版本多达20余种,创下中国近代出版史之最,亦是流传最广、对近代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名著之一。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时,常到郑观应家的大屋来议论时政,向这位中国早期维新思想家讨教救国救民的途径。

我们正是怀着对早期维新思想家的崇敬前去探访郑家大屋的,想感受一下郑观应当年的写作氛围。而且,大屋在19世纪后期的澳门民居中,算得上是规模宏大、建筑考究、显示澳门特有的中西文化交融韵味的建筑。因此,当“澳门历史建筑群”被收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名录时,郑家大屋被选为12个代表建筑物之一。但很遗憾,大屋仍在维修之中,我们只能在狭窄的巷道前仰观那高高的外墙,遥想当年这座大宅里繁华殷实的盛况,以及宅主郑观应深夜挑

灯伏案疾书的情景……

林则徐:禁烟巡视澳门莲峰庙

在澳门关闸附近的莲峰山下,古树连荫的提督大马路边,有一座古道观——莲峰庙,它也是澳门三大古庙之一。

莲峰庙初建于明朝,古名为天妃庙,庙内供奉天后娘娘,以及观音、关帝、医灵大帝、神农及金花娘娘等神祗。有清以后,经过多次重修扩建,始成今日规模。清嘉庆年间,香山知县许乃来按西岳华山庙的先例,手书门额“莲峰庙”三字,从此改天妃庙为莲峰庙。

莲峰庙因其坐落莲峰山下而得名,关于莲峰山的来历,则有一个动人传说。公元1278年,元兵入侵中原,宋军南逃。左丞相文天祥决定让右丞相陆秀夫护驾,由海路直航潮阳海门,他自己则赶回故乡江西招募勤王义军,准备经福建汀州到海门与陆秀夫部队会合。不料,陆秀夫在海上问路时,渔民把海门听成新会的崖门,使他错向崖门而去。

文天祥赶到潮阳城外,拜过双忠公,留下诗词,埋下战马,来到海门渔村外的矮崖,爬上一块巨石,望着滔滔波海,眼见宋军踪迹杳杳,而半壁山河已陷敌手,百姓遭异族统治,不由得长叹一声,顿足长啸。

天地被文天祥精忠报国的热忱感动,随着他的长叹顿足,脚下巨石突然裂开,形成一座貌若莲花的山峰。后人遂称此山为“莲峰山”。莲峰庙天后殿前有一亭台,是清朝官吏到澳门巡阅、审案的场所。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赴澳查禁鸦片,就在该庙停驻,会见澳葡官员。于是,这莲峰山下的莲峰庙,更与一段国人不应忘记的历史相关。

18、19世纪的澳门,一度没有了建筑的辉煌,城市的繁荣,风气领先的勃勃生机。在罪恶之手的操纵下,澳门街角巷尾中,错落建筑下,一桩桩罪恶的交易在悄悄进行。

一些利欲熏心的葡萄身二商人,最先干起了鸦片走私贸易的勾当,澳门沦为他们的罪恶渊薮。在18世纪初,葡萄牙人就从其殖民地果阿和达曼向中国输入鸦片,1729年前每年通过澳门输入中国内地的鸦片约200箱,此后以每年20箱的速度递增。到1767年至1773年间,每年输入鸦片已达1000箱。当时对华输入鸦片全部由葡萄习二人垄断,澳门成了鸦片走私贸易的中心。后来,由于英美烟贩参与了鸦片贸易的激烈竞争,使澳葡当局所占的贸易份额锐减。

19世纪初,处心积虑叩开中华封建帝国大门的英国人,把罪恶的手伸进了澳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澳门租赁了大片的仓库储存鸦片。

当鸦片如一股祸水荼毒中国之际,一些深具忧患意识的爱国官员,一再上书朝廷,力陈鸦片祸害,呼吁禁烟。时为湖广总督的林则徐,眼见吸食鸦片的恶习从沿海扩展到内地,从达官贵人蔓延到平民百姓,各种商品的销路萎缩过半,而另一半交易都变成了鸦片,白银花花流进了鸦片贩子的腰包。他和黄爵滋等大吏朝臣,几度奏请道光皇帝重治鸦片吸食者,以严厉手段禁烟。

