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几个与《春日》相关问题的辨析

2009-03-27 04:34张顺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泗水山水诗朱熹

摘 要:朱熹的《春日》诗流传广泛。本文通过对几个相关问题的辨析提出笔者的观点:《春日》不是在曲阜或泉林写出的;诗中的“泗水”是朱熹家乡的泗水,而非源于山东的泗水;山东的泗水是淮河的支流,而非黄河的支流;《春日》是纪游之作,而非说理之诗。

关键词:朱熹 《春日》 泗水 山水诗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春日》诗,流传广,影响大。至今,那“万紫千红”的名句,仍然常常出现在人们的口语和文章里。但是,近些年来出版的宋诗鉴赏书籍和其他有关读物里,对《春日》的讲释却多有值得商榷、甚至错误之处。本文试就其中几个问题加以辨析,以期求真。

一、《春日》是在曲阜或泗水写的吗

时鉴总编的《孔孟之乡名人名胜名产》(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第808页,在介绍曲阜的“洙泗书院”时说:“洙泗书院是孔子设堂讲学的地方,从汉代起,历代名儒以在此讲学为荣。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此讲学曾留下千古绝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更令人诧异的是第736页和第910页在介绍《泗水县概况》和泉林景区时,又说朱熹曾“来泗水游春赏景”,并“情不自禁地赋诗一首:胜日寻芳泗水滨,……万紫千红总是春”。

撇开书中叙事上所存在的矛盾,且看它所表达出来的意思:第一,朱熹曾到曲阜讲过学,到泗水旅游过;第二,朱熹的《春日》一诗,是在曲阜或泗水写出的。

朱熹果真到过曲阜和泗水,并在那里写出了《春日》吗?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回看一下800多年前的有关历史吧。

朱熹,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生于福建尤溪县。此时,金兵早已大举南下,宋家小朝廷已逃至杭州,堂堂的大中华陷入了山河破碎、疆土分裂的动荡局面。宋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三月九日,朱熹病逝于福建建阳县。在其70余年的生命旅程中,宋金两家,大致以淮河为界,始终处于南北对峙之势。朱熹做过地方官吏,但从未受命使金,也从未因别的事跨淮北上。

朱熹不是一个普通的知识份子。他从事讲学论道、著书立说活动数十年,不仅是闻名南宋的道学之魁,而且是盛名远播金人统治者耳中的大儒。即使在朱熹步入迟暮之年,金人当权派也还在关注、打探着“南朝朱先生出处如何”。现在,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若朱熹果真前往曲阜讲学,“来泗水游春赏景”,那就是一个牵动宋金之间的外事问题了。在“人臣无境外之交”的制令下,则需双方官家恩准才能成行。若成,则必有大的影响于南宋朝野;而在金人方面,也很可能会有所动作,甚至借此作出文章来。但这在宋金交往史上是根本就没有的事。

朱熹一生,曾在寒泉精舍、晦庵草庐、白鹿洞书院、武夷精舍、岳麓书院、沧州精舍及某些县学、州学等多处书院学府讲学授徒,但在关于他的各种传记著作中,如束景南的《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8月),张立文的《朱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夏于全、许光宏主编的《中华名人百传》(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等都没有记载曲阜讲学和“泗水游春”之类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朱子大传》。此书是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束景南先生耗时七年完成的一部专著。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在序中指出:“这是关于‘朱子学研究的新的重要成果”,“对于许多疑难问题作了广泛而细密的考察,从而达到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是值得赞许的”。旅居美国的著名朱子学研究专家陈荣捷先生亦“喜而为之序。”该书荣获首届国家图书类提名奖、第七届中国图书奖。《朱子大传》资料翔实,洋洋83万5千字。据介绍,束先生曾细读了朱熹的全部著作和语录,广泛阅读了各种有关史料,主要征引参考书目即达716种。在大传里,作者把朱熹的一生置于多维文化视野中,进行了全方位的文化扫描。对一些重要事件的叙说是极为详细的,涉及时间时,不仅有年,且能具体到月和日。倘若朱熹确有曲阜、泗水之行,则应是他平生中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大事,也是很值得为其立传者专列一章,大书一笔的。然而,从头至尾,纵观全书,并无传主北上入金之事。

在一些收有朱熹《春日》的古诗选里,对这个问题也是注释得清清楚楚。

由胡光舟、周满江主编的《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之第一册,在注释朱熹《春日》诗中的“泗水滨”时明确指出:“泗水,源于山东泗水,流经曲阜、兖州、徐州等地入淮,南宋时是金朝的辖区,朱熹根本不可能亲历其地。”

由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等撰写的《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也在《春日》的赏析文章中说得明明白白;“诗的首句即道所游在泗水之滨;其地春秋属鲁,孔子尝居洙、泗之间,教授弟子。宋室南渡,泗水已入金人掌握之中,晦翁未曾北上,怎能于此游春吟赏?”

