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和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

2009-03-30 06:51
湘潮 2009年3期
关键词:杨华团中央胡耀邦

钱 江

告别了母亲,远离家乡。

踏上征途,远离故乡。

穿过那无边的原野,

越过那重重的山岗,

高举起垦荒的旗帜,

奔向遥远的边疆。

……

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北大荒上唱响的《青年垦荒队队歌》。

当年,是胡耀邦亲手从北京送出了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从此,他的心中就有了终生不解的情结——永远关注着青年垦荒队和它的未来。

全国第一支青年志愿垦荒队的组织者

从1953年开始,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实施。迅速增加的国内人口对粮食产生了更大的需求。由于农业发展较慢,粮食短缺问题始终没有解决。1953年,全国小麦产量不足。1954年,长江、淮河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涝,产粮区不能调出大量粮食。另一个情况是,在1954年,农村中的生产合作社快速发展起来,到年底全国已经有了48万个,其中春夏之间成立了10多万个,秋收之后成立了30多万个,可见绝大多数是新建社。这些新建社很大程度上是在各级领导命令下成立的,基础并不牢固。1954年底,很大一部分这样的合作社散伙,大批农民退社,农村许多地方出现大批出卖牲畜和杀羊、砍树等行为。这些行为破坏了农村的生产条件,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仍然认为,要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就要加快合作化进程,就要将增加粮食产量的着眼点放在开垦更多的耕地上。在20世纪50年代,许多农业专家也普遍认为,我国有30亿亩土地可用来发展农业生产,其中一半可耕地还没有开垦。

在当时“一切学习苏联”的方针影响下,苏联组织青年垦荒队的做法引起了中国方面的注意,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当年的南泥湾开荒大生产。

1955年1月16日的《中国青年》杂志发表述评《赫鲁晓夫同志在莫斯科青年志愿垦荒者大会上的讲话》。这篇文章事先经胡耀邦审阅,在他建议下,编辑部特意在文中加上了一句话:“赫鲁晓夫的讲话对中国青年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教育意义。”

1955年4月,团中央代表团访问苏联时,特意去认真了解苏联在1954年实行的大规模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运动。苏联改变了过去大规模从农村移民开荒的做法,转而以城市青年为垦荒主体,在两年内动员了27万城市青年移民垦荒。这样既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又解决了部分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团中央代表团回国以后,向中共中央报告了苏联的做法,认为“从城市中动员年轻力壮、有文化的青年去参加垦荒工作是有好处的,也是今后解决城市中不能升学和无职业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办法”。

团中央的这个意见得到毛泽东的首肯。因为中国遇到了相同的问题。一方面是粮食短缺;另一方面,这一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很快,结构很不平衡,小学和初中的入学率较新中国成立前大大提高,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未能相应发展,不能满足庞大的小学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的入学需求。

1955年4月,北京团市委召开第三次团员代表大会,胡耀邦到会作报告,号召青年人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在那里安家落户!5月,中共中央批准了中央农村工作部《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显然,这就是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行动基础。

从童年时代就下田耕作,在延安时期的大开荒中又有亲身经历的胡耀邦,对垦荒有着深深的情结,于是,他心中产生了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的念头,而且就从首都北京做起。正在这时,《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首诗——《致团中央书记的信》,诗中表达了对于边疆垦荒的向往。读到诗作,胡耀邦的灵感被触发了,立即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报》总编辑张黎群,要见作者。作者很快赶来,胡耀邦急切地询问:“你愿意垦荒吗?如果我批准你去垦荒,你去不去?”