林则徐在他1838年9月的一份奏折中警告说:如果任凭鸦片泛滥,那么几十年之后,中国再也没有能够抵御外敌的士兵,朝廷再也拿不出可以充做军饷的白银!这一年,走私到中国的鸦片已达40200箱,中国流失白银2400多万两。道光皇帝为之震动,连续8次召见林则徐,并于1838年年底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广州的禁烟行动在林则徐到来后雷厉风行,力度大大强于以往:烟馆被封,商船被查,外国商人被勒令立即上缴全部鸦片。6月3日,林则徐将查缴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销毁。

长期在广州一带贩烟的英国商人,有的回英国煽动对华动武,有的逃到澳门暂避风头。林则徐早就注意到英国人利用澳门囤积、加工鸦片的情况,发布的通告指出:“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岂能任作奸犯科之人永为驻足乎?”表示将前往澳门查禁鸦片。他的谕令,于1839年4月底由清朝驻澳门地方长官澳门同知蒋立昂送交葡萄牙驻澳门总督,通告说他将在虎门处理完收缴的鸦片后,就立即到澳门查禁鸦片。

当时林则徐在广州严厉禁缴鸦片,搞得轰轰烈烈,两广为之震动。葡萄牙驻澳门总督对此早有耳闻,故而对林则徐到澳门巡视不敢怠慢。他复信说将预设公馆,准备隆重接待。

据史料记载,1839年之前近百年间,澳门葡萄牙人曾挑起过几次摩擦事端,但都以葡澳方面的屈服而告终。明、清政府在澳门设置官吏、征收关税,一直有效地行使着统治权。清政府对葡萄牙人挑起事端的应对之策,就是切断对澳门的供应,让其难以在此生存。

葡萄牙人对林则徐的前来倒是不太紧张;紧张得像热锅上蚂蚁的,是在广州遭受打击后躲避到澳门来的英国鸦片商。从1836年起,英国人就开始在澳门南环一带居留、贩卖鸦片,并逐渐取代葡萄牙人,控制了80%以上的鸦片贸易。

1839年9月3日清晨,雾散天晴,林则徐和两广总督邓廷桢一起,率官兵200多人前往澳门。这是自1818年两广总督阮元到澳门巡视以后,中国政府大员的又一次巡视,时间相隔21年。

这天清早,林则徐一行进入关闸,澳门行政长官率领百名葡萄牙士兵、4名军官在关闸前恭迎。这一天,刚好是林则徐55岁生日。他在日记中写道:“甫出关闸,则有夷目夷兵百名迎接,皆夷装戎服,列队披执于阵前,奏夷乐,导引入澳。”

在葡萄牙士兵的护卫下,林则徐等先向莲峰庙进发。

始建于明崇祯初年(1592年)的莲峰庙,在雍正元年(1723年)又经过一次大的扩建,修葺成现在人们看到的规模。由于莲峰庙位居进入澳门中心区的必经之处,所以清代巡阅澳门的官员,都驻扎在这里,并在此办理公务。于是,莲峰庙便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庙,而是澳门唯一的一座官庙。

在陪同我们的旅游局石先生指点下,我们才注意到在莲峰庙前有两只坚立旗杆的基座。他介绍说,一般的庙宇都属于超尘脱俗的清净地,与官府无涉,故而只设一个悬挂庙旗的旗杆。而莲峰庙前设两个竖旗基座,就是因为巡视官员来此公干时,还要在此悬挂官府的旗帜,这是这座庙宇的非常特殊之处。

澳门彼时的英文报纸《中国丛报》,对当年林则徐一行到达莲峰庙时的情景,做了相当详尽的描述:

