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昆明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考

2009-02-21 08:49谢新松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保障措施制约因素

谢新松

摘要论述了都市农业的内涵,阐述了昆明都市农业的现状,指出了昆明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昆明发展都市农业的指导思想,总结出了昆明发展都市农业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都市农业;现状;制约因素;指导思想;保障措施;云南昆明

中图分类号 F3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299-03

20世纪90年代都市农业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应运而生。近年来,昆明都市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现将昆明都市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保护措施总结如下。

1都市农业的内涵

1.1都市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首先提出的,是指都市内部及外围充分依托都市的科技、经济和市场,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

1.2都市农业的特征

(1)都市农业是城乡融合的农业。现代都市经济对周边农村不断产生强烈的辐射和吸纳作用,尤其对城市毗邻地带影响最大,使其农业产业越来越带有都市色彩。都市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是功能、布局纳入都市发展规划,与城市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

(2)都市农业是高度集约化的农业。都市农业是前沿农业,它直接面向都市市场,并以都市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现代设备为基础。都市农业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联动,实现了农业同工业的高度结合,与一般农区农业相比,这一区域农业的资本、设施、科技高度密集化,并在生产经营上高度企业化、规模化、市场化。

(3)都市农业是功能多元化的农业。都市农业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与服务领域,它不仅提供食品性产品以满足都市消费,还建立起绿色屏障,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成为“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此外,还通过开辟休闲农庄、市民公园等,提供采摘、垂钓、游乐等活动,为市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和观光休闲的场所。

2昆明市都市农业的现状

2.1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昆明自1998年起,以“烤烟双控”为契机,拉开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的序幕。全市逐步培育并形成了粮、烟、畜、菜、花、果、林七大产业和上百户成规模的龙头企业,农、林、牧、渔各业间已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2007年七大产业实现产值12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85.5%。畜牧业、蔬菜、花卉产值占七大产业的77.8%,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政府引导、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的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增长。

2.2生物资源产业上台阶

昆明以全省丰富的生物资源为基础,紧紧围绕以天然药物为主的现代医药、生物化工,以绿色食品为主的精、深加工及保健食品,以野生、食用、加工型花卉为主的花卉及园林绿化等产业,形成了以云南白药、三七、灯盏花、天然色素、天然螺旋藻、食用菌等产品系列为主的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年均保持了20%以上增长速度。全市通过GMP认证的制药企业有60家,拥有中药药品生产批文1 031个。全市种植丹参、板蓝根、鱼腥草等中药材400hm2,加工食用型花卉基地66.67hm2,板栗精深加工生产线年产5 000t。

2.3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昆明不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基础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着力培植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带动农户上万户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营销企业。云南绿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12月在深交所上市,成为昆明农业龙头企业第1股。以龙城、斗南为主的15个农产品交易市场年交易各类农产品260余万吨,鲜切花近40亿枝,年交易额88亿元。一批以企业为主投资兴建的加工设施稳步发展,蔬菜、畜产品、乳业、马铃薯、饲料等农产品加工规模逐年扩大。

2.4休闲旅游农业发展迅速

近年来,昆明市站在战略的高度,把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抓手。以“千万市民乡村游”为主题,积极推出“生态旅游线、瓜果采摘线、农家垂钓休闲线、古镇古村古民居线”等活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乡村旅游在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8年西山区团结镇率先开展了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经过10年的发展,昆明现有乡村旅游接待点1 000多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省级旅游小镇6个。

3制约因素

3.1特色不突出

各县(市)区的休闲旅游农业,多集中在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上,而与之紧密相连的生态农业、体验农业、教育农业却少有发展。各农村旅游休闲点之间缺乏互补性,服务项目大同小异。少数民族文化是昆明最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农业、农耕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使昆明的农业旅游特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3.2缺乏规划与布局

昆明农业区域布局的特征还不明显,同时旧的产业布局面临挑战。整体规划、全面布局对于都市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昆明的农业与生态、农业与旅游、农业经济效益与社会功能之间结合松散,未按照现代农业多功能集合体现的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的整体布局。

3.3科技、资金投入不够

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技原创及突破性创新少,技术集成缺乏,新型资源整合平台功能弱小。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政府支农资金满足不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及农业科技化、产业化的需求。特别是昆明某些农业县为“吃饭”财政,农业投入严重依赖国家、省、市投入。三是金融支农力度不够。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同时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能力较弱,致使农民和涉农企业的贷款得不到有效满足。

3.4制度创新滞后

昆明发展都市农业的保障机制尚未形成,资金投入、科技发展、社会服务、法律保护等各项有利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制度尚未形成,都市农业的发展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快构建都市农业制度框架,充分发挥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在推进都市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昆明市都市农业加快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4发展都市农业的指导思想

都市农业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是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集农业劳动、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是农业摆脱弱质、微利,并参与第三产业的有效途径。昆明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在全市农村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跨越,正在向宽裕型小康迈进。都市农业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为特征,符合宽裕型小康的目标和要求,应成为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昆明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必然能够增加农业发展空间,实现农民增收、农业高产、农村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4.1立足产业基础

以滇池流域农业产业转移为契机,优化粮、烟、畜、菜、花、果、林七大产业布局,积极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以“市抓规划、县抓品牌、乡抓产业、村抓协会”为突破,建立起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巩固提升粮食、烤烟、畜禽等支柱产业,积极发展乳业和标准化药物种植等新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产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外向型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发挥都市在经济、科技、信息、人才、人文等方面的优势,实现都市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生产型向生态型、产品型向服务型转变。

