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妇科炎症证治四法

2009-02-26 08:18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次服证属症见

关 松

补血调肝健脾法

主要适用于慢性盆腔炎,患者病程较长,以小腹隐痛或拘急疼痛为主,痛且喜温喜按,一般兼有白带,面色痿黄,舌淡,脉缓弱或小弦。治以养血和肝,健脾渗湿。方用当归芍药散加减。

典型案例患者,女,35岁。5年前因人流后出现腹痛,带下增多,西医治疗暂愈。近几年来在稍劳累后便出现腰腹胀痛,小腹下坠感明显,带下稍多色黄,精神不佳,面色痿黄。B超示:盆腔积液,并多次经中西医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查舌质淡,苔稍腻,脉细涩。中医诊断:带下病,肾虚腰痛。证属肝脾不和,肾虚湿滞。治以调肝健脾,补肾祛湿。方选当归芍药散加味:当归15g,川芎10g,白术30g,白芍15g,泽泻15g,茯苓15g,乌药5g,白果8g,巴戟天15g,杜仲15g,续断20g,淮牛膝15g。水煎服,1剂/日,分2次服。6剂后各项症状明显好转,守方加减服用半月,诸症消除,B超检查正常。

扶正祛邪温清法

主要适用于慢性宫颈炎或慢性盆腔炎以带下量多为主述,且长时间应用抗生素而无效者。症见以带下量多为主,带下时色白清稀如涕,时色黄绿黏稠,或黄白相兼,症状表现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证,用凉药用温药都不见效,舌质偏淡,脉细或缓。治以扶正祛邪、温寒清热。方用乌梅丸合苡仁附子败酱散加减。

典型案例患者,女,32岁,3年前在引产后出现腰骶胀痛,带下增多,B超示:盆腔积液。后经治疗,积液消失,但带下量多未减,久治不孕。经多次检查为:宫颈中度糜烂,带下有脓细胞。宫颈用药并做细菌培养后按药敏用药反复治疗近2年,症状未见改善。现诊仍以带下量多为主,色时清稀如涕,时黄绿黏稠,常感疲倦,时怕冷时怕热,舌质偏淡,脉细滑。近2年用西医治疗无效后,中医诊治年余而带下检查亦无改善。中医诊断:带下病,不孕证。证属寒热夹杂。治以扶正祛邪,温寒清热。方用乌梅丸合苡仁附子败酱散加减:乌梅15g,黄柏15g,黄连10g,附片15g,桂枝10g,细辛5g,干姜5g,党参10g,当归10g,败酱30g,苡仁30g,椿树皮15g,苍术10g,川椒5g。水煎服,1剂/日,分2次服。服上药10剂后,带下量明显减少,守上方服用月余,再做检查化验均正常,并于下次月经后受孕。

健脾益气渗湿法

适用于慢性宫颈炎或阴道炎。症见患者带下量多,质稀色白,肢体倦怠,少腹隐痛,纳少便溏,舌苔白腻,脉濡细。治以健脾益气,渗湿止带。方用参苓白术散或完带汤加减。

典型案例患者,女,38岁,因带下量多2年来诊。之前经检查有中度宫颈糜烂,白带化验白细胞(++),西医治疗未效。2年来带下时多时少,质稀淡黄,肢倦乏力,食欲不佳,腰酸,每于经前大便变稀,舌淡苔稍腻,脉细。中医诊断:带下病。辨证为脾虚带下,治以健脾祛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苡米15g,前仁10g,椿树皮15g,芡实30g,海螵蛸15g,续断20g,木槿花6g。6剂,水煎服,1剂/日,分2次服。服上药后带下明显减少,精神转佳,效不更方,再以上方加减服药半个月,后经检查痊愈,随访1年正常。

活血祛瘀温经法

适用于慢性盆腔炎导致的痛经或不孕证,属少腹寒凝血瘀之病机。症见患者以痛经为主,月经色黑有块,紫黑,舌下有瘀斑或舌下静脉怒张,色青,脉沉涩。治以温寒活血,逐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

典型案例患者,25岁,婚后3年未孕,平素经前疼痛,经色紫黑有块,量少,时见带下量多如涕,伴见腰腿疼痛,精神不振,平素较怕冷,曾做多项妇科检查除带下有白细胞外,余未见明显异常。舌质淡紫,脉沉。中医辨证为痛经、带下。证属寒湿凝滞,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小茴香3g,干姜6g,延胡索15g,当归12g,川芎6g,肉桂3g,赤芍12g,蒲黄10g,五灵脂6g,苍术12g,茯苓10g。7剂,水煎服,1剂/日,分2次服。服药后首次经前疼痛大减,经色转红。后继以此方加减服用近3个月,半年后受孕并生一子。

猜你喜欢
次服证属症见
治神经衰弱
治神经衰弱
李德新治疗抑郁症临床经验
《中医研究》杂志论文要求
止血良药——藕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