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的『青春』情结

2009-02-17 07:11
青春 2009年1期
关键词:高晓声陈奂生武进

吴 野

高晓声是新时期著名作家。这位梅开二度的写作圣手,在你面前一点作家的样子也没有。他从不包装自己,很坦诚地把自己的心灵零距离地呈现在你的面前。浓烈的武进方言不太好懂,听不十分清晰,但他是在很诚恳地与你对话,以至于30年之后,他的音容笑貌还让你不忘记。

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是79年,方之病危,住在省人民医院12病区。编辑部让我和顾小虎看护他。来探望的人很多,其中有高晓声。他身材不高,面孔黑黑的,像一个农民。由于长得普通,我没有太注意。顾小虎介绍说,他叫高晓声,刚刚发表了《李顺大造屋》,很轰动。经这一番介绍,我顿时想起来,不久以前,我到省作协,看见他拉着一辆车,车上有几个装着白木耳和香菇的大号塑料袋,他儿子骑在上面,把他当马赶。在这之前,人们都以为他早已病逝,没有想到,他带着自己培育的土产,也带着《李顺大造屋》这篇文革以后的开山之作拜访作家朋友们来了!高晓声一面听小虎介绍,一面用手摸着下巴笑着。有几分得意,也有一点自谦的意思。在农村长年艰苦的环境里,高晓声的肺被切掉两叶,肋骨拿掉三根,肩膀一边高,一边低,走路气喘得很,但他还是来看望方之,看了好几趟。开头的时候,方之讲得多,他好激动。当年办《探求者》,是高晓声出的主意,执笔写的宣言,被打成这个右派集团的头头。方之也在其中。自从两人被打成右派以后,二十多年没见面,压在心里的话讲不完。再以后,方之病情加重,讲不动了,瞪着眼睛听他讲。他的武进乡音很重,我需慢慢听,听不清楚,再向小虎打听。他劝方之不要着急,才四十七岁,把写文章的事先放一边,身体是第一位的,以后的路长得很。说着说着就表演起自己发明的养生拳法,动作类似于华陀的五禽戏。其中,有一个动作我还记得:双足分开,脚趾紧紧抓着地面,小腿、大腿、上半身相互垂直,双手平伸,然后直立。“两只脚一定要紧紧抓着土地,我们离不开土地,抓紧就抓住了命根子。”高晓声说。虽然讲的是养生的道理,从写作的角度来理解他这一席话,就更有含义。据高晓声说,打成右派以后,没有从省文化局转粮油关系,只得捞鱼摸虾,编筐做小买卖度日。如果不是这一身养生拳法,(或者说,如果不是坚信生命),早就上了西天。他的话很质朴,但很有生活道理。小虎说:你别看他的气质像个农民,他是大学生,曾经在上海读经济系,有文化的人下乡,对生活的悟性就是不一样。

以后有过几次接触,印象深的一次是在庐山,青春杂志社办笔会,邀请他给青年作家们开讲座。

即使走上讲台,高晓声依然那么随和,平易近人。他介绍自己的成功,和被打成右派有很大关系。在浩劫年代,磨难能够成为财富。当时,右派必须从事最艰苦的劳动,客观上便接触了社会最底层的人。虽然生活的境况很无奈,但开凿到了文学的源泉。高晓声回忆他起先卖鱼的时候,不好意思,用破草帽捂着脸。这时候的心理活动在激烈地撞击,金钱的贫困、人情的冷漠阻挡不住思想的激荡。人的价值随同个人的遭遇受到解剖,这就获得了一些作品好的主题。高晓声还把自己当成幸运的“出土文物”。右派几乎没有看书看报的权利,客观上就没有受到“高大全”“假大空”之类极左的影响,粉碎四人帮以后拿起笔就能写,写的都是生活真实。

高晓声代表作是“陈奂生系列”。《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在首届和第二届短篇小说奖评选均被评为一等奖,对于江苏文学界来说,是绝顶的盛事。陈奂生实有其人,只不过,不姓陈而姓高。是继“阿Q”以后,又一个中国农民文学形象。为了塑造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他在高奂生身上开掘,也在自己身上找影子。《陈奂生上城》中间有一段最精彩的情节:陈奂生为了买帽子,卖油绳,感冒了,被县委吴书记救护住进县委招待所。醒来以后,生怕弄脏了新绸面被子,床不敢躺,沙发也不敢坐。听说住一晚要花五块钱,农民的劣根性的心理活动了。尤其是付了五块钱以后,偏用脚踏沙发,不脱鞋进被子,用“睡足时间”的办法“把老本捞回来”。离开招待所以后,回过来一想,被县委书记请进招待所,花了五块钱是一种荣耀,从心理上自我满足。

我听说,这段情节源于高晓声本人。刚刚改革开放那一阵,江苏省作家代表团到四川游览,住在成都锦江宾馆。26元一个晚上。别的作家按照旅程进行活动,高晓声窝在宾馆不肯挪身。26元当时是满大的数字,高晓声替公家舍不得。他想,一天才24小时,一个小时就是一块多钱,索性整天趴在案头上写东西。他把自己的这种心理附会到陈奂生的身上,加以发挥,构成了这一传世的情节。

高晓声长年居住在常州武进。曾几何时,这是沪宁线上一个“黄金分割点”。往西,镇江一带以务农为主,往东,苏、锡、常可是中国乡镇工业的发祥之地。武进处在中心位置,处于中国首批百强县前列。这成为高晓声作品的天然背景。改革开放时代需要表现经济腾飞中的人物故事,武进乡镇是很好的平台。从某种角度讲,高晓声生逢其时,生逢其地,他抓住了机遇。

机遇像节日的焰火,在每一个人的眼里闪光。许多人都是看客,焰火稍纵即逝,而高晓声伸手就抓住了它的光源。不光是戏剧性的事件,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注意观察,敏锐地思索。有一次,他站在长江路口,我以为他在消闲。哪知道他在观察街头现象。他对我说:你看,从前骑车人遇到什么事都要把腿跨过车座跳下来。现在,无论男的女的,即使面对交警也神态自若地把两只脚放在车两边站着说话。我望望街上的骑车人,果然如此。对于中国农民,他也有精辟的分析。他说:“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无有可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很少幻想。他们最务实,相信能依靠自己的劳动活下去,坚信共产党能够让他们生活逐渐好起来......但是,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很可怕的,他们的弱点不改变,中国还会出皇帝(且说陈奂声)。

高晓声在青春创刊初期是热心的辅导者之一。我个人对他有一份小小的欠疚——高晓声曾兴头头地送一篇作品《周华英求职》给我们,当时,青春杂志用稿有一个严格规定:作者年龄必须在35岁以下。虽然是名家之作,但是也经我的手退还给了他。我想,在九泉之下,高晓声这位大度的作家不会计较这件事吧。

(作者曾任青春杂志副主编)

责任编辑维平

猜你喜欢
高晓声陈奂生武进
常州武进:真情服务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
Listing Tables:a Strategy of Problem Solving in Maths from Image Thinking to Logical Reasoning
立足武进 侨连海外
《八论高晓声》
从文学到舞台,陈奂生人物形象的转变
——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主持人的话
心理有特点
武进淹城遗址功能新考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