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伴随白族生活的音乐艺术

2009-02-25 09:59尹明举
大理文化 2009年1期
关键词:曲牌白族唢呐

尹明举

唢呐是我国很多民族以及西亚、东南亚一些地区常用的一种民间乐器,但各民族唢呐的构造和演奏风格各不相同。白族唢呐不但有自己特殊的构造、独特的演奏方法,而且在白族生产生活中还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白族是受汉文化影响很深的民族,但唢呐却与汉族唢呐大不相同:木管的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换气方式采取左右腮帮交替进行,吹奏者可以边走边吹,走四十里而乐曲不断;簧片短而较硬,低音浑厚、稳健,高音高亢、明亮,音域宽广,喜用跳进音程,具有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

白族唢呐传统曲目极为丰富,不但严格区分表达喜庆、祭祀、欢乐、哀伤等各种情绪,而且在伴奏各种活动中每个程序都有专用的曲目,比如喜事曲牌中,迎新娘、拜天地、敬酒、迎宾、上菜、开席都各自有着不同的曲目,不得混用。白族唢呐吹打乐不仅用于婚嫁、丧葬、庙会、喜庆节日,也用于戏剧、民歌的伴奏和生产劳动,如“栽秧会”时,整个栽插活动都在唢呐伴奏下进行。常用以表达各种情绪的曲目如“栽秧调”、“大摆队伍”、“龙上天”、“仙家乐”、“蜜蜂过江”等,悲情的曲牌有“跌落泉”、“点地花”、“辞别调”、“送丧调”、“风交雪”、“哑子哭娘”等,悲情曲牌旋律悠远绵长,起伏迭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但仅限于祭祀、丧葬等场合演奏,绝不能在其他场合任意使用。各类曲目流行至今达上百首之多。

白族唢呐既是白族生活须臾不离的艺术,又具有专业性很强的特点,因而不但有着众多的职业、半职业艺人,也有着相当数量的“专业户”以至“专业村”。这种现象在洱源各乡镇较为普遍,如右所镇的温水村、腊坪村,茈碧乡的松发村等都是颇有名气的唢呐之乡。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知名的唢呐艺术大师如右所的李学昌、毕也发,茈碧的毛玉宝、毛厚银等。尤以茈碧乡松发村的白族唢呐艺术的传承最为典型。松发村地处山区,全村都是彝族,但除了本民族语言他们还精通白语,掌握白族三弦、唢呐以及白族调、"吹吹腔"等全套白族艺术。特别是白族唢呐,全村2700多人口中,平均20人中就有一位唢呐艺人。全村共有20多个唢呐吹打乐演奏班子,100多位技艺精湛的乐手。据说民国初年这里就出了一位名叫毛凤银的大师,他亲自培养的高徒毛玉宝后来成了享誉全县、全州的唢呐高手。白族唢呐就是这样,作为一种职业代代传承下来。

各乡镇众多的唢呐艺人构成了洱源白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从1988年在大理举行的云南省第八届运动会上,洱源白族唢呐队首次亮相之后,相继每年大理州的三月街民族节都少不了洱源唢呐队的参与。1992年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在春城昆明举行,洱源白族唢呐队以200名乐手的庞大阵容震动了开幕式。1999年昆明世博会“中国日”的文艺表演中,洱源的白族唢呐又再次产生轰动。

在洱源这片艺术土壤上,一代代唢呐新秀脱颖而出,青年唢呐演奏家张亮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96年以来,他先后把白族唢呐带往泰国、香港以及欧洲的荷兰、比利时、芬兰等国家演出。白族唢呐正是这样从民间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从古老的传统走进现代文明,因而2003年洱源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白族唢呐民间艺术之乡”。

猜你喜欢
曲牌白族唢呐
民族器乐唢呐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唢呐
唢呐放光芒
花样云南(二)
唢呐(短篇小说)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
白族
初访湖北鹤峰白族聚居区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