成群结队看热闹的人,已经聚集在院外。而院子内,澳门理事官、中国的同知、知县以及钦差大臣的代表已经在那里恭候。各种礼物一银子、丝绸、茶叶、猪和角上扎了红绸带的小牛,也摆设在庙的正门口……一名骑马的军官最先到达,随后是抬大锣的,接着是一队扛旗的中国士兵,引导着钦差大臣的八人大轿,走在轿旁的,还有一队葡萄牙仪仗兵,在他后面,跟随着其他官员和军队。大员一到,受到恭候的官员迎接,然后被引进庙堂,在那里稍事休息并与理事官举行会谈。

进入莲峰庙内,林则徐就用一张木制神台作为临时的办公桌,接见了澳葡理事官和葡官员。林则徐向他们“宣布恩威,申明禁令”,要求借居澳门的

葡萄牙人安分守法。

葡澳官员通过翻译向林则徐表示:200多年来,葡萄习二人在这里安居乐业,心存感激还来不及,怎还敢违法乱纪呢?因此,随时同中国官员一起驱逐贩卖鸦片烟的奸商,也是他们分内应当做的事情。

会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林则徐当场赠送给葡萄牙官员绫绸、折扇、茶叶和冰糖等礼物;赏给葡萄牙士兵酒肉面等及银圆400块。他还在此与在澳葡萄牙人管理当局订立了为期3年的贸易合约,约定每年运入澳门茶叶50万斤。

大约一个时辰后,林则徐一行从莲峰庙动身,沿“大三巴”牌坊、妈阁庙、南湾各炮台进行巡查。一路上,他们都受到鸣礼炮19响的隆重欢迎。

在钦差大臣必经的道路上,人们在家门口和店铺门口摆上香案,上面堆满了鲜花等物。一位看热闹的居民说:“这是为了表达他们对大人的感恩戴德之心。是他戒除了他们的恶习,又销毁和禁绝了鸦片,从而将他们从一场死劫中拯救出来。”

南湾一带是外国商人聚居的地方,也是澳门鸦片走私贩卖的中心地带。在这里,林则徐派随行官兵重点抽查了户口,一方面看是否与登记相符,另一方面也是核查是否还有藏匿的鸦片。

林则徐一行在南湾稍作停顿之后,又重新折回“大三巴”,走进小巷,沿着大码头,一直往前走,在“大三巴”炮台下转一圈,最后从花王庙的大门出去。

临近中午时分,林则徐一行返回到莲峰山前,随后在澳葡首领恭送下,出关闸而去。

虽然,林则徐巡阅澳门的全部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天,但在澳门历史上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清朝皇帝代表的身份,通过巡阅实现了当时中国政府对澳门的主权管理,同时还实现了争取澳葡当局保持中立、服从中国法律、孤立打击英国鸦片贩子的目的。

也就是在这一天,澳门总督边度正式拒绝了英国商务监督义律提出要用英国军舰“保卫”澳门的提议。他向义律重申:自从中国皇帝明确地为查禁鸦片贸易而派的钦差大臣到达广州以后,他不止一次正式声明,葡萄牙在英国与中国之间维持最严格的中立。因此,他不能让英国商务监督以其政府的名义重新表示提供兵船,因为这样合作对澳葡当局是不利的。

许多许多年后,人们在莲峰庙前的一侧,坚立起林则徐的石塑全身像,建立了一座林则徐纪念馆,使人们通过一些相关的文物、资料和图片,了解林则徐巡阅澳门的历史一瞬。

我们来这里参观时,想到脚下这座并不巍峨的山峰和并不宏阔的庙宇,却留有中国两位民族英雄的传说和遗迹,且通过塑像立馆的方式使之代代延绵流传激励来者,不禁又生出良多感触。

伟人孙中山与澳门的不解之缘

出望厦普济禅院,沿禅院前的美副将大马路东南行,过四个路口,就到了文第士街,澳门的孙中山纪念馆,就坐落在这条街上。孙中山纪念馆坐落在此,是因为孙中山哥哥孙眉曾在此建造寓所,让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和他们的女儿长期居住。

望厦普济禅院,让我们感觉到近代中华大地渗透着的屈辱与血泪,而民族民主革命的火焰也就在这浸透着屈辱与血泪的大地上燃烧。在和澳门紧相毗邻的广东香山县翠亨村,1866年,诞生了一位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他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