4.2发挥比较优势

昆明农业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多样,后备资源开发潜力巨大。昆明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独特气候,草木四季常青,良好的气候孕育出多种多样的资源,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条件。昆明区位优势明显,辐射整个东盟的新型滇泰贸易双向通道被激活,滇泰“蔬菜换成品油”项目揭开了昆明发展外向型农业新的一页。西部大开发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给昆明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条件和难得的合作机遇。另外,昆明市旅游业发达,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更是吸引了世界的人们,大力发展需求弹性比较高的观光农业,将形成昆明都市农业的比较优势。

4.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市场定位中不仅要面向云南和西部,更要瞄准全国及东盟市场,对不同地区的市场进行细分、选择,以此为导向进行都市农业的开发和组织经营。政府的市场引导不仅要体现在政策上,还要体现在农业市场的硬件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等各个方面。要充分发挥昆明中心城市物资集散地的优势,建设辐射全国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农资和畜禽良种市场。把呈贡斗南花卉、龙城蔬菜批发市场打造为国家级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建立一批省级农产品批发市场。要科学规划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布局,加快市场的升级改造,着力创建以国家级专业市场为中心、省级区域市场为基础、地方特色市场为先导的市场集群。

4.4发挥品牌优势

昆明在都市农业发展中,要注意不同类型都市农业的品牌对整个昆明都市农业品牌建立的影响。比如与其他类型的都市农业相比,旅游农业和科教示范型农业更有利于昆明都市农业整体品牌的形成。另外,昆明要注意各种类型品牌之间的相互关系,应以容易创立的类型为突破口,然后带动其他类型品牌的建立。要在摸清郊区农业、科技、人才、市场等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具有昆明特色的唯一性都市农业产品,形成比较优势,满足广大市民的个性化需求。

4.5推进农业制度创新

加快构建都市农业制度框架,充分调动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积极性。要继续推进和完善以土地为核心的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大力促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好农民的退路和出路问题。完善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立农业生产资源最高限价、农产品最低保护价以及生产风险基金、市场风险基金等制度。必须尽快出台、完善与都市农业发展相关的一系列法规和条例,如农产品食用安全、农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和管理等,实现依法对都市农业的监督和管理。

5保障措施

5.1加强都市农业的统一规划与管理

按照全面规划、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重点建设的思路,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资源、环境等条件实行分类指导,循序渐进进行建设。开发的项目要注重整体规划,规划中要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昆明都市农业的发展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科研、教育、园林、绿化、环保、旅游等多个部门,需要建立一种协调的工作机制。市政府要组织力量统一制定全市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按照规划统筹使用各类资金,同时加强政府支农资金整合,提高各部门资金使用效益。

5.2加快发展高科技农业

通过开展跨区域、跨行业的全方位技术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马铃薯中心、东南亚马铃薯科研与培训中心、云南省农科院、云南农大、云南滇杂中心等相关机构的科研合作。对高新农业创新基地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财政、信贷扶持,促进其发展壮大。组织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通过培训和指导,多途径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要重点做好优质专用粮食、特种蔬菜、高档花卉、优质水果和畜牧品种的良种繁育、引进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独具昆明特色的农业产业。

5.3健全投资融资机制

要在法律、政策、市场、服务环境等各个方面着力改善,建成具有强大资金吸引力的经济区域,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农户相结合的投资格局。从金融上优先支持与龙头企业相配套、有稳定产销关系的农产品基地的发展,并促进其结成利益共同体。积极发展形式多样化、产权多元化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信贷担保业务,引导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进一步加快农业对外开放步伐,建立全方位开放的农业,吸引国外财团、跨国公司等参与都市农业建设。

5.4重点打造亚洲花都

抓住新昆明建设和滇池流域“四退三还”的机遇,大力开发外向型优势品种和地方特色品种,形成鲜切花、种球种苗、盆花盆景、地方特色花卉的多元化格局。在品种研发、产品储存运输、市场开发、产业化组织、专业化生产及配套服务等方面重点突破。一是以昆明市花卉产业联合会为纽带整合资源配置,按行业分类突出重点,加强行业自律,发展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发挥它们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二是加强物流、包装、加工、科技研发等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机制创新,促进产业链循环经济的发展;三是把昆明建成国内乃至亚洲最重要的现代化物流、交易集散中心,信息服务、价格指导中心,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中心和花卉贸易加工中心,最终实现从农业支柱产业向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转变。

5.5创新生物资源重点产业

要以生物制药、生物化工、绿色食品产业为重点,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积极开展重要濒危药用植物的保护、繁育、利用、研究,加强药材规划种植基地和天然药物人工种植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云南白药、云南生物谷灯盏花、云南理想药业、昆明制药、昆明滇红药业等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要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设高素质生物人才队伍,促进生物产业集聚式发展。要瞄准国内外绿色食品市场,充分发挥动物、植物、微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干果、果蔬、食用菌、特色优质茶叶等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蓝莓、甜柿等高品质果品和精细蔬菜、反季蔬菜的规模化生产及其精深加工,推进昆明十里香茶、宜良宝洪茶等产品加工标准化、基地建设规范化。

5.6大力发展观光农业

昆明观光农业的发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观光园的景观环境、卫生状况、设计水平、服务质量等需要进一步提高。今后要在做精、做细、突出每个区域乃至每个农户的特点上下工夫,在突出昆明特色文化上下工夫。同时,观光农业不能仅仅停留在采摘瓜果、吃农家饭、民俗旅游等低级阶段,要从单纯的观光和体验进入到文化和教育阶段。对重点农业休闲地区要优先保证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对重点观光线路要纳入交通发展规划,开辟旅游专线。

6参考文献

[1] 俞菊生.中国都市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李可心.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 凌耀初.再论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和对策[J].社会科学,2003(10):5-12.

[4] 邱化蛟,程序,朱万斌.都市农业若干问题的重新认识[J].科技导报,2005(5):56-58.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保障措施制约因素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