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经贸2009

2009-02-25 06:32王建民
世界知识 2009年3期
关键词:台商经贸马英九

王建民

2009年元旦,是全国人大发表《告台湾同胞书》30周年。两岸经贸关系的恢复与发展也有30年之久。尽管两岸经贸关系还未实现正常化,但可以肯定的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对台湾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拉动台湾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而且在未来台湾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与地位将更加重要。两岸经贸关系发展虽然不能说是挽救台湾经济的“万灵丹”,但无疑是台湾经济发展的依托与希望。

大陆是台湾经济的

重要拉动力量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是互惠互利的。但在特殊的两岸经济格局下,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对台湾经济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大陆是拉动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大陆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外贸迅速扩张,进口大幅增加,成为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许多国家或地区的最大出口市场,对拉动当地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上世纪初90年代以来,大陆就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至今,对大陆(包括香港)的出口占了台湾出口总额的近40%(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略有下降),成为支撑台湾经济的重要力量。有关专家预计,台湾对大陆出口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这么多年,若没有对大陆贸易出口的大幅增长,台湾的外贸不仅会出现巨额逆差,更不可能累积居世界前列的外汇储备(世界第四),台湾经济发展将会面临巨大的困难。

两岸贸易的发展尤其是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增加,与台商对大陆投资密切相关,在相当程度上是“投资带动贸易”。换句话说,就是台商对大陆投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两岸贸易的发展,进而影响岛内经济的增长。多年来,大陆出台许多优惠措施,大力鼓励台商在大陆投资,目前台商累计投资金额超过500亿美元。台商对大陆投资是互利双赢的,对大陆经济贡献不小,但对台湾经济的贡献更大。然而,岛内却有一种观点认为,台商对大陆投资是“钱流大陆,债留台湾”,是“掏空台湾”。事实是,台商对大陆投资是由于台湾经济在转型过程中,曾面临严峻的新台币升值、土地与工资上涨的困局,中小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大陆就成为他们最重要的选择。台商对大陆投资的结果是,延续了台湾企业的生存与竞争力,在大陆创造了“第二春”,而且为台湾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发展空间与机会,使台湾高科技产业在80年代后期获得迅速发展,逐渐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支柱。尤其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陆台资企业发展迅速,许多由小企业变为大企业,甚至知名的跨国企业,获得巨额利润,而且成为岛内母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支撑着岛内企业,正在回报台湾故土。

大陆不断出台惠台措施

近年来,大陆对台湾经济发展的支持不仅表现在“互惠双赢”原则下促进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上,而且还表现在相继出台一系列特别的惠台措施,甚至是更为积极的单方面的惠台措施或利益让渡做法。不久前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国共经贸文化论坛会议上,大陆有关方面再度出台十项惠台措施。2005年至今大陆累计惠台措施超过70余项,范围涉及台湾农业与农民、农产品贸易、台商投资、台商融资、产业合作、专业人士在大陆考证与从业、台生就学就业,等等。这些措施惠及岛内不同的行业与群体,得到岛内民众的广泛肯定与欢迎。

在这次新出台的十项惠台措施中,对台资企业的融资额度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加上前几年的额度总计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主要是解决台商在大陆融资的困难问题,支持鼓励台资企业的产业升级与创新。这一措施是非常独特的,是专门针对台资企业的,不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港澳企业,甚至内地企业都是不能享受的。可见,大陆对台资企业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其所彰显的意义不是支持台资企业发展所能回答的。

过去几年来,大陆为照顾台湾农民利益,对台湾十多种水果和鱼产品实行零关税进口,而且不时采购台湾滞销水果,以解决台湾果农的困难。日前,大陆又决定对台湾面板先期采购20亿美元,相当于新台币600多亿元,以解决目前陷于困境的台湾面板产业。

大陆惠台措施的出发点不仅仅是促进两岸经贸关系与台湾经济发展,更最重要的是为了照顾台湾特定的群体与产业,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或者为他们在大陆发展提供与大陆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

“锁岛”政策无异于扼杀

台湾经济活路

相较于大陆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积极开放态度与做法,台湾当局多年来却在追求台湾独立的思维与目标下,采取许多阻碍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管制措施,这不仅影响了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形成不对称、不平衡甚至严重扭曲的两岸经贸发展格局,而且阻碍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过去十年台湾经济发展之路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台湾经济的起飞尽管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台湾经济实力的真正壮大是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初两岸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时期。然而,代表本土政治势力的李登辉在权力稳固之后,开始调整两岸关系的定位与政策,进而调整对大陆经贸政策,从而影响到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及台湾经济本身的发展。

1996年,李登辉放弃“行政院长”连战提出的“以大陆为腹地”的台湾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提出限制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戒急用忍”政策,进而制定限制台商赴大陆投资的管制政策,标志着台大陆经贸政策的大逆转。此后,台湾当局多次采取措施对两岸经贸热“急刹车”。陈水扁执政后,尽管在民意压力下放弃“戒急用忍”这一极不得人心的政策,但又提出所谓“积极管理”政策,继续限制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也阻碍了台湾经济发展的活力。1997年到2007年,台湾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只有4.3%。特别是在限制两岸经贸发展与两岸不能直接“三通”的情况下,台湾区位经济优势丧失,外资撤离,企业出走,台湾经济边缘化危机加深。高雄港的集装箱装卸量在六年之内从世界排名第三位急剧降到2007年的第八位,预计2008年将被挤出前十位。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快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台湾的经济增长率从第一季度的5%以上迅速转为下半年的负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不足2%,经济衰退已成定局。外贸出口从上半年两位数增长也变为第四季度的负增长。许多行业处境困难,寻求政府“纾困”。股市更是大跌,一举从年初的9300多点跌至4000多点,投资者损失惨重。失业率迅速上升,失业人数突破50万。