王正春、凌虹等编译的《华夏文化经典宝库棗千家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评析《春日》诗时也说:“南宋时泗水己在金人占领区内,朱熹不可能去游览。”

司徒博文编译的《唐宋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在解析《春日》诗时,也肯定地指出:“诗人是南宋人,泗水即山东一带早己被金人占领,他怎能于此游赏吟诗?”

综上所述,朱熹曾在曲阜洙泗书院讲学和在“泗水游春赏景”并留下“千古绝句”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是违背历史真相的。

二、《春日》中的“泗水滨”在哪里

《春日》诗中的“泗水滨”在哪里?是何处的江河之滨?

《孔孟之乡名人名胜名产》非常明确地肯定,《春日》一诗就是在曲阜或泗水写的,而且写的就是发源于泗水县的泗水。这种说法,在孔孟之乡的一些地方是很容易流传开来的。2008年1月24日,《济宁日报》介绍泗水县“泉林泉群风景区”时说:“孔子曾在此设坛讲学,面对川流不息的泉水,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宋代理学家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佳句至今广为传诵;清康熙、乾隆皇帝多次驻跸泉林,留下了大量赞美诗文”。从行文来看,朱熹和孔子、康熙、乾隆一样,都是到过泗水县泉林景区的历史人物,而且在这里写出了《春日》一诗,令人至今不忘。微山县人氏殷允岭先生,是山东省的著名作家,他在《“作代会”日记》中谈及朱熹的《春日》诗时说:“我所得意的是诗的前两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泗水是我家乡的一条大河。”(《联合日报》,2006年12月25日)可以看出,殷先生也认为《春日》中的“泗水滨”,就是山东的“泗水”之滨。

近二三十年以来,出版了许多古代诗选之类的典籍,几乎本本都收录了朱熹的《春日》,诸多学者、注家也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诗中的“泗水”就是山东的泗水。例如,在本文第一部分提及的《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宋诗鉴赏辞典》、《华夏文化经典宝库——千家诗》、《唐宋诗鉴赏》,以及高伟编的《天天学古诗棗一日一诗一画》(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7年)、王仁铭译注的《千家诗》(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李家秀编著的《唐宋诗鉴赏辞典》(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等书中的注释和鉴赏文字,都或明或暗地指出,诗中的“泗水”是“山东省的中部”一条“河水名”,在“泗水县”。有的译文还接着跟进,说作者到“泗水河边郊游赏春”、“游春踏青”。这也就暗含了朱熹到过山东泗水县的意思。

各书编著者的意见如此一致,《春日》写的就是金人治下的泗水,似乎己成定论。然而,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以“泗水”为名的河流水道,岂止山东有?其实,大江南北,有多条泗水同润中华。

湖北省咸宁县西南即有一水,名为泗水河。唐代,在其上建造的汀泗桥,是古时的湘鄂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广东省高州市境内的泗水河,又称白村水。它发源于谢鸡红花岭,是小东江的支流,长35公里。

广西省凌云县的泗水河,穿城而过。两岸街景怡人。

河南省南阳市境内,也有一条泗水河。

辽宁省有条小泗水,源于抚顺,汇入浑河,长为4.6公里。

江西省婺源县内的泗水河,风景秀丽。明朝景泰年间,在思溪村和延村之间的河面上,架设了一座廊式桥,名曰通济。

朱熹虽然生于福建、葬于福建,但其祖籍却是婺源县。成年后,他曾返乡祭墓。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朱熹中进士,年18岁。第三年春天,他荣归故里,回婺源省祖墓、访亲友,游览了父亲朱松读书的紫阳山,并去歙县拜见了祝氏母亲家。此行历时数月。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四月,朱熹46岁,又去婺源展墓,逗留三个月,并在翠屏山建屏山书屋,作为归省故里的纪念。

朱熹两去婺源,都值草木葳蕤、花团锦簇的季节。自言“素耽山水之趣”(《康塘三瑞堂记》),喜“耕山钓水”(《建阳云谷书院记》)的他,抽暇拨冗,漫步泗水之滨,深情地欣赏一下家乡的光景,不是情中之事吗?作为诗人,把所见所思凝练成句,描画一下家乡的春日,不也是对故乡的一种纪念吗?

现在,我们可以放胆地推断,朱熹的名诗《春日》,写的是婺源的“泗水”、婺源的“光景”,“万紫千红”的“胜日”之“芳”,是在婺源的“泗水滨”“寻”得的。

那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都把《春日》中的“泗水”说成是源于山东、流入淮河的泗水呢?个中原因在哪里?对此,我们不妨做个推想。那就是源于山东的泗水,是淮河的支流,源远流长,是诸条泗水中最长的一条,而且是唯一载入《水经》的一条泗水河。而其他几条,既未出省,也不见经传,人多不知。最初的注释者,可能在没有细究的情况下,便把诗中的“泗水”误作源出山东的泗水。之后,便以假为真,因袭相传。

三、泗水是黄河的支流吗

《唐宋诗鉴赏》注释朱熹的《春日》时说:“泗水,黄河在山东境内的一条支流,流过齐鲁大地”。这个说法对吗?且不论诗中的“泗水”是不是“齐鲁大地”上的泗水,不妨就事论事,只就泗水是不是黄河的支流来说,这是一个明显的常识性的错误。

