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戏曲史看中国戏曲前景

2009-03-14 04:53王大元
消费导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南戏杂剧前景

[摘 要]中国戏曲的成熟形态主要有三种:南戏、杂剧和传奇。本文试追溯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探讨南戏、杂剧和传奇各自形式和内容的特点,并展望前景,分析中国戏曲衰亡的因素。

[关键词]戏曲 南戏 杂剧 传奇 前景

作者简介:王大元(1982-),男,江苏省扬州市人,在读硕士。现为扬州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一、引言

中国戏曲形成于宋代,最早的类型是浙江温州的南戏。元明两代,又先后兴起了杂剧和传奇。这三者构成了中国传统戏剧。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把中国传统戏剧定名为戏曲。

中国戏曲的萌芽很早。原始歌舞和俳优活动是戏曲最古的源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最早的职业演员优孟和优旃。汉魏时期,百戏、角羝戏盛行。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固定的表演剧目和相对稳定的演出形式。当时的剧目有《踏摇娘》、《大面》、《钹头》等。隋唐时代,歌舞戏和参军戏流行。同时,佛教促进了中国戏曲的成熟。佛教寺院常有俗讲、变文等节目。这成为话本和诸宫调的源头。

宋代是正统文学与说唱文学并驾齐驱的时代。在当时汴京和临安的勾栏瓦舍里,多种戏曲形式同时存在着,如诸宫调、变文、鼓词、词、唱攥等。它们各有特色。诸宫调以唱为主,辅之说白,唱的部分用不同宫调,演员唱一段,说一段,在乐器伴奏下,演绎完整的故事。现存的诸宫调可谓凤毛麟角,只有《董西厢》、《刘知远》残本和《天宝遗事》的60支曲文。变文则有说有唱,韵白结合,语言通俗。鼓词在唱的时候用同一曲调。词却有曲调也有词调。唱攥采用同一宫调不同曲子的连套形式。其中,诸宫调对元杂剧的影响最大。它联结若干曲调成为一套,组织几个不同宫调的套数。套数有单曲、短套和长套。后来,长套越来越多,并被后来的元杂剧采纳,成为元杂剧音乐的基础。诸宫调的一个人用第三人称描述也导致了元杂剧的一人主唱。

但是,上述戏曲样式都不是中国戏曲的成熟形态,而处于萌芽阶段。它们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二、杂剧

宋金有杂剧,但宋金杂剧不是成熟的戏曲。这里的杂剧指元明两代的杂剧。

杂剧的内容十分丰富。根据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分为12科:1、神仙道化,2、隐居乐道,3、披袍秉笏,4、忠君烈士,5、孝义廉洁,6、斥奸骂谗,7、逐子孤臣,8、钹刀杆棒,9、风花雪月,10、悲欢离合,11、烟花粉黛,12、神头鬼面。此外,杂剧还有发迹变泰、公案、家长里短等题材。但是,从发展前景看,杂剧的内容明显滞后于当今的时代。1、现代科学技术解释了古人困惑的问题,也打碎了先辈美丽的幻想,使神仙道化剧、神头鬼面剧失去了生存的前提。2、全球化和城市化浪潮使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隐居乐道不再是高士的梦想和可能。3、现代国家奉行民主原则,传统的君臣关系不复存在,披袍秉笏、忠君烈士、斥奸骂谗、逐子孤臣等题材没有了现实的土壤。4、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绳。孝义廉洁、钹刀杆棒固然有其正义的一面,却往往与法律抵触,有时是不可取的。5、中国法律禁止社会丑恶现象,烟花粉黛也就无从谈起了。6、只有风花雪月、悲欢离合、发迹变泰、公案、家长里短等题材仍能引起今人的共鸣,不过时过境迁,几百年前的故事不再亲切,这种隔阂会越来越深。

杂剧的形式有其特点:1、采用元代北方口语,通俗本色;2、一人主唱;3、一本四折;4、科范严格复杂;5、人物造型脸谱化;6、故事背景虚拟化,需要观众先了解剧情;7、一折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这些形式也桎梏了杂剧的发展:1、元代北方口语与普通话有差距,不利推广;2、一人主唱,一折一宫调,一本四折太单调,不能与现代流行音乐抗衡;3、脸谱、科范未免呆板,难以再现现实人的复杂性格和行为;4、虚拟的背景环境无法跟影视剧争夺观众。