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突破,包括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直接“三通”以及大陆出台一系列新的惠台措施,并推动两岸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这无疑为处境困难的台湾经济带来新的希望与新的发展机遇。

岛内复杂政治环境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

马英九上台执政后,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乃出台一系列振兴经济的政策措施。其中,马英九将开放两岸经贸往来、尤其是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实现直接“三通”等作为振兴台湾经济的重要手段。

尽管在大陆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下,马英九的两岸经贸政策得以很快兑现与落实,然而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全球经济的走弱,在一定程度上抵销了两岸经贸政策开放对台湾经济的积极作用与效果,岛内经济未见有大的起色。于是有人怀疑两岸经贸政策开放的效果,怀疑两岸经贸发展对台湾经济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多年来,台湾旅游业希望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刺激岛内旅游业与经济,就像大陆开放民众“香港自由行”带动香港经济发展一样,为台湾经济带来新的春天。但开放大陆民众赴台旅游之后效果远不如预期(马英九原计划每日3000人,目前只有300多人)。其实,台湾与香港不同,大陆居民香港自由行,限制少,旅费低,而赴台旅游限制多,费用相当于到欧洲的旅费,而且初期两岸还未实现直航,自然达不到预期效果。不过,大陆居民潜在的旅游发展前景依然是巨大的。两岸开始采取一系列改进措施后,大陆民众赴台旅游开始升温。据报道,11月日月潭旅游区的大陆游客达到3万人,旅游餐馆“人满为患”。有关机构研究认为,在相关限制继续减少及旅费下降后,未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将会大幅增加,五年内将达到每年200万人,这无疑将促进台湾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样,直接“三通”对两岸经济尤其是台湾经济的效益,除了成本下降等效果外,长期或潜在的经济效果也会逐步显现出来,直航开通当日,岛内相关旅游、航运的股票大涨,就是例证。要强调的是,两岸经贸政策开放无论对台湾经济有多少正面积极意义,也只是影响台湾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全部。而岛内复杂的政治环境与蓝绿恶斗,才是阻碍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不能有效解决,仅依靠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台湾经济发展问题的。

岛内政权轮替后,马英九当局采取一系列积极开放的大陆经贸措施,两岸经贸关系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局面。但台湾方面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限制仍多,对大陆市场开放幅度不大,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经济的拉动力仍受到制约。如在两岸贸易与投资问题上,台湾当局对大陆与外资采取不同政策或区别对待的“双轨制”。

在两岸贸易方面,台湾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进口几乎没有限制,进口开放率达到97%以上,而对大陆产品进口开放率仅80%左右,计有2000多项产品进口受到管制,除了大部分属敏感的农产品外,还包括不少大陆极具竞争力的轻工产品。在投资领域,台湾至今还没有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多年来台湾当局将扩大内需作为振兴经济的重要举措。一个重要途径是要通过扩大岛内投资来实现,其中包括民间投资、政府投资与外资。如果能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无疑有助拉动岛内投资,扩大内需。尽管马英九当局上台后积极规划开放“陆资入岛”事宜,但从目前台湾当局的动向看,态度保守,开放有限,限制重重,甚至出现左右摇摆的现象。

民进党与台联党等绿色阵营,更是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与政策开放持否定态度,认为马英九的两岸经贸政策是“用主权换经济发展”,“大三通是肥了中国,瘦了台湾”。也有不少保守派学者对两岸经贸政策的开放持担忧心态,怕台湾经济受到大陆企业的竞争压力,担心台湾的经济与金融安全。这样的政治环境与气氛,是不利于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发展的,也会影响到台湾的经济发展。问题在于,不担心其他国家或地区甚至美日影响台湾经济安全而唯独担心大陆的这种思维,显然背后有更复杂的政治考虑。马英九当局的两岸经贸政策,已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岛内这种气氛的影响,一些开放政策趋于保守,开放步伐放慢。可见,岛内政治因素对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影响仍会持续下去,对台湾经济的伤害不会在短期停止。

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仍需努力

马英九上台执政半年多,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取得了一些新的重大发展,尤其是两岸直接“三通”得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向前迈出历史性的一步,但离真正的正常化目标与经济深度合作仍有很大距离。

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基本上还停留在民间层次,停留在为正常化奔走阶段。经济合作的政治基础还很脆弱,稳定性不足。直接“三通”也只是“基本实现”,而未完全实现,航空运输仍属非商业性质的“包机状态”,也不是所有航线都实现了“截弯取直”的直航,海上运输仍是特殊的制度安排,“通商”更是不对称的单向格局,“只有来没有往”,至今大陆企业还不能到台湾投资,大陆商务人士进岛及从事商务活动仍受到诸多限制。两岸签署了多个相关经济协议,但尚未签署产业领域或深层次的经济合作协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的制度化安排仍有较大争议。

因此,在乐观两岸经贸关系出现有利环境与新格局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只有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加强两岸经贸深层次与制度化合作,尽快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两岸经贸关系的大发展,大合作,大融合,才能实现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台湾经济也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与出路。

猜你喜欢
台商经贸马英九
台商马景鹏的“老家”情怀
在溧台商讲述创业故事——溧水,一片值得台商扎根发展的土地
台商吕孟哲的剑胆琴心
中美经贸摩擦的四种应对措施
中美经贸变局将走向何方
卖水果
不够用
那些感動的聲音……
经贸促进
上万猪农扔粪抗议马英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