作者沉默了,他只在诗歌中表现了激情,并非真的做好了投身其中的准备。

胡耀邦决心物色另外的人选,责成团中央办公厅主任黄天祥和张黎群共同负责,团中央办公厅黎雁、青农部储占书和《中国青年报》编辑舒学恩(笔名舒展)具体物色和筹划。

杨华带头发起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

恰好,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黄乡22岁的青年农民、中共党员、乡长兼团支部书记杨华,早在将近一年前的北京市第四次农村工作会议上,就向石景山区委秘书周全表达过远征开荒的愿望。

6月20日,舒学恩来到石景山区委物色垦荒发起人。接待他的区委秘书周全一听,马上想到了杨华,立即通知他前来,结果一拍即合,领头人找到了!

杨华的父亲杨德兴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就为中共地下党做过许多工作。杨华从少年时代起,就理解父亲做的秘密工作是为了打败侵略者,建立新中国。北京刚刚解放,杨华担任了民兵队长,1950年入团,1952年入党。他一心想着要为国家多作贡献。要多打粮食,杨华家乡的可耕地有限,他想到了垦荒,将荒原变成粮田。从舒学恩那里得知团中央书记胡耀邦在寻找这支队伍的带头人,杨华激动地对舒学恩表示,党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愿意到遥远的边疆去垦荒!

有了领头人,接下去是使事情向纵深发展。团中央于7月25日草拟了《关于组织青年参加开垦荒地的几项意见》,由胡耀邦批准后上报中央农村工作部。意见说:“青年团在开垦荒地的巨大任务中应起积极的突击队作用…… 在条件许可的地方,还可以建立一些青年村、青年集体农庄或青年农场……” 这就是青年垦荒队的雏形了。

经过团中央工作小组的筹划和组织,杨华和南苑区的李连成、李炳恒、东郊区的张生以及门头沟石门乡的团总支书记庞淑英等人,一起来到团中央机关商量组织垦荒队前往北大荒,当天就确立了组织垦荒队的原则,并于8月9日以发起人身份向团北京市委递交申请书说:“我们愿意用我们青年团员的荣誉向你们提出:请批准我们发起组织一个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到边疆去垦荒,使我们能够为祖国多贡献一份力量。”他们决心,不要国家投资,组织一支60人的垦荒队远征,为国家开垦3000亩荒地,产出30万斤以上的小麦。

他们的垦荒决心,是对胡耀邦发出号召的有力呼应。胡耀邦马上表示,要和这5人见面。8月12日晚,他在家中的庭院里会见了杨华等5人。

杨华后来回忆说,富强胡同6号院落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样门口有站岗的,但一想到迈进那四合院后要见那么大的首长,心里还是有些紧张。

胡耀邦对杨华的关切从这天开始,他们的友谊持续一生

垦荒队的发起者走进红砖铺就的小院,看见了两棵大槐树下已经摆上一圈木椅子,一位个头矮小的中年人正站在树下迎候,他就是胡耀邦,和他握手的时候,感到他的手劲还不小。

随同来的团市委书记张进霖向胡耀邦介绍了杨华他们。杨华激动地向胡耀邦汇报说, 毛主席发出了垦荒的号召,咱们首都青年应当挑这个头,不能让祖国10多亿亩荒地闲着睡大觉,苏联共青团员能在西伯利亚建设共青城,我们也能在渺无人烟的北大荒建设起自己的村庄和家园。

胡耀邦热情地赞扬说,组织垦荒队是中国青年一个有意义的创举,是高尚的爱国行为、英勇行为。他再一次询问充满热情的青年人,是否真的愿意去垦荒?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青年人的意愿是真诚的,他们在团中央书记面前表现得更加坚决。

胡耀邦问杨华:“你们准备需要多少人?”

