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应用写作的读者意识与读者分析

2009-03-19 05:38
理论导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应用写作读者意识

乔 芳

[摘要]应用文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组织运行的基本工具,其价值的实现依存于读者的阅读并产生积极的认同和反应。因此应用文作者要树立明确的“读者意识”,主动亲近读者,分析读者所在、读者需要、读者的阅读特点和审美情趣,让读者分析的结果对自身的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最终实现为读者而写。

[关键词]应用写作;读者意识;读者分析

[中图分类号]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2-0111-02

20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提出,读者之于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意义被重新定义和解释。在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视域中,任何文本,只有建立起接受客体和接受主体的通道,真正进入接受过程,文本才能最后完成,价值才能最终实现。他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实质性地参与了作品的存在,甚至决定着作品的存在”。正因为如此,“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注定是为这种接收者而创作的。”文学作品如此,实用文本也不例外。

一、应用文作者要有读者意识

所谓读者意识,即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设法贴近读者对象,自觉了解读者需要,围绕读者需要进行创作的心理活动过程。或者说,读者意识是作者在创作活动中始终想到读者,并迎合读者需要的意识。它要求写作者在进行写作的整个过程之中,始终主动分析读者需要什么,他们将如何阅读,最终会产生怎样的阅读效果,这个效果与自己的目的是否吻合,从而调整和矫正自己写作活动的开展。在应用文章消费市场上,读者是真正的上帝,离开了读者,作者生产的精神产品就是死的文本,不能称其为文章。作者必须要树立这种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指引下撰写应用文。

从表面上看,无论是文学作品的写作还是应用写作,都是作者借助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和看法的一种精神生产活动,这一活动是独立于读者而进行的。在作者、文章与读者三者的关系中,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写什么文章,怎样写,都由作者决定,读者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其实作者写作活动的完成脱不开读者的制约,写作活动其实是一种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作者借助文章向读者传递某种信息,并通过读者的阅读,以影响读者的思想或行为。读者既是作者精神产品的消费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当然更是与作者进行交往活动的主体。接受美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伊瑟尔说:“在文学文本的写作过程中,作者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因此,读者的作用已经蕴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伊瑟尔的论断对于应用写作也是适用的。但是有一点至关重要,即应用写作的读者明确而固定,其读者具有显在性。一封求职信求取何种职位,向哪个组织求取是求职者事先清楚的;一份通知发往哪些下级机关和单位也是写作前就明确的;一篇演讲稿听众是谁也是演讲者事先知道的。无论是哪一种应用文,在读者的显在性这一点上是完全相同的。显在读者对应用写作者的创作会产生现实的制约作用,作者从明确写作意图、搜集材料、选择材料、结构安排、语言风格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的确定、要求措施的提出等都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可接受性。什么样的应用文是好的应用文,评判的标准不在于作者或者其他什么人,完全在于它所关涉的读者对象。读者认可,阅读了应用文后按照文章的要求调整了自身的行为,最终实现了作者的创作目标,这样的应用文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应用文就不能发挥其作用和价值。这正如一则广告,新颖的画面形象、优美的广告语、别致的创意等,每一方面都很重要,但是上述无论哪一方面都不能真正成为评价其好坏的标准。评价一则广告好坏的标准完全在于读者对其注意和认可的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带来的产品销售量的增长。

正因为读者的意义,作者才要认真考虑和研究读者的需求,考察自己所创作的应用文在读者心目中所处的位置,努力为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与现实的读者阅读期待找到最佳的契合点,从而采用最受读者欢迎和最利于读者接受的形式,进行应用文的写作。反之,就可能一厢情愿地只顾自我表达,将文本硬性推向读者,其结果,自然不能实现写作和传播的目的。

二、应用文作者要进行读者分析

读者意识属于形而上的东西,如果作者在写作活动中不能在其指导下进行有效的读者分析,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作者撰写应用文时必须对自己的读者对象进行周详细致的分析,才能真正了解读者,并提高写作的针对性,为读者而写。应用写作读者分析的内涵之一是分析目标读者所在。作者在撰拟应用文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读者是谁?分布在哪里?只有有了明确的读者群,作者才能进一步知悉读者的需要、阅读特点和审美情趣,写出来的应用文才能有的放矢。应用文作为一种推动工作开展和社会进步的工具,都是因事应时而作的,或者是要解决系统内存在的实际问题,或者是要推动工作和活动在组织内部的开展。无论何种情况,写作时都要从具体的人和事出发,读者范围是明确、清楚的,对象的指向性很强,有时甚至还有明确的阅读范围的限制。正因为如此,作者弄清楚读者所在就具有可能性。当然,不同应用文读者范围是不同的,应用文家族中读者范围最明确的是书信类应用文,一封信写给谁,解决什么问题都是事先清楚的。其次是公务文书,无论是上行文、下行文还是平行文,面对的受文对象都明确固定。像新闻、广告、商品说明书、倡议书、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等文种,往往会借助大众传媒公开播发,表面看起来对读者没有十分明晰的限定,其实它的读者群的分布也是有范围可圈定的。至于标识了“秘密”、“机密”、“绝密”字样的公文和一些组织内部颁发的应用文,其读者范围更是有严格限制,对象的指向性不言而喻。

