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障碍与对策

2009-03-16 04:00胡维平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5期
关键词:消费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胡维平

中图分类号:F126.1 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面临的主要障碍,提出了促进对策。

关键词:消费结构 升级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种消费内容和形式及其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的方式,它可以分为消费层次结构(生存性、享受性和发展性消费品的消费比例)、消费支出结构(不同内容的消费项目,如衣、食、住、行、健康、教育、娱乐、旅游等的消费比例)、消费形态结构(实物消费和劳务消费的比例)和消费主体结构(高、中、低收入阶层在人数、消费总量、消费层次、消费内容和消费形态上的比例)等类型。消费结构升级表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从较低生活质量标准向较高生活质量标准演变的过程。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的阶段性特点

以满足吃穿为重点的温饱型阶段(1978—1984年)。在这一阶段,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的重点主要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这一阶段食品和衣着消费占到居民消费支出的70%—80%。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或标志性商品。

一般耐用消费品普及阶段(1985—1991年)。这一阶段是我国城镇居民在解决温饱之后,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进行的第二次消费结构升级过程。在这次升级过程中,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是该时期的主要消费热点。城镇居民消费从千元级迈向万元级,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普及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热潮。

以居住、家庭设备等为重点的优化生活品质阶段(1992—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正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化程度迅速提高,劳动力等要素的市场化也逐步展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家庭消费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居民的住房消费支出增加,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空调、大容量冰箱、影碟机、组合音响、家庭影院、高清晰度彩电、中高档乐器(如钢琴)、健身器材、手机、个人电脑等多种新一代消费热点产品大量进入寻常百姓家庭;城镇居民用于通讯、旅游和健康的支出增加。

以住房、汽车、教育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享受型和发展型阶段(从2001年起)。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是指本阶段的完成过程。这一阶段,家用汽车、住房至今等十万元至几十万元的大型耐用消费品成为城镇居民关注和消费的热点,以教育为龙头的教育、通信、文化娱乐、旅游等服务类消费大幅攀升。对我国城镇居民而言,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本质是生活质量从小康向富裕的过渡和转变。

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意义

从消费主体结构变化趋势来看,我国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将表现为社会结构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农民变市民,蓝领变白领,中等收入水平的人群在人口中的比重极大增加。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它在效率和公平方面都能使大多数社会成员满意。根据调查,中等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达1.1,即这类人群每增加1元收入就可带动1.1元的消费。在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橄榄型社会结构将逐步形成,这将带来巨大的、快速而稳定增长的国内消费需求,从而有利于民众的就业、收入与产业利润在良性互动中增长,促进和谐社会向前发展。 最近,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许多出口导向型企业陷入亏损或倒闭的境地。面对严酷的现实环境,我国必须从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向以消费拉动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即在保持投资和外贸合理增长的同时,充分利用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机会拉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目前我国这一指标为50%左右,美国等发达国家为70%左右)。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需求层次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将沿着“轻型化”阶段—“重工业化”阶段—“高加工化”阶段—“高服务化”阶段这一路径演变。第一次消费结构升级强烈拉动了我国轻工、纺织产品的生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增长。第二次和第三次消费结构升级有力地驱动了我国电子、钢铁、机械制造等行业的兴旺和发展。目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呈现出新的趋势,城镇居民对节能环保和智能化的新一代家电产品、教育、电脑和互联网、住房、汽车、医疗保健、保险、旅游、文化娱乐等的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这一升级过程将持续数十年的时间,如果能够抓住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良好机会,我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将得到迅速发展,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得到很大提升。

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主要障碍

收入预期和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居民减少现期消费而增加储蓄。我国居民减少现期消费而增加储蓄,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劳动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对居民收入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它不仅使居民的收入来源和收入构成发生了变化,而且失业现象的存在增加了居民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这迫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减少现期消费;另一方面,原有的各种福利制度已经被取消,新出台的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制度的改革短期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居民的支出负担,在当前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的背景下,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从而促使居民节制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

