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材的灵变取悦人

2009-03-30 03:17赵克明
广东教育·高中 2009年3期
关键词:华南虎汶川议论文

赵克明

编者按:据有关方面统计:2007年广东高考,选择议论文文体的考生比例为81%。评分结果:一类卷比例是6.81%,二、三类卷比例92.09%,四类卷比例0.27%。2008年广东高考,选择议论文文体的考生比例为91.8%。评分结果:一类卷比例9%,二、三类卷比例90%,四类卷比例1%。这组数据说明什么呢?一是议论文体的选择呈上升趋势;二是一类卷的比例升高与文体的选择有关;三是二、三类卷的比例保持在90%以上与文体选择有关。也就是说,高考时,议论文文体是广东考生的最佳选择,选择议论文容易拿高分。

鉴于广东高考这种“特殊”的现实,我们在这一期隆重推出了关于高考议论文写作的一组文章,试图从素材运用、思想道德境界、议论能力、情感要素以及文采等方面入手,指导考生打造作文亮点,优化议论文的写作,提高考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提升议论文的质量,更大幅度地提高作文的分数。

为什么多年来简单技术化的作文指导总是不能奏效?制约中学生作文提档升格的瓶颈究竟在哪里?我们从高考阅卷场发现,一些考生之所以说假话、空话、大话和套话,甚至连800字的文章也拼凑不成,主要是因为缺乏材料的积累,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写。在问卷调查中也发现,学生作文最感到头痛的是咬着笔杆子不知道写什么。有同学坦言,写作文时“找不到写的内容,反反复复就那么点”,“没有材料,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了”,“脑海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写什么,如同走进死胡同”。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没有材料可用当然无法成文了,即使东拼西凑达到了规定的字数,所写的“文章”也一定“惨不忍睹”,倘若是考场作文,自然难逃阅卷老师的“火眼金睛”。鉴于这种现状,我觉得作文训练和备考的关键或最佳策略在于盘活材料。

具体怎样操作呢?

方法之一:建立材料仓库。

写作的任务就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总结经验、传播知识,服务于社会和生活。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想也是考查考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因而,不管命题形式有着怎样的变化,所涉及的内容不外乎都与中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而中学生的生活又大致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从近年的高考作文命题看,要特别关注四个主题的内容,即社会热点、人与自然、人生处世和哲学认知。我们不妨围绕这四个主题,注重在生活和阅读中搜集一些典型而鲜活的材料,形成一个作文材料库。这些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历代名人的,也可以是现实人物的;可以是出自他人的,也可以是自己亲历的;可以是名人名言,也可以是诗文歌词;可以是只言片语,也可以是成篇美文。为了便于阅览和整理归类,可以将材料录入电脑,或摘抄在卡片上。这样坚持积累、翻阅与梳理,作文的材料库就会不断地丰富起来,提笔为文自然也就建立起种种联系的渠道,不必担心无话可说了。

方法之二:探究材料角度。

建立作文材料库,这只是盘活材料的第一步。盘活材料的重要一环还在于探究材料的运用角度。材料本身是多面的,人们往往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忽略了其它的面;而探究出材料不同的角度,就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材料,发挥材料的多功能。探究的方法就是以材料的中心内容为原点,建立思维坐标,形成纵横、正反、因果等多向的坐标轴。比如“‘5·12四川汶川地震”的材料,我们可以作这样的多角度探究:“四川汶川地震”—— 破坏力极强,造成大量人员不幸遇难;“四川汶川地震”—— 毁坏了人们的家园,使多座城市成为废墟,多条村庄成为瓦砾;“四川汶川地震”—— 造成山体滑坡,公路严重受阻,交通几乎瘫痪;“四川汶川地震”—— 造成工厂受损,企业被迫停产,经济损失惨重;“四川汶川地震”——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人心混乱;“四川汶川地震”—— 损毁了文物设施,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四川汶川地震”—— 校舍损毁严重,建筑质量遭到质疑;“四川汶川地震”—— 地震预报列入科技攻关项目,预报工作有待加强;“四川汶川地震”—— 自我救助,关键时刻显出英雄本色;“四川汶川地震”—— 更多地喊出“救人第一”的口号,“以人为本”“生命第一”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大普及;“四川汶川地震”—— 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胡锦涛及中央领导多次亲临灾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四川汶川地震”—— 全民动员,抗震救灾,中华民族爆发强大的凝聚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四川汶川地震”—— 大灾面前,坚强无比,释放了中华子民心底的情感力量;“四川汶川地震”—— 举国上下,共度时艰,显示千年巨人本性的善良、人道,关爱自己的民众,也不拒绝外界的爱心;“四川汶川地震”—— 那一个个鲜活的镜头,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了生命、人性、文化、伦理、道德和幸福生活;“四川汶川地震”—— 一些曾“令人担忧”的“垮掉的一代”(80、90后新人)也投入到救灾之中,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我,消释了人们的忧虑;“四川汶川地震”—— 在军人和医生之后,文化人的责任是把抗震救灾中所爆发出来的至善、大爱精神加固、扩充、延伸,使之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一直活在广大人民心间……这样的思维坐标建立起来了,犹如打开了无数条思维通道,自然会给写作点亮无数盏灯。