1878年,12岁的孙中山第一次来到澳门,他要从澳门出港,随母亲去美国的檀香山探望兄长,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就是从澳门迈出的。

澳门给少年孙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街道上西式圆拱形建筑和尖顶高耸的教堂,外国炮台下的妈阁港,港内停泊着军舰和大吨位的轮船。他后来回忆说他是在澳门“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然是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1883年,孙中山在美求学5年后,从檀香山回国经过澳门。同年他又经澳门去香港,先是进香港中央书院,后转到香港西医学堂。1885年5月,孙中山遵父母之命与卢慕贞结婚。婚后不久,便又返香港继续读书。

孙中山在香港求学期间,有一次他同学的母亲问他:“你志高言大,将来想做什么官?广东制台吗?”孙中山答:“不”。

又问:“想做钦差吗?”又答:“不”。

“那么你是想做皇帝喽?”孙中山回答道:“都不想!我只想推翻满洲政府,还我汉族山河,那事业比作皇帝更高大。”

此后,他同学母亲把孙中山比做“孙悟空”,预示他的志向远大。

在香港西医书院就读时,孙中山常利用周末或假期前往澳门。当时,康有为在澳门创办了《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新思潮在此非常活跃。此外,在澳门还住着办过洋务、主张维新改革的官吏郑观应,他们的著述对孙中山的思想成长产生了很大影响。

郑观应在其《盛世危言》一书中,提出中国应如何走革新之路。后来,孙中山在澳门撰写《上李鸿章书》时,就引用了《盛世危言》中的一些观点。郑观应还专门写信推荐孙中山赴天津上书李鸿章,并为孙中山申请了由上海经日本前往檀香山的护照。澳门,成为孙中山革命思想萌芽之地。

在香港读书期间,孙中山与同在这里求学的尤烈、杨鹤龄、陈少白等因志趣相投结为好友。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议论时政,抨击朝廷,以言论激烈、思想激进,被人称为反清“四大寇”。

“四大寇”之一杨鹤龄的家,在澳门的水坑尾巷14号。因为他们经常在这里聚会,指点江山,探讨前途,杨的家遂被称做“四寇堂”。

1892年,孙中山从香港西医学堂毕业,应澳门士绅何穗田等人的邀请,于9月来到澳门,在镜湖医院担任新设立的西药局首任义务医席。原先镜湖医院只有中医,从此开创了西医。澳门的第一位华人西医,大概是中山先生人生的第一个“第一”。

我们专门来到澳门老城区的镜湖马路,寻访孙中山曾经从医的镜湖医院。医院始建于1871年,是澳门华人建立的第一所医院,也是华人最早的民间慈善团体。我们看到的镜湖医院大厦,是近年重建的,现在是全澳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一所医院。

在医院正门内,矗立着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全身铜像,展现了年轻孙中山在澳门时的风采。门边悬有一副对联:“一脉分来莲花秀,万株移到杏林春”。

孙中山到镜湖医院后,以义务医席行医,后在商业中心草堆街80号开设了中西药局,又在议事亭前地14号开了“孙医馆”。他医术高明,擅长外科和治疗肺病。由于医德高尚,为病人诊治认真细致,穷人前来看病,不但分文不取,还赠送药品,不久便声名鹊起。当时报道说:孙逸仙“在镜湖医院赠医,不受分文,以惠贫乏”,得“镜湖耀彩”美誉。

孙中山在澳门一方面行医济世,一方面从事革命活动,宣传革命思想。他深感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国难未已,医病不如医人,医人不如医国,民智需开启,国民需唤醒。于是他决定办一份报纸,宣传革命救国主张。葡人印刷商飞南第在孙中山鼓动下创办了《镜海丛报》,孙中山在这份报纸上发表了大量

针砭时弊的文章。

孙中山在澳门行医一年多,由于受到在澳葡医的嫉妒和排挤,被迫离开澳门,去广州行医。虽然离开了澳门,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和家人生活却始终与澳门有着紧密联系。

