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看待20万亿的消费空间

2009-03-10 09:50宋养琰宋洁尘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3期
关键词:储蓄社会保障居民

宋养琰 宋洁尘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超过20万亿,其中活期存款近40%;定期存款接近60%。2009年春节,专家与媒体又一次将我国的消费潜力看作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毋庸置疑,居民储蓄大幅度增加主要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结果和明证,也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有正视并妥善解决巨额居民储蓄背后隐藏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对此我们作了冷静的思考。

高储蓄的背后问题

造成目前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综合起来不外乎以下因素:一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现有的社会人口结构、家庭观念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二是与改革转型期间社会保障体系的残缺不全造成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和支出的上升,以及缺乏稳定可靠、效益明显的金融投资渠道等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要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减少居民的被动预防性储蓄,化解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和风险。

凯恩斯把未雨绸缪的谨慎动机作为储蓄的原因之一。谨慎动机的储蓄就是存钱,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发生和风险。至于谨慎动机储蓄的多少取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不确定性越高,社会保障体系越不完善,储蓄就越多。这种谨慎动机在我国储蓄的增加中起了重要作用。我们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而培养一个孩子上到大学需要19.1万元。在一些中心城市,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远远超出居民生活的实际承受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钱不敢花就自然不难解释。居民这种被动储蓄实质是对残缺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消极应对,要使储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降到正常水平,政府必须加快养老、基本医疗保健、教育、城镇中低收入居民住房等领域的改革,切实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

其次,要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为居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创造条件。按照资产组合理论,居民积累的家庭资产,应该合理分布在货币储蓄、房产以及各类不同风险的保险、债券、基金和股票上。以同样保守理财的日本为例,目前在日本居民储蓄中,银行存款占到整体储蓄额的60%,投资基金、信托和债券占到整体储蓄额的24%,还有16%是其它证券类投资。

要让广大居民手中仅有的储蓄,真正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还是要靠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规范、壮大和不断成熟,提供更多的、稳定可靠的、效益明显的投资渠道,让更多的居民通过多种金融投资渠道,分享更多的资本收益。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居民只能以劳务收入分享经济成果,跳出居民收入远远落后实际经济增长的尴尬境地。

足见,居民存款是为了将来消费,绝不是短期短视的过度消费。在刺激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大多数的储蓄者仍然会审慎看待,紧抓适度消费的主线。当社会保障程度还没有达到让人高枕无忧的情况下,在资本市场发展还未能让人放心投资的前提下,这20万亿的居民储蓄存款可以开发的潜力便打了折扣。

要审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从正面看,储蓄作为一种资金来源,它的快速增长,表明银行资金源头扩大,可支配的资金增多,有利于扩大信贷,增加银行收入。但从反面看,它反映了消费不足,个人投资不旺。从表象上看,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到如今已经高达20万亿,非同小可,相当于我国目前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尽管政府想方设法“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消费仍然上不去。尤有甚者,城乡居民的存款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增加。有人把它称之为“储蓄肥胖症”。

从实际情况看,在这20万多亿存款中,真正能成为或能转化为居民现实购买力的为数不是很多。直到现在我们还不清楚,在20万亿居民储蓄中,过去长期积累下来的“公款私存”占多少;一部分人的来路不明的“黑色和灰色收入占多少”;城乡个体经济、乡镇企业和其它集体以个人名义的存款占多少;我国最富有的群体中以个人名义存款又占多少。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20万亿的居民储蓄中的相当大的部分,在通常情况下,是不能用于或很少用于普通居民正常个人消费的。这就是说,它不能转化为普通居民的有效需求。最后剩下的一少部分居民储蓄才是分散在占储户80%的居民手中,每户居民所占甚微,多则几万元,少则几千元,甚至几百元。

所以,当我们冷静地分析居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相应的消费时,千万不要被这20万亿元“居民储蓄”虚假现象所迷惑,据此大谈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内需毕竟不是凭主观意愿可以随意调控的,而必须是实实在在、具体详实的国内需求。尤其不能把扩大内需简单地理解为扩大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这方面我们所受的教训不算少,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有目共睹。

贫富差距问题不容忽视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万亿,我国有13亿人口,均衡起来人均储蓄不足2万元。其中,绝大多数的存款源于中产阶级以上的群体,而广大的农村以及中低收入者的存款所占甚微。尽管其绝对数量很大,但很难形成有效的消费空间。

因此,要解决20万亿储蓄掩盖下的贫富差距问题,必须加大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前为0.16,2003年为0.458,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水准。2004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到了2005年逼近0.47,截至目前仍有持续增长趋势。虽然学术界和实际部门对基尼系数在中国的适用性以及目前测算的基尼系数是否科学合理,还存在争论,但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中出现的贫富差距加大,值得高度警惕。

面对20万亿居民储蓄掩盖下的贫富差距扩大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一是逐步改变初次分配格局中资本所有者回报偏高,劳动者的劳动所得偏低的状况;二是逐步建立再分配中的公共财政架构,加大政府对低收入等困难群众的财政直接转移支付,鼓励和扶持低收入等群体进行自我创业,以创业带动创收;三是鼓励带有润滑社会关系并以捐赠为特征的第三次分配的逐步发展壮大。

面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力度。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要坚持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进一步调整国家财政支出中的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信贷投放结构,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的基本思路,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要以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契机,借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东风,通过金融信贷方式的创新,着重在农村培育一批“创富群体”,使之成为农村全面致富的“带头羊”。

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要按照区域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的壁垒,从打造经济圈、都市圈的角度优化区域分工格局、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根据四大主体功能区发展规划,分别制定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政策措施,中央政府要从完善纵向和区域间横向转移支付两方面着手,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共同发展。

值得指出的是,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的巨大差距,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障大量流动就业人口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劳动工资收入,给予其基本的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储蓄社会保障居民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