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这样对待官民冲突

2009-02-11 10:41张心阳
杂文选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朱元璋腐败冲突

张心阳

历史虽远狁近,所谓“群体事件”。历史上真是多了去了。大明王朝朱元璋做皇帝,颁布《大诰》,苛法贵官,严刑治吏,民众与官吏之间冲突不断,甚至出现农民冲入政府衙门将官员捆绑起来押解进京的事件。

据《大诰三鳊》记载,滦州乐亭县(即今河北省乐亭县),德高望重的农民赵罕展带着三十四人冲进所在县政府机关,将县主簿(相当于现今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汪铎和政府机关多个部门负责人共十来人一起捆绑起来,押送进京见皇上。

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因汪铎等人曾设计了一个滥派徭役的计划,且美其名曰,这个计划与本县的生产发展、经济壮大、人民幸福密切相关,让老百姓出钱出力。计划规定,县民中如有逃避此徭役者。必须缴纳五匹绢的费用。其实,这一做法只不过是巧立名目,目的是为官员敛取钱财,结果惹得群情义愤,民怨沸腾,于是就发生了农民冲击政府机关、绑缚官员进京的事件。尽管官员一再向农民讨饶,但却不曾饶恕。朱元璋获悉后下令将首犯处死,并感叹道:“孰父母生此无藉不才之徒。官于是县。是县民瞻,今既不才,为民所觉,乞怜哀免于耆民,纵然免得,何面目以居是任?”

从《大诰续编》到《大诰三编》中,记录诸如此类的官民冲突事件有很多,只要官员贪腐是实,朝廷元不站在民众一边。最终视官员贪腐之轻重,或枭首示众,或削职为民,或发配边疆;民众如实举报者皆视为有功,受到奖励表彰。

中央政府与民众如此结盟反贪惩腐,这在中国历史上怕是很少见的。朱元璋之所以如此痛恨贪官污吏,与其贫寒家庭出身自然不无关系。当然,治国仅凭借感情显然是不够的,要真正确立新王朝的地位和形象,保持朱家江山千秋万代,就必须与民生息,减轻民负,阜民乏财,不再出现民众褐竿而起之事。因此,这就决定了惩治贪官污吏、打击土豪劣绅,强化宣传教化成为治国的重中之重。

权力腐败从来都是执政者不可饶恕的敌人。列宁就曾深刻指出:“没有真正的铁的纪律防止腐败,布尔什维克政权两个半月也保持不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反复指出:“腐败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问题。”

六百四十多年前的朱元璋以行动证明着“腐败不反,国将不立”的道理,而且由于他在官民冲突问题上立场鲜明,也确实起到了主张正义、维护公平、保护民众利益,巩固大明政权的作用。朱元璋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说到做到,以整肃吏治为目的的《大诰》一经颁布,一些民众真的起来揭露贪官,举报腐败。朱元璋不僅亲自受理,还给他们重奖。他决不是招告作得很响。实际不见动静的那种人,也没有使得哪一个因举报腐败、揭露贪官的人得不到好下场。或许有人疑惑,如此鼓励民众反腐,会不会引起天下大乱,不再有官员为国效力?事实证明这是多虑的,明王朝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严官宽民政策,才开启了一个经济欣欣向荣、政治相对安定、人民休养生息的时代。

猜你喜欢
朱元璋腐败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最含蓄的画谏
回避冲突不如直面冲突
画谏
冲突管理
朱元璋为何放过了汤和
把脉“腐败亚文化”
草莽皇帝朱元璋
全面冲突管理的构建与应用
目睹之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