1895年10月,鉴于上书朝廷呼吁改革如石沉大海,孙中山随即在广州策动武装起义。广州武装起义失败,清兵四处搜捕革命党人,孙中山乘一艘运饲鱼草料的旧煤汽艇,在夜色掩护下离开广州,前往澳门。

孙中山一到澳门,就住进了下环正街3号《镜海丛报》报社内,这是他的好友飞南第安排的。飞南第从澳葡当局那里得知清廷正悬赏缉拿孙中山,便千方百计斡旋安排,帮助孙中山转移到香港,又从香港去了日本。

从此,孙中山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后,即派冯自由到香港、澳门筹建分会。1910年,澳门正式成立了“同盟会”支部,由爱国侨领阮亦周、刘思复、郑彼岸等人负责会务,积极推展革命工作,并以澳门为基地,策划反清运动。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打响了辛亥革命起义的第一枪。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在这之后,孙中山又曾两到澳门。

1912年5月24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由香港取道澳门,由此转道回了阔别17年的桑梓——香山县翠亨村。途径澳门时,孙中山在这里停留了3天,重访镜湖医院,探望朋友和同志。澳门中葡各界名流,包括澳门总督汇聚娱园(即卢九花园)欢迎孙中山。

1913年6月16日,孙中山最后一次来到澳门。他到此,一是为策动广东都督陈炯明起兵讨伐袁世凯,发动“二次革命”;一是为探望病重的长女孙蜒。

1914年,孙中山派他的得力助手朱执信赴澳门,设立“讨袁”秘密机构,并积极筹款及购买军火。1919年,他又派长子孙科作为特派员,在澳门设立办事处,从事“护法”活动,号召广东地区的海陆两军起义响应,驱逐桂系军阀。

1920年,孙中山又派人来澳门,筹组中国空军。此举受到澳门华人的大力支持,在短短的几个月内便捐募了巨款,购买了两架水上飞机。作为孙中山好友的卢九之子卢廉若,一个人就捐助了9000元,购飞机一架送给孙中山筹建的中国空军。空军筹建起来后,以澳门为基地,轰炸了盘踞在广州观音山的桂系军阀。

坐落在文第士街的孙中山纪念馆,是一座三层廊檐式的欧洲风格建筑,建于1918年。建成后孙中山原配夫人卢慕贞带着女儿就长期居住于此,直至1952年撒手人寰。1958年,小楼改建为纪念馆对外开放,供中外人士参观瞻仰。

在纪念馆院内的一侧花园里,竖立着一座孙中山先生铜像,是孙中山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赠送的。

虽然自1913年后,孙中山再没回到澳门,但他的亲属和家族成员,有不少在澳门定居或生活。除了他的原配夫人卢慕贞外,他的女儿也长期居住澳门,孙蜒、孙婉及其外孙女戴成功都是在澳门辞世并葬在澳门的。他的长兄孙眉从夏威夷返国后,也一直在澳门居住,至1915年病逝。

得开放风气之先、中西合璧的澳门,对于g-g-的孙中山不无深刻影响;而伟人孙中山在海内外百多年的广泛影响力,亦融入了澳门的历史与发展变化中。

今天,澳门人仍怀着对孙中山的崇敬,用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伟人。澳门半岛不到8平方公里,设立有三座孙中山全身铜像,澳门有一条大街命名为“孙逸仙大马路”,一所学校取名“孙中山纪念学校”,最大的公园是“孙中山纪念公园”。1986年时,澳门电信局曾应民众要求,特发行一套“纪念孙中山”邮票。此外,在葡萄牙出产的一种白兰地酒,用孙中山照片作为商标,广受澳门人青睐。当年澳督府发行的10元纸币,也以“国父纪念馆”全景为图案。

可以这样说,伟人孙中山,一直活在澳门人心中。

猜你喜欢
郑观应鸦片林则徐
《林则徐》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毒品极其昂贵,为何晚清穷人也抽得起鸦片
林则徐禁烟
基于“鸦片泛滥”的史学阅读及教学价值追寻*——以《鸦片利益链条上的中国人》的探究为例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郑观应的家庭教育思想与实践
郑观应经济思想研究综述
郑观应边防思想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