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的哲学解读

2009-02-06 09:29李艳飞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期
关键词:安娜

李艳飞 张 飞

摘要:爱与死亡一直伴随着人类形而上的思考,这首先是个哲学命题,也是很多小说家文学创作的母题之一。小说对爱与死亡的探讨,因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紧紧拥抱了社会和人生,更有利于人们对“爱和死亡”的理解。尤其是那些思想丰富、内容深刻的作品,值得人一再思考。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死亡爱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无论就自己的人生,还是其创作的作品,都充满了哲学探讨,充满了对人生、对社会、对生命的形而上的思考,也可以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个充满哲学关怀的人,有人也指出他本身就是一个哲学家。在他的作品里,宗教信仰、社会改革、婚姻家庭、终极幸福等词语都频繁出现,甚至对法律、农业、战争问题也都作了深入的探讨。本文仅从死亡出发,探讨爱情与人生。

作品中,写到死亡的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列文的哥哥尼古拉因病死亡;另一处是安娜的卧轨自杀。

尼古拉花光了属于自己的财产,生活放荡,过度酗酒,患有结核病。虽然生活狂放,头脑简单,“但他一直始终想成为一个好人”。生活伴侣叫玛丽亚,出身妓女。但他爱她并且尊重她,“而且我要求凡是愿意和我交往的人都必须爱她并且尊重她,她就是我的妻子,就是我的妻子,如果你认为有损于你的身份,那你就给我滚蛋”。这些真诚热烈的语句令人很容易想起那些注重出身、等级、贵贱的虚伪的上流社会。列文会见尼古拉的场景主要出现了三次:第一次向基蒂求婚失败后,那时尼古拉已经疾病缠身;第二次是尼古拉接受弟弟的邀请回到列文的农庄,那时,列文一直受到死亡问题的困扰,哥哥的到来,更让其感到死亡的恐惧,因为那时的尼古拉已经到了疾病的后期,十分痛苦;最后一次,就是在一家小旅馆里目睹尼古拉的死亡。

作者的思考是深入的。死亡也可以看成愿望的实现,是幸福。过去,由于痛苦或需求,如饥饿、疲劳、口渴等所唤起的种种感觉,可以由身体的技能加以解决,使人得到快乐;但如今需求或痛苦却得不到解决,而企图解决反而唤起了新的痛苦。因此,一切愿望都归结为一点:“惟愿摆脱所有的痛苦及产生痛苦的根源——肉体。”同叔本华“只有放弃生命意志才能得到持久的解脱”是暗合的。老子云: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一个道理。如何克服死亡给人投下的巨大阴影?书中说:“死亡仍是一个谜,而当这个奥秘还没有在他(列文)眼前逝去时,另一个同样不可猜测的谜又产生了,这就是呼唤人们去爱,去生活的谜。”在这里,托尔斯泰爱的哲学,实际上也是人道主义信念起了作用。以至于列文没有感到绝望,面对哥哥的死他还是觉得必须活下去,必须爱。他感到爱把他从绝望中挽救出来,并且这爱在绝望的威胁下变得更加强烈、更加纯洁。

托尔斯泰本来想写一部生活伦理小说,谴责放弃家庭责任、败坏社会风气、沉湎于婚外情欲的上流贵妇。简言之,就是要把安娜塑造成一个自食恶果的反面角色,这也曾是作者一度的写作动机。但是当他深入到事件发生原因的深处时,信念发生了动摇,反而给人物以极大的肯定。当托尔斯泰泪流满面地宣告安娜死了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这个鲜活、青春、勇敢、美丽的人物悲剧命运的极大惋惜。安娜死亡的结局令人扼腕,但人物的光彩却照亮了读者的心灵。应当说,安娜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用存在主义的观点看,选择还意味着承担应有的责任。世上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原则指点你应该怎么做,就像世上没有任何的天降标志。只是有一条,每个人都必须对他的选择承担责任。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外界条件对选择的制约和影响,毕竟在同样的条件下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果我们服从了外界条件的最终决定作用,那么人就变成了服从机械决定论的物,自由就是一句空话了。伦理学目标或理想是普遍的,而道德准则则是模棱两可的。

