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窥探王禹偶的散文风格

2009-02-06 09:29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期
关键词:黄州复古散文

刘 娜

摘要:王禹偁作为宋初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其散文风格简雅古淡、朴实流畅、自然明快。他的名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足以代表其散文风格。

关键词:王禹偁散文风格简雅古淡

王禹偁(954-1001)字符之,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晚知黄州,人称“王黄州”。《宋史》本传云:“世为农家,九岁能文”。王禹偁与柳开同为复古派核心人物,比柳开小七岁,“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序》),成就与影响均在柳开之上。

王禹偁生活在北宋前期,这一时期是直接影响宋代散文发展的重要起步阶段。在五代派势盛而骈体流行的同时,相继出现了一些习尚淳古、思欲革新文风的散文作家。他们受到唐代古文运动的影响,以宗经尊韩为旗帜,积极倡言复古,并逐渐形成派别——复古派。

复古派尊崇韩愈而以散体古文为尚,创作理论有别于五代派,与唐宋古文家也不尽相同。首先,复古派从社会学的角度倡言文风复古,旨在以文兴儒传道,垂教于民,藉以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达到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其次,复古派为文主张社会意识与自我意识并重,提出文章“传道而明心”。再次,复古派强调问道并重,并倡导平易自然、朴实流畅的文风。

复古派的创作实践与其理论相表里,以散体古文作为创作的主要体式,作品内容又表现出鲜明的社会性、现实性和强烈的抒情性,而总体风格则弘扬并发展了韩愈散文平易的一面,以自然流畅、浅近通俗为主,不同作家的风格略有区别。

王禹偁志向远大,自言“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自为志德行,功业如皋夔”(《小畜集》卷三《吾志》),而秉性“刚简峭直”、“喜谈世事”、“以正自持”,为文著书,多涉规讽,故为流俗所不容,屡建摈斥。王禹偶为官敢于直言,因此屡遭贬黜。曾作《三黜赋》称“屈于身兮不屈于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个性风范,由此可见一斑。

王禹偁主张宗经尊韩,注重文章的教化作用与济世功能,他在《答张扶书》中明确提出了文章应“传道而明心”,须有补世教而勿为空言。其文云:

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古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也。且人能一乎心,至乎道,修身则无咎,事君则有立。及其无位也,惧乎心之所有不得明乎外,道之所畜,不得传乎后,于是乎有言焉。又惧乎言之易泯也,于是乎有文焉。

同时,他的《再答张扶书》又倡导平易自然、朴实流畅的文风,要求“句易道,义易晓”。

王氏为文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使旬之易道,义之易晓,又辅之以学,助之以气”(《答张扶书》),反对“模其语而谓之古”。其散文大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深刻的社会性,体现出鲜明的弘扬儒道和垂教政化倾向。

王禹偶散文以简雅古淡、朴实流畅、自然明快见长。叶适认为“王禹偁文简雅古淡,由上三朝未有及者”。四库馆臣也指出:“宋承五代之后,文体纤丽,禹偶始为古雅简淡之作”。王士禃曾赞叹元之《五代史阙文》:“辩证精严,足正史官之谬”,指出“如叙庄宗三矢告庙一段,文字淋淳慷慨,足为武皇父子与生。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全用之,遂成绝调”,慨言笔力精妙,竟为名家所取。名作《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可略窥其风格: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剜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琼,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一一皆竹楼之助也。公退之暇,批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清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量,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盛概也。碧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十稔,若重复之,得十二稔”。噫!吾以至道乙末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岁除日,有齐安之命;已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乎?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成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记。

