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关键途径

2009-03-20 05:27吴秀珍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0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小康社会

吴秀珍

摘要: 以北海市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为基础,分析了造成北海市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并提出了通过增加农民收入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对策。

关键词:农民收入;小康社会;广西北海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 : 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20-0381-02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国家都重要。北海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2.4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制约该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村的发展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与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也紧密相连。农民长期不增收,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就可能发生逆转,就会动摇农业这个基础。北海市1997~2001年农村市场销售年均增长8.3%,增速低于同期城市销售增长1个百分点,这说明北海市农民收入增幅下降,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与较多的农村人口和较低的农村市场销售份额极不相称。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完成,重点在农村;要实现农村稳定、农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前提条件就是要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1北海市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1)农民收入得到极大的提高。北海市农民收入总体上一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农民收入提高幅度大,农民生活得到较大的改善,总体进入基本小康阶段。到2008年止,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309元,比1990年增长了98.3%,10年平均增速为9.8%;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也比1990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

(2)农民收入增长由快到慢。改革开放以来,北海市与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985年以前为起步发展阶段,年均递增14.1%;1986~1991年为稳步发展阶段,年均递增11.7%;1992~1996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年均递增15.8%;1997年至今为缓慢增长阶段,年均递增11.2%。与城镇居民收入变化比较,农民收入增幅也明显减缓。近5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5.9%,全市城市居民与农民收入水平比已由1990年的1.84∶1扩大到2008年的3.21∶1。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北海市农民收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农民收入发展不平衡。从发展的年份来看,有些年份发展较快,如199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34.7%,而2000年比上年仅增长1.5%,近3年增幅较为平衡,平均每年增长10.1%。从农民与农民之间来看,贫富差距明显扩大,收入水平越低的农户减收越多,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户增收越快。从2008年全市农村住户调查现金收入分组看,人均现金收入500元以下的农户减收占2.6%;500~800元的农户减收占2.3%;800~1 000元的农户减收占0.4%;1 000~1 500元的农户增收占0.9%;1 500~2 500元的农户增收占0.8%;2 500元以上的农户增收占5.3%。另外,农民收入平均数掩盖低收入户的情况也不容忽视。目前,全市人均纯收入在1 800元以下的低收人占16%左右,特别是其中的贫困户是农村中的弱势群体,成为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难点。

(4)非农产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扩大。农民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即农业收入和非农产业收入。农业收入的增加主要依赖农业的增产,尤其是农产品的价格因素对农民增收影响更为直接,1990~2008年农业增收中增产占其增长比重的13.2%,而涨价因素则高达88.0%。非农产业收入主要是农民除农业之外的其他收入,近年来,北海市农民非农产业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其增长幅度也大有超过农业收入增幅的势头,这是北海市农民收入的发展趋势。

2造成农民收入缓慢的原因

(1)原计划经济体制惯性仍在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束缚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近几年,户籍管理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虽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贯彻落实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完善仍然制约了当地农民、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按市场流动和配置,进而影响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农业生产布局不尽合理,区域性结构存在雷同。县区传统的“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规模经营和区域优势的发展。区域布局内的主导产业形成也不稳定,与农村非农产业结合不够紧密。

(3)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平衡、水平较低。北海市城镇化水平仍然低,发展不平衡,同时北海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很低,加上该市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其他地市相比,有着较大差距,限制了农民、农村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领域转移。

(4)劳动力需求不足,农民文化素质较低,限制了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北海市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农村劳动力初中文化以下水平占60%左右,既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使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不高;也严重制约了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最终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长。全市来自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外出打工的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一直在50%左右。

(5)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制约了农民收入增长。北海市农业主要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种植水平较低,生产不集中,形不成规模经济效益。该市虽有17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规模小、缺乏带动力,链条短,加工转化增值率低。全市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共165个,但多属松散型组织形式,存在运作不规范,约束力不强,农民进入市场风险大等问题。

3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对策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大基地示范作用,引导农民增收。加入WTO后,北海市农产品面临国外和市外农产品的竞争,因此,依靠提高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收入已不现实。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径是调整农业结构,加大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力度;重点发展农副产品的精、深加工,因地制宜地建立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带动农民自觉调整产业结构。

(2)加快农村城镇化,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动农民增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务农的人少了,才有条件扩大经营规模,使用先进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收入。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中的歧视性政策,消除城乡壁垒,让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落户的限制,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二是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进乡镇企业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提高发展水平。三是鼓励、支持农民发展民营企业。四是要积极发展小城镇建设,首先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按照注重特色、注重规模、注重区位、注重产业实力的要求,集中有限的力量,重点发展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中心镇。五是引导帮助农民向规模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六是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正确引导、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农村就业,扩大农村消费,为农民增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当前,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面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要实现“惊险的一跃”,风险性很大。从现阶段的情况来看,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在于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将改变只从事原料生产的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增强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特别是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可以把市场信息、适用技术、管理经验及时地传递给农户,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经营与大市场连接的问题,促进产销衔接和农业结构调整。因此要根据北海市的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水产养殖及加工(包括珍珠、对虾、文蛤、大蚝等)、水果种植及其加工(包括荔枝、龙眼、香蕉、柑橙等优质亚热带水果)、无公害蔬菜种植及其加工、花卉种植、优质谷及甘蔗种植、畜牧良种繁殖等一体化五大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全市传统产业、特色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使其真正成为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增加农产品的竞争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建立几个机制:一是建立扶持机制。对一些重点龙头企业政府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以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二是建立风险调节机制。龙头企业在产、购、运、销和加工经营中应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储备基金,来保护为农户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采取以资金、劳动力、生产工具、土地、资源、技术等要素的合作形式,应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一个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四是建立契约约束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产供销合同、利润返还合同等,以契约或合同的形式,固定双方的责权利,既保护农户利益,又能使其自身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同时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较好地解决提高农民组织化的问题,此外,对于实现农业标准化、专业化、区域化,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和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都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4)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科技进步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条件。北海市农村教育水平很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民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比重很大。因此,必须重视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中小学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培训体系。要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应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做好农村科普工业。要把培训的重点放在农作物的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包装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技术等方面。

(5)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带动农民增收。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又是一个弱质产业,始终面临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必须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按照国际惯例和世贸组织规则,充分利用“绿箱”和“黄箱”政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战略,建立一套完整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方向与重点要结合世贸组织的要求和北海市实际进行战略性调整。投资方向要转向农业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以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对贫困乡镇实行倾斜的政策,要紧密结合农村小康建设,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推进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突破、升级。同时健全农村金融制度,提高农村金融体系的效率是拓宽农业投资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增强服务“三农”的主动性,积极为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供支持和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保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制度,切实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全面建设北海市农村小康社会而努力。

4参考文献

[1] 韩兵,崔阳.论增加农民收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现实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59-61.

[2] 于楣,白琳.发展生产与促进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基础[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2):94-97.

[3] 张国锋,刘乃安.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几点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8,17(4):67-69.

[4] 肖翰斌.论小康社会的实践与发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16):47-48.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小康社会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破译决胜全面小康的价值密码
职业教育对湘西州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法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驾护航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
土地流转对农户的影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