杨华告诉他,先组织60人进去打个家底,以后需要再陆续去。

胡耀邦鼓励年轻人说:“在渺无人烟的荒野上建立起新的村庄, 将会碰到许多困难,你们必须以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迎接挑战,战胜困难。”

讲到垦荒时,胡耀邦说:“北京市青年组织起第一支垦荒队以后,各地定会有青年要求参加垦荒。由于我们组织青年垦荒,特别是去边疆垦荒还没有经验,目前不可能大规模地组织。各地如有条件可有重点地试行组织少数青年参加近距离的垦荒,以便积累经验,为明年或后年更多地组织青年到近地或边疆垦荒创造条件。”

谈话十分融洽,胡耀邦谈笑风生,无拘无束地变换着讲话姿势,说到兴奋之处,他站起来从院子的东头到西头来回走动。告别时,胡耀邦握着杨华的手说:“我就是你们的总领队,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来找我。出发时,我去给你们送行。”

在这次会见中,胡耀邦要求北京团市委帮助杨华他们组织好60人的垦荒队。与此同时,黑龙江团省委组织了接应,由省测绘局勘测队协助,确定黑龙江五大荒地之一的萝北县境内2万公顷土地为北京青年的垦区。

8月16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发表了由舒展起草的《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倡议书》,在青年中激起强烈反响。14天内,全国有803人报名要求参加垦荒队,其中北京市有564人,团中央收到各界青年捐助的款项6.9万余元。

8月25日前后,北京团市委按照团中央书记处的指示,从众多的报名者中选拔了60名青年组成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其中男队员48人,女队员12人。全队中11人是党员,有团员42名。杨华任队长,庞淑英、李连成、李炳恒、张生任副队长。团中央给垦荒队派出一名来自北京南苑区团委的干部陈启彬任党支部书记。

团中央办公厅主任黄天祥带着陈启彬面见胡耀邦。胡耀邦郑重地说:“叫你来就是想知道,把60人交给你带,能不能带好,有没有什么困难?”

陈启彬表了决心:“请您放心,我一定把这支队伍带好,决不辜负党和领导同志对我的希望。”

胡耀邦向陈启彬下达了三项任务:第一,要把60名垦荒队员,特别是女队员全部安全地带到垦荒点,不能出事故。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如果刚一出发就出现伤亡,影响太大,会给今后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为这60名队员就是60颗把荒地变粮田的种子,也是垦荒的60颗火花,要使他们发光,照亮垦荒事业,成为向荒地要粮食的先驱者、带头人。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好5名垦荒发起人的核心作用。 第二,到达垦荒点后,首先安排好住处,做好过冬的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第三,生产要有规模,要发展多种经营,不断改善队员的生活,建起新的家园。要同当地政府搞好衔接,不叫当地政府背包袱。要培养出自己的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和合格的领导。

胡耀邦对陈启彬说:“这三项任务限你3年时间完成,不许弄虚作假。任务完成后你们全家回北京,完不成,不但不能回来,还要受到批评。”

陈启彬保证:“困难再大,吃苦再多,我也要如期完成党交给的各项任务。”

1955年8月30日,是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的日子。上午,北京各界青年1500多人举行盛大欢送会。胡耀邦到会发表热情的讲话,他说: 我们的国家有15万万亩荒地。我们青年不能让荒地长野草,一定要它生长出粮食来。我们不能让荒地睡大觉,一定让它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今年你们走了,明年,后年还要有更多的青年到你们那里去。苏联有共青城,我们为什么不能有青年城呢?北京的青年应该到伟大祖国的边疆去建设起一个青年城来。

胡耀邦的头两句话,立即由作曲家瞿希贤谱曲,成为一支激昂的歌《青年们向荒地进军》,她赶到火车站亲自指挥歌唱,为垦荒队送行。

胡耀邦鼓舞垦荒队队员们要向困难进军。他说:“有一千条困难就打破一千条,有一万条困难就打破一万条,在党的领导下,用你们劳动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在9月20日召开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时候,希望你们派代表来参加大会,报告你们的开垦成绩。”

胡耀邦代表团中央向杨华授予“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红色的队旗。他在授旗时说:“这代表着全国1.2亿个青年对你们的期望,希望你们举着这面旗帜英勇前进!”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了,胡耀邦的心也一起跟随远去