因此,杂剧的衰亡是必然的。事实上,杂剧在元代前期一度繁荣,出现了关、白、郑、马四大家和《窦娥冤》、《救风尘》等名剧,到元代后期已经衰落,明中叶就消亡了。

三、南戏

南戏也称温州杂剧,比元杂剧出现早。大约在北宋宣和年间,南方的温州、泉州、莆田、潮州等地有了一个新的戏剧样式,被称为南戏。

现存的南戏戏文很少。《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收录了《小孙屠》、《张协状元》、《宦门弟子错立身》三种戏文。其中,《张协状元》是宋代南戏,《小孙屠》、《宦门弟子错立身》是元代南戏。元末明初,高明编著了《琵琶记》。此后,文人纷纷创作南戏,南戏逐渐走上了典雅化和教化的道路,出现了《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明中叶,经过魏良辅的改良,文人化的南戏蜕变成传奇。

内容上,南戏的封建伦理道德色彩浓厚,婚姻家庭剧多,较多说教意味,较少揭示社会矛盾,且一般以大团圆告终。这样的思想内容显然不符合当代人的观念和情趣。道德说教空洞乏味;婚姻家庭题材过于狭隘;社会矛盾的揭露和解决比较肤浅;大团圆的结局也常常不令人信服,显得虚假和做作。

南戏也有其形式特征:1、用民间小调歌谣演唱伴奏;2、文字粗糙,民间趣味浓厚;3、篇幅长,如《张协状元》有53场;4、角色丰富,有生、旦、贴、外、丑、净、末等;5、各个角色都可以唱;6、语言是当时的南方口语,有入声;7、穿插着与主题不甚相关的情节。然而,现代生活节奏很快,人们没空看篇幅过长的戏曲;无关紧要的情节片段更让人大跌眼镜;南方方言的唱词和说白也限制了南戏的推广。

传奇形成后,民间的南戏延续至今。近年,南戏被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自身的局限束缚了它的发展。南戏的前景是黯淡的。

四、传奇

传奇一词,由来已久。曾有多种文学样式可称传奇。本文的传奇指明清时代南曲系统的长篇戏曲。

明中叶嘉靖年间,魏良辅革新了昆山腔,梁辰鱼创作了《浣纱记》,这是传奇诞生的标志。后来,传奇的面貌日益固定,一本分两卷,每出用两字标目,有上场诗和下场诗等等。明清两代,传奇一度辉煌,有汤显祖、孔尚任等名家和《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名作。清中叶以后,受地方戏竞争,逐渐衰落。近年,昆曲被定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保护。

形式上,1、南戏是传奇的前身,传奇是南戏的延续;2、因为传奇属文人创作,所以剧本更完整,更精致;3、曲律方面,传奇兼采南曲北曲,更丰富多样;4、在声腔载体上,昆山腔占主导地位,其他如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也属传奇;5、篇幅长,角色多,有几十场,共12个角色;6、脸谱、科范固定化,故事背景虚拟化;7唱词不及元曲真切,较典雅。可见,传奇有跟南戏、杂剧类似的形式缺陷,前景并不乐观。

内容方面,教化剧,如《五伦全备记》、邵灿的《香囊记》,侧重宣扬封建伦理道德。纯情剧,如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则是以情抗理。另外,还有情理折中的风情剧。不必说,伦理教化和古代爱情到今天早有隔膜,渐渐地被遗忘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五、结论

中国戏曲大器晚成,几度辉煌。时至今日,却内受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外遭影视与时代的冲击,前途渺茫,岌岌可危,成为受保护的遗产。由于受到国家保护,中国戏曲将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最终缓慢地衰亡。

猜你喜欢
南戏杂剧前景
我国旅游房地产开发前景的探讨
四种作物 北方种植有前景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离岸央票:需求与前景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量子纠缠的来历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