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其奥妙,取其精髓

2009-03-18 09:56孙双金
江苏教育 2009年5期
关键词:小沙弥木鱼贵在

孙双金

先从禅宗故事说起:

有一位小沙弥问禅师:“我们寺内,千百年来出了数不尽的得道高僧,佛堂内化育过无数众生,可是,我们佛桌上那只木鱼听过那么多经书,受过如此多佛号,为什么至今仍是只木鱼而不能成佛呢?”

禅师微微一笑,问他:“你来这里多久了?”

小沙弥说:“已经两年了。”

禅师说:“那懂不懂得念经?”

小沙弥说:“懂。”

禅师问:“懂不懂得礼佛?”

小沙弥说:“懂。”

禅师问:“懂不懂修持?”

小沙弥说:“懂。”

禅师笑了起来,说道:“你看你自己说了那么多‘懂、懂、懂,那你成佛没有?”小沙弥脸红地说:“还没有。”禅师语重心长地说:“这就对了。那只木鱼说了无数声‘咚、咚、咚,毕竟永远是只木鱼,因为佛法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好一个“悟出来的”!佛家说“瓦片磨不成镜子,坐禅成不了佛。”佛法如此,道亦如此,莫可名状,只有心领神会。

现在小学语文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有倡导“深度语文”,有追求“诗意语文”,有主张“情智语文”,有推崇“简单语文”……真可谓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少了自己“悟”性的人就会迷了眼、乱了心:语文到底是什么呀?语文到底怎么教呀?怎么一会儿简单,一会儿深度?其实,不管在“语文”二字前冠了什么词,它的中心词都是“语文”,语文是核心,语文是根本,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是“诗意语文”也好,“情智语文”也罢,不过是倡导者对语文的独特理解与追求,是他们对语文教育个性化的主张。哲学上讲,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了个性,哪来共性呢?

再说文本解读吧。有的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说强调阅读者的主观感受,强调阅读主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终究是哈姆雷特,而不是贾宝玉。”此说强调要重视文本内容主题,不可曲解文本,更不可误读文本。有的说“深度解读”,因为他们认为小语界普遍存在浅读文本的通病,没有深度就没有高度,就没有对儿童的精神引领。低层次的重复是对儿童的贻误和不负责任,是做教师的最大失职。有的说“广度阅读”,他们认为文本内容有限,要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没有思维的广度,也就难有思维的深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下来观照文本,文本才有活泼泼的生命力。有的说“细读文本”,他们认为作者“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作为读者的岂可辜负了作者的苦心,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有如此方能“入境始与亲”。

以上各家之说均有道理,但你我诸君贵在悟其精髓,把握其度。教师读书当该深入,教师教书贵在浅出;教师读书理应思接千栽,教师教书贵在选其精要;教师读书本该语语悟神,教师教书贵在举一反三。这其中的奥妙呀,只能自己去悟了!

这“悟”字呀,岂是我辈能说得清、道得明的?真可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猜你喜欢
小沙弥木鱼贵在
高效课堂贵在“精”
神从不担心自己
神奇的木鱼声
好看的木鱼
木鱼书的“灵韵”
一尺为戒
问题经典,贵在创新
一尺为戒
老沙弥与小沙弥
木鱼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