当天下午6时,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登上北去的列车。

9月4日,垦荒队来到黑龙江省萝北县凤翔镇南10公里处,将落脚的地方定名为团结村。

萝北县位于小兴安岭东南端,黑龙江与松花江汇合处,北部与苏联隔江相望。全县的土地面积1.5万平方公里,当时人口不足8000人,因此人均拥有土地1.8 平方公里。当时,萝北可供开垦的土地有400万亩,土地资源是丰富的。

仅半个月,北京青年就开垦出1200亩荒地,第二年生产了27万斤粮食,60万斤蔬菜,盖起了宿舍和食堂。

团中央给予这支青年垦荒队巨大的荣誉。

垦荒队开犁不过10天,杨华和庞淑英就作为代表返回北京,参加全国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杨、庞两人为大会带来了两件礼物:一把黑土和一个树根。黑土代表荒原的肥沃,树根则是在开荒中必须挖掉的东西。

9月17日下午,抵达北京的杨、庞两人直接来到会场,胡耀邦在会场后台会见了他们。听取了简短的汇报以后,胡耀邦要杨、庞两人先不忙着开会,而是立即到每一个垦荒队员的家里走访,看望队员的父母,3天以后再回来继续开会。在这次会议上,杨华和庞淑英被授予“积极分子”称号,周恩来在设宴招待全体代表时特意向杨、庞两人敬酒。会议结束时,胡耀邦又一次向代表们强调向荒原进军的重要性,指出它的方向是正确的。

在团中央的号召下,紧随着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的脚步,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和哈尔滨市的团组织也纷纷行动起来,按照团中央的指示组织垦荒队,陆续向萝北开进。

这些消息传来,身在北京的胡耀邦牵肠挂肚地坐不住了,吩咐黄天祥带上办公厅工作人员黄际昌和《中国青年》杂志记者王江云前往萝北,“到实地看看垦荒队究竟怎么样了”。

黄天祥带着黄际昌和王江云,在11月6日到达萝北,看望了在荒原上辛勤劳作的垦荒队员,并在那里做了半个月的调研,归途中又到吉林了解情况,于12月初回到北京。

听取了黄天祥从萝北归来的报告,胡耀邦怎么也难以抑制自己的激动心情,他一再说,我一定要到萝北去看望他们。

为了在萝北当地统一领导各地垦荒队,根据团中央的指示,1955年11月12日召开了北京、河北、天津3个垦荒队的全体团员大会,宣布成立青年垦区和萝北县青年垦荒工作委员会,由各地带队干部担任组织领导工作,全体队员编为4个大队。1956年春天,萝北垦区内陆续开进一批又一批青年人,垦区规模迅速扩大。为了照顾地区差别,当年五四青年节前后,萝北青年垦区按照垦荒队员的籍贯,分别建立了北京庄、天津庄、河北一庄、河北二庄、山东临朐庄、山东胶南庄、山东惠民庄、哈尔滨庄8个农庄。从1955年9月至1956年11月,总共有14批垦荒队员2570人来到萝北荒原上扎营。

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萝北垦荒的报道,在全国范围内引起热烈反响,星星之火燃向四方。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上海、天津、湖南、广东、浙江等16个省市也组织起青年志愿垦荒队。一年间,共青团动员组织了20万青年奔赴各地的荒山、荒原和荒岛,开荒建点,安家立业。

这才是胡耀邦的心愿。

(本文在采写过程中,得到了杨华、梁淑凤和黄际昌同志的帮助并提供照片,在此一并致谢。本文谢绝转载)

猜你喜欢
杨华团中央胡耀邦
石磨
IP城域网/智能城域网BGP收敛震荡的分析方法
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的重要讲话的思考
秘书眼中的胡耀邦:主张“走冷门”不“走热门”
遥遥无期
借条上签字须谨慎
我给胡耀邦当秘书
胡耀邦夜宿我家
胡耀邦问路回家
难忘的两年零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