有必要重提一下小说的开篇语“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美国拍摄的同名电影开场语就是:“如果没有爱,对死亡的恐惧简直比死亡还可怕。”有人说,安娜应该对自己的家庭感到满足,因为这就是人生的幸福。笔者是不能同意的。如果这样的生活是幸福的话,这种幸福也是应当被蔑视的,这实际上是一种昏呆或麻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卡列宁有一种变异的宗教信仰和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但真正的价值实在少得可怜,尽管身居高位。在家庭里,也是一潭死水,凝固了安娜的热情和活力。当然,笔者对其所受的痛苦也充满同情,毕竟这种痛苦是真实的,尽管他远未自知并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悲剧性的命运。在这样的生活里面,真实的感觉被一种模糊和迷幻所麻痹和代替。只能令一个处在本真状态的人感到窒息。

再来看一看19世纪俄国的上流社会,一群贵族,铺张奢侈,操着法语、英语,或者德语,用来谈论艺术、改良等“时尚”话题,偶尔也谈及哲学问题,但托尔斯泰则在笔下给予其现实主义的揭露和批判。安娜同那些“淑女名嫒”比起来,只能显得更高尚。列文对其上流交际圈的反感也直接表达了托尔斯泰本人对其的厌恶。虽然客观地讲,当时的贵妇沙龙,还是比我们大清帝国的八旗子弟“休闲方式”更先进一些。

一把裁纸刀生产出来以后就永远是裁纸刀了,再没有别的可能。人则不然,人永远有他的可能性,人是还未造成的东西。安娜鲜明地体现了她的自觉、自由、自为,并勇于承担了选择的一切后果。内心的自责、世俗的嫉恨,见不到可爱的儿子,还有有可能燃尽的爱情。安娜如果甘于窒息的生活,沉湎于平庸的上流社会,就像千万个俄国贵妇一样,那还有什么生命的高度而言?

安娜的死亡方式是激烈的(卧轨自杀),同渥伦斯基的爱情没有“有情人终成眷属”,加上事实上的婚外情,更远离我们习惯上的“善始善终”。安娜的命运是真正悲剧性的。悲剧,肯定了痛苦和苦难。悲剧不是受虐狂。这样的世界,因其情感的张度和美感为人所评价。一个没有苦难和悲剧的世界是没有激情的世界。用尼采的话语,我们应该对痛苦说:是。他认为痛苦之于人生是伟大的刺激:我痛苦故我存在。

在这里,我们拒绝用悲情的色彩。对那些来自必然者,我们心怀喜悦和信任,依然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安娜的爱没有消失,量上也没有递减,甚至感激生活的赐予,虽然时而悲痛,时而欣喜,这都是因为她心系一人。她所惧怕的只是一种悬空,一种漠视,一种无动于衷。她教会了我们:只要脚踩着大地,只要还能怀着梦想沉睡,当我们从镜中看到自己的眼睛,我们就会明白,所谓利益的得失,精神的补偿,情感的嫉恨,都与我们我关。单凭一个人的自身是不完整的,就像任何实物都不是自足的;而如果我们的灵魂仅仅有一次已经因幸福(自己满足自己)而颤抖,并像一根竖琴弦一样发出声响,那么就需要全部永恒来产生这一事件。尽管这令人感到有所缺失,远未完满,却让我们不能释怀,只能深深铭记。以上所言,有些不是书中人物所感受到的,但从他们的自身行进中,我们应该去思考和领会。在对文本的思考和把握中,我们才懂得不是退缩,而是如何前行。

猜你喜欢
安娜
尝尝春天的味道
安娜作品
寻找机器人城(1)
安娜的眼泪
肚子里有个火车站(下)
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
蝴蝶来访
遗落在阿拉伯的爱情泪
安娜的故事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