应用写作读者分析的内涵之二是分析读者的阅读需要。知道了目标读者是谁,在哪里,就可以结合读者的需要提供给他们有吸引力的信息。往往投其所好是最容易实现应用文的社会价值的,即读者需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谈到文艺有没有国界的问题时说:“从文化交流的规律来看,给予者所给予的东西必须对接受者有用,然后才能被接受。没有用的东西,即使是暂时被接受,迟早会被扬弃的。好的文艺对给予者和接受者来说,都是有用的。”本文以求职信为例,讨论读者需要分析的重要性。依事实而言,大部分求职信的作者是具有读者意识的,他们往往会刻意追求求职信语言的华美新奇,形式的新颖别致、甚至花里胡哨来抓住读者的眼球,但是这样徒有其表的求职信寄出去后,往往如泥牛入海,一去不复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作者不能有效分析读者。就求职信的读者需要而言,作者主要要分析招聘组织及其所求职位的需要,招聘组织和所求职位需要其从业人员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作者就展示什么知识和能力,这样才能真正被对方所注意和重视,才可能完成求职信的任务——为求职者带来面试机会,否则只能成为一头热的剃头挑子。

应用写作读者分析的内涵之三是分析读者的阅读特点。应用文读者的阅

读特点具有相似性,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务性阅读。同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读者阅读应用文不是为了审美或消遣,他们带着明确的工作职责,为完成任务、为解决问题、为开展工作而获取信息。这一特点要求应用文所传递的信息能满足读者履行工作职责的要求。二是求真性阅读。读者要完成任务、履行职责,就必须掌握真实信息。他们无论通过文章获取何种信息,都希望信息是真实的。文学作品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允许虚构和加工。但是应用文信息的真实性就应该是生活的真实,生活是什么,应用文所反映的信息就是什么,否则读者阅读后据其行事就会误入歧途,甚至会带来极大的损失和严重的后果。这一特点要求作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杜绝捏造事实、捕风捉影。三是选择性阅读。读者对应用文的内容、表达方式、结构等的认同和接受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符合自己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的应用文,会被重点关注,否则就会被忽视。同时,阅读的选择性特点还直接表现为对应用文质量的评判和挑剔。读者阅读的过程,既是一个接受和获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评判和挑剔的过程。应用文从内容到形式的每一方面,只要存在瑕疵或者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就可能被忽视。

应用写作读者分析的内涵之四是分析读者的审美情趣与接受心理。接受美学有一个核心概念叫“期待视野”,对分析应用文的读者非常重要。“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审美情趣、审美习惯等诸多方面因素的总和,它对读者阅读欣赏和接受作品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读者总是带着自我现实的阅读“期待视野”阅读作品的,阅读对象与自我“期待视野”吻合的程度越深,被接受的程度也就越深。“期待视野”具有个别性,读者的知识、经验、受教育程度、身份、地位不同,决定了千差万别的阅读和接受心理。同时也具有共同性,读者所在的国家、民族、阶级、阶层、职业和职位等的共同性,决定了阅读和接受特点的相似性。作者在创作中既要考虑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时的个性化心理,同时也要考虑读者阅读和接受作品时的共同要求。应用文能否吸引人,受制于读者特定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上述职务性阅读和求真性阅读是基于读者“期待视野”共性的特点,而选择性阅读是基于读者“期待视野”个性的特点。应用文的写作应主要关注读者阅读心理的个性化需要,同时也不能忽视读者阅读心理的共性,只有二者兼顾,才能提高其可读性。

三、应用文作者读者意识及读者分析的意义

在写作活动中,作者不能按照自我的意愿改变读者。就只能换一种方法去适应读者,换一个角度去影响读者。明确的读者意识引导应用文作者去努力关注读者、认真分析读者,这一工作的意义表现在作者要让读者分析的结果真正影响应用文章的撰写。