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低,居民所得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减小。近10多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下降显著。与此相伴随的是,近几年中央和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更是大大高于实际GDP增速),企业利润增长也大大高于GDP增长速度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低,居民所得收入在GDP中所占比重减小,导致最终消费率下降。

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偏小,其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通常在60%以上。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低于20%。《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对大多数中等收入消费者来说,经济实用的基本生活用品仍是消费主流,千元级、万元级的消费已基本满足,受购买力的制约,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潜力仍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蓄,才能得以充分释放。这说明,要充分发挥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除了扩大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外,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收入水平。

消费信贷发展水平较低。自1999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总额从1996年的1396亿元上升到2006年的2.4亿元,增长了近17倍。消费信贷品种从单纯的住房贷款扩充到现在的10多个品种,主要包括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个人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医疗贷款、旅游贷款等。但我国消费信贷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也不合理。2006年我国消费信贷总额占当年GDP的比重仅为11.46%,其中住房消费信贷在消费信贷总额中占82.5%,其余品种之和所占的比重还不足20%,也就是说,我国居民非住房消费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低于2%(近5年美国居民每年非住房消费贷款总额占GDP的比重均超过20%)。

消费环境的不完善抑制了居民消费愿望的实现。我国居民的消费软环境不容乐观。各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包括市场准入、行业规范、产品或服务质量等级与标准,以及对违规经营行为进行惩处的有关法律与规定都不健全;执法不严, 处罚过轻, 使经营者违法成本过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缺乏足够的力度。这种不良的微观消费环境对消费者的信心产生消极的影响,直接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愿望。

促进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的对策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不低于GDP的增长速度。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拉动内需增长,关键要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分配领域的不同作用,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分配制度的改革要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妥善处理好市场调节和政府管理的关系:能由市场调节的,政府不干预;能由企业管好的,政府不包办;对市场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政府要加强管理,而且必须管好;政府要通过减税等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劳动者收入;要完善与劳工工资有关的法律法规,除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最低工资水平之外,还必须规定劳工工资在一定条件下的增长幅度。通过多种措施,确保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不低于GDP的增速,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培育壮大中等收入群体以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是持续提高消费率的重要途径。这需要多种政策和措施的协同作用,如出台市场效率与社会公正相协调的政策,完善个人所得税征收和社会保障体系,赋予劳动者和其雇主分享利润的权利等。但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对于提高劳动者薪酬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的可持续途径。提高劳动力素质要从两个基本方面着手: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的教育程度(重点是普遍提高大众受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另一方面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重点是普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提高培训质量)。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居民整体消费倾向以及最终消费率将逐步提升。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广大居民的消费率。我国自2005年以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但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要将它们转化为有效的措施。要以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和养老为重点,继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体现制度设计的人性化和科学化,提高社会对居民未来生活安全的保障能力,以逐渐减弱居民对未来支出的不安定心理,使其减少防范性储蓄,增加即期消费。

优化消费软环境,维护和增强消费者信心。优化消费软环境,维护和增强消费者信心是促进居民消费增长的必要措施之一。首先,要持之以恒地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将社会信息化和诚信榜进行有效对接,进一步促进企业加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其次,在继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的同时,以健全法规实施机制为重点,切实加强市场秩序监管力度,提高对假冒伪劣和商业欺诈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者的侵权成本。再次,保持消费者维权渠道的畅通无阻,随时便捷地提供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援助信息和知识援助信息,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

完善消费信用体系,促进消费信贷的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消费信贷对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关键在于完善消费信用体系,促进消费信贷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加快个人征信体系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健全消费信贷法制环境,建立和完善信贷保险制度和消费者个人破产制度,在搞好风险管理的同时,加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消费信贷产品的创新与推广,大力拓展消费信贷供给渠道,形成多层次的、面向不同群体的消费信贷供给市场,从而推动最终消费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启杰,曹迎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5

2.汝信. 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消费结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
基于ELES模型的河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分析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我国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互动机制的理论探讨
杭州市首次开展旅游消费结构调查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渐进式转变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