该文写于咸平二年(999)王禹偶晚年被贬黄州时期,是一篇典型的亭台楼阁记。作者首言黄冈以竹代瓦的习俗,次述竹楼建作与丰饶情趣,再叙谪居生活情态与心绪,而后加以议论,披示不慕高华、“随缘自适,游于物外”的潇洒情怀。全文层次明晰,意境清隽而思致幽邃;语言则淡雅简古。自然隽永,流走如珠,情韵优美,骚情诗趣,溢于言外。据说王安石以为此文优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文章构思精妙,可谓是极具匠心。开头从“竹”写起,黄冈多竹,大者如椽,又价廉工省,所以当地人都用“竹”代陶瓦。这样,因“竹”作“楼”,因“楼”又描述了“竹楼”的地理位置和“竹楼”外山明水秀的无限风光,接着又详写了“竹楼”内声韵优美的奇异景象:夏雨如瀑布声,冬雪似碎玉声;又有“鼓琴”、“咏诗”、“围棋”、“投壶”的悦耳声。既有天时之趣,又有人事之乐。这些奇声异响,无一不因“竹楼”而倍佳。写了“竹楼”之景,就自然引出登“楼”之胜,并以“竹楼”和那些“贮妓女、藏歌舞”的高华名楼对比,表明自己不甘谪居的抱负,以及不慕高华的情操。最后,作者从“竹楼”易朽,联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把修葺“竹楼”寄托后来志同道合的人,以希望“竹楼”不朽作结,仍归结到“竹”上,与篇首遥相呼应,使全文浑然天成。

无论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文章无一不紧扣“竹”、“楼”二字来写,其结构之严谨,层次之分明,令人叹为观止。

(一)寓情于理,境界幽深。文章对竹楼清幽环境的描写,无不寄托着作者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可谓寓情于景,情由景生。

首先,“竹楼”的环境不在熙来攘往的通街大衢,而是在地处偏僻的“子城”西北角,那里杂草丛生,荒芜污秽。然而在作者眼里,却看到了“竹楼”之外一派山明水秀的好风光:放眼远眺,层峦迭翠的远山,一览无余;平视江面,浮光跃金的近水,似可舀取。那种幽静辽远的景象,简直美得无法形容。

“竹楼”内更是别有一番奇妙景象;盛夏急雨,犹如高山瀑布;严冬密雪,宛若玉石碎裂。鼓琴,琴声因“竹楼”而显得清虚和畅;咏诗,也因“竹楼”而更加韵味清绝;其他如围棋、投壶,也无不因“竹楼”而发出分外悦耳的声音。在作者笔下,一个荒凉萧疏的“黄冈竹楼”,被描绘成如此幽深清静的境界,读之令人心旷神怡。

每当作者公事完毕,退而休息,登上竹楼,鹤氅道巾,焚香诵经,忘情山水,寄兴酒茶,目送夕阳,晚迎素月。此情此景,大有超脱凡尘飘然欲仙之概。无怪作者要鄙视那些“贮妓女、藏歌舞”,极尽荒淫奢侈的高华名楼了。作者强调谪居乐趣,把省工价廉的“竹楼”诗意化。

(二)以竹自况,守正不阿。作者以“竹”自况,所以对“竹楼”感到分外眷恋。由听竹工说:“竹之为瓦仅十稔”,联想到自己近年来屡遭贬谪的凄苦之情。又发出了辗转迁徙之苦,但是“他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三黜赋》)这种守正不阿的高尚品质,难能可贵。最后,作者以希冀后人修葺竹楼的情怀作结,既表达了对志同道合者的殷切希望,又进一步抒发了作者依恋竹楼的深切情怀。

正因为作者似“竹”之贤,故如此爱“竹”恋“竹”:正因为作者能如“竹”一般坚贞,才能写出如此风格清隽、情韵深邃之文,正所谓“文如其人”。

此文记新建的小竹楼,文章的重点不是竹楼本身,而是生活在楼中的“人”以及由此生发的随缘自适、游于物外的思想,实际上是在述志趣、寄托愤懑,文笔萧疏自然,情致深细,风格淡远。

王禹偁是宋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作为宋初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对于后来的作家可谓是影响深远的。欧阳修、苏轼等人无不在其散文的风格、结构和构思等方面受其影响。苏轼曾从唐宋文风衍变的角度说“至公特起,力振斯文,根源于六经,枝派于百氏,斥浮伪,去陈言,作而述之,一变于道,后之秉笔之士学圣人之言,由藩墙而践唐奥,翳公为之司南也”,高度评价了王禹偁对宋文发展的作用、贡献和影响。宋仁宗庆历年间,欧阳修谪守滁州,游琅岈山,见王禹偶画像,作《书王元之画像侧》一诗赞之曰:“想公风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如此评价,可谓一言中的。

猜你喜欢
黄州复古散文
杨优秀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秋日的复古之约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错过这些复古店,要等下个世纪
复古“轻”暗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