作者要根据读者的需要确定文章主题,吸引读者去读。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已经由传播者本位向接受者本位转化。利用应用文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也不例外。中国古代的应用文就有读者分析,并根据读者需要确定文章主题的成功典范。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等。李斯创作《谏逐客书》的真实目的是希望自己能继续留在秦国为官,实现自我政治理想。但是如果直接告诉秦王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对于少年气盛的秦王政来说,显然不具有促使他收回成命的驱动力。李斯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善于分析秦王的心理,他能准确洞悉秦王当时的最大心愿是“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因而李斯能抛开个人私利,直陈逐客对秦成霸业的利弊,采用攻心的方式,不费吹灰之力就改变了自身的命运。李斯的成功在于把自己的目的和读者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所以从读者需要出发,才能有针对地有效说理,转变读者的观念影响读者思想行为。现代应用文也应该学习古代优秀应用文的经验,从读者需要出发,提供给读者所需要的东西,这样就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季羡林先生在《作诗与参禅》一文中指出:“从读者方面来说,审美经验也是极难确定的,换句话说就是相当模糊的。根据接受理论,其关系是作者→作品→读者,然后是读者→作品→作者,是一个倒转过来的读者与作者相互猜谜的活动。”季羡林先生的意思是作者在表达“意”时本身就有“言不尽意”的遗憾,在作品的接受过程中,由于读者审美经验的难以确定,最终作品就可能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情况。但是应用文章不允许主题多意,它的主题诉求必须确定而且单一。一篇应用文要说明什么情况,解决什么问题,开展什么活动,动笔写作之前就应该清楚,应用文要求“主题先行”,这一点与文学作品也具有本质的区别。如果一篇应用文读者在接受过程中,出现了与作者“相互猜谜”的情况,那它就是失败的。应用文读者最终的接受反应只能是“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莱特”,这种理想阅读效果的取得,有赖于作者成功提炼并标正适合读者需要的主题。如果真能如此,读者不但愿读文章,而且读了就能产生积极的反应。

作者还要根据读者的阅读特点取舍材料、确定表达角度,保证读者理解。台湾作家刘墉说:“韩国庆州石窟寺住持告诉他,看佛像的角度不同,感觉也不同,观看佛像应当跪在佛像正前方的位置,才能得到佛像的精神,因为佛像都是以求神者的位置设想而雕塑的。站着看时令你感觉下垂的眼睑,跪着看就成了俯视的慈晖。”实用写作为了更好与读者沟通,要站在读者的立场考虑读者的利害得失,根据读者需要选择材料,从读者角度表达,才容易得到读者的理解。因为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来思考问题的,首先要为自己、为本集团利益考虑。任凭你讲的道理再对,如果没有实际的利害关系,读者是不会理解你,接受你的观点的。写作实用文不了解读者立场,往往隔靴挠痒不得要领。而了解读者立场有助于我们在写作中正确思维,合理选材,有效表达。

作者也要根据读者的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力求读者接受。现实中,读者是否接受作者观点可能因人因事而异,因时因地而变。同样一件事,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人们前后的反应会不同。作者需要仔细分析读者心理变化,审时度势,在适当时机运用适当方式方法正确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实用文要达到目的,最困难的是了解读者心理并以最适当的方式准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了解读者审美情趣和接受心理有助于我们在写作中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促进读者接受作者观点,提高写作目的实现的可能性。应用文的语言风格是否贴近读者的欣赏习惯,是影响读者是否选择的重要因素。为此要根据读者的阅读习惯确定应用文的语言风格。应用文的语言首先要真实。只有真实的信息才能对读者产生积极作用,指导读者完成任务、开展工作、解决问题、谋求发展。其次要简洁。对于事务繁忙、有成堆的工作要做的现代人来说,言简意赅的文章具有无限的魅力,它能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是读者所求的。再次要具体。应用文章信息的表达越具体越好,读者讨厌故弄玄虚、虚张声势借以吓人的文章。如果能在阅读后快速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比“寻章摘句”更能抓住现代读者的兴趣。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和组织运行的基本工具,应用文章的社会价值直接指向实用,无论是应用文大家族中的哪一类都不例外。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读者都希望通过应用文章快捷方便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一点要求作者的创作必须是有效的,作者的整个创作过程都要围绕具体的读者,以读者为导向,了解读者的需要,洞悉读者阅读心理,提供给读者他们需要的信息。这样写出的应用文,才能最终被读者所认可和接受,应用文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应用写作读者意识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应用写作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思考
读者意识的培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写作教学的新视角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
浅析中职应用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绘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