泗水是一条古老的河流。但对其发源地,历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在《水经》、《山海经》、《博物志》、《地理志》等古籍中,没有很一致的说法。即使现在,也仍然是各说各的。有的说,它发源于泗水县东部的陪尾山下,由趵突、响水、洗钵、红石四泉汇流而成,故名泗河。有的说,它发源于新泰、平邑两县(市)之间的太平顶西侧,流向西南,进入泗水县。

究竟何处是泗水之源,可以不管。因为它不影响谈论下边的问题。

古时的泗水,出山东入江苏,南行与淮河汇合,全程400多公里。它是淮河下游段的最大支流。今日之泗水,则指从源头到南阳湖一段,长约160公里。其下游河道已成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水道。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南堤在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的光禄村决口,黄河水闯入泗水河道,流入淮河。以后,又从颖河、涡河夺道入淮。清朝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兰考附近的铜瓦厢北岸决口,又改向东北,流回原来的老河道。从此,黄河结束了占据淮河中下游河道660多年的历史。

可以看出,虽然黄河夺泗入淮期间两水曾经合流,但泗水并不属于黄河水系,它从未北向入黄河。

四、《春日》是“说理诗”吗

明朝文人王相注《千家诗》,认为《春日》是游春踏青之作。这是合乎实情的。但在本文第二部分所列出的书籍中,有的赏析文字却说《春日》是一首“说理诗”。说的是什么理呢?

一说“孔门”之“仁”。《宋诗鉴赏辞典》第1117页指出:《春日》是“极出色的一篇”“说理诗”。“晦翁作此诗,其意决不在春光骀荡”,而是借“春秋属鲁”的“泗水之滨”一地,“暗指孔门,所谓‘寻芳,即求圣人之道。在这首诗中,晦翁谕人,仁是性之体,仁的外现就是生意,所以万物的生意最可观,触处皆有生意,正如万紫千红,触处皆春”。但“后人读这首诗,所注意的只是诗中景象,而很少去求索它的本意”,“竟不知是在说理”。《唐宋诗鉴赏》第477页、第448页中也说:“诗中‘泗水乃暗指孔门,‘寻芳也是求圣人之道。以平常心去识得东风,就是以仁爱之心去寻求生意”,“作者重视文采,完全是为了明道说理”。

二说“为学之道”。《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第一册第376页说:《春日》之“第一句表示了对孔孟的仰慕和向往,后三句或有以‘无边光景、‘识得东风、‘万紫千红喻在学业上不断求索而最后臻于大成之意”。《华夏文化经典宝库棗千家诗》第18页说:“诗中‘寻芳泗水滨隐喻对儒家学说的向往和探索。通过作者对春景的描绘和游春的感受,读者能进一步体会到读书为学之道,领悟到儒学万紫千红、触处成春的博大辉煌境界”。

就这样,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阐释,一首原本通俗易懂,只有28个字的清纯小诗,居然展现出这么丰富的蕴涵和这么深邃的意义,真是令人惊叹。

说理诗,在宋代的诗作中较为常见。但不能普遍化、绝对化,不能遇宋诗就往“说理”路上拉。朱熹是作有说理诗的,如为人所熟知的《观书有感》,但他也不是每诗必“说理”的。据记载,他也写了不少山水诗。

朱熹是一个热爱大自然,喜欢投身大自然的人。不管是读书讲学,还是在衙为官,他都常游息于山水之间。他在《康塘三瑞堂记》中就这样说过:“凡有名山大川,无不悉至。则一石一木,可寄游览而助吟咏者,悉皆留情”。在浙江,他曾登临天竺,弄舟西湖,游访湖州、会稽、天台、金华诸地青山秀水;在湘赣,他曾饱览岳麓山、南岳及庐山风光。他在多山多水的福建生活了五六十年,特别喜爱“尽有山水之乐”(《武夷精舍记》)的武夷山。在建阳期间,他写了近百首关于山水的诗歌,倾心描画闽北那多姿多彩的山光水影。有名的《武夷九曲棹歌》,就是那时的纪游之作。

《春日》一诗,是其诸多山水诗中的一首。他用生花之笔,绘出了一幅很美的江南春景图:风和日丽,江水漾漾,草木竞长,百花齐放,踏青的游人,徜徉在泗水之滨。全诗格调清新明快,词语准确流畅。“万紫千红”四字,高度概括了“春日”的“光景”,赋予整诗极强的生命力,历千年而不衰。

在解读《春日》中出现一些别样说法,不足为怪。这是一种不乏其例的文化现象。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说过,他的一篇文章,写作时从未想过的什么问题和什么意义,经人一分析一讲说,全都出来了。另一著名作家浩然也说过,有的文章把他的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深化了”。

(张顺清 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

猜你喜欢
泗水山水诗朱熹
谢灵运山水诗的个体性探究
登泗水汉长城
印尼·泗水
印尼·泗水
春日
瞻谢公亭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简论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思想内容之异同
浅析谢灵运山水诗的艺术境界
朱熹治足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