方法之三:提炼材料内涵。

如果说探究材料角度更多地着眼于外在地分析解剖材料,那么提炼材料内涵则是把触角深入到材料内部,从精神实质上参悟材料的使用价值,进而盘活写作资源,提高认知水平,磨砺写作思维。请看一例——

据媒体报道,2007年10月3日下午,陕西镇坪县城关镇文化村村民周正龙,在文彩村神洲湾拍摄到野生华南虎的珍贵照片,同时还发现了华南虎的洞穴和爪痕。经陕西省林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照片进行详细研究后最终认为,照片中的老虎的确是华南虎。这是43年来,陕西省秦巴山区发现华南虎的首次记录。华南虎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列为世界最为濒危物种和第一需要保护虎种。

周正龙拍摄的这组照片传到互联网上后,引发了网民的PK热情。参加讨论的网民几乎一边倒地认为,老虎是假或照片是假。而当地林业部门则坚持认为照片和片中的华南虎,都不是造假。拍摄者周正龙和陕西林业官员带着七十张照片进京汇报,国家林业局部门负责人10月24日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林业局决定组织专家赴当地进行野生华南虎资源状况专项调查。于是,社会上迅速分成“挺虎派”和“打虎派”。

地方官员也有两派,挺者多打者少。陕西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是坚定的“挺虎派”。10月26日,他专门开博客,先后发表《对周正龙拍摄野生华南虎的情况还原》《是什么把真老虎变成了纸老虎》等一系列帖文,竭力为拍虎英雄周正龙呼吁。陕西省林业厅副厅长朱巨龙会见众多媒体记者时表示:“如果是假的……我第一动作就是辞职。”镇坪林业局动管站站长则被称为“头号打虎英雄”。在10月29日央视“社会记录”节目里,他直接批评当地某些官员“说话不负责任”。专家则成为“打虎派”的中坚,中科院植物专家傅德志称自己以一个从事植物研究二十余年的权威科学家的身份,敢以脑袋担保照片有假。法学硕士郝劲松向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保护司正式举报周正龙涉嫌造假和陕西省林业厅误导民众,涉嫌失职。“华人神探”李昌钰也断言“华南虎照片”是假的。

此后挺、打两派辩斗不息,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甚至有人提出全国人大、政协“两会”将虎照真假的鉴别纳入议题,没能引起回应。但从来自各种渠道的信息看,“虎照有假”的说法越来越占上风。2008年2月3日,陕西省政府办公厅对陕西省林业厅在华南虎事件中“违反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进行公开通报批评。次日,陕西省林业厅因“草率发布发现华南虎的重大信息”向社会公众致歉。接着,继力挺周老虎的朱巨龙被停职后,陕西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和动管站副站长、华南虎调查组组长卢西荣也被停职,而虎照的鉴定,正在“秘密”地进行。

以供料作文的意识来审视上述新闻材料,可以提炼出诸方面内涵。“虎照”一旦公之于众,便“引发了网民的PK热情”,可见公民对社会热点事件具有很高的关注度;“虎照”事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折射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已呈现为一种常态;“虎照”事件中“挺、打两派辩斗不息”,其积极意义在于公众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在“虎照”之争中,人们只局限于照片的真假,没有真正关心华南虎的命运及其背后的生态问题,这说明社会上一些人对事物缺乏理性关注;“虎照”真相大白,反映了表达自由是处理矛盾、治理社会的有效途径;“虎照”造假,官员力挺,这是弄虚作假、不讲诚信的社会风气使然,构建诚信社会为当务之急;官员在“虎照”事件中的表现,可以看出话语的可信度在于求实、求是;“虎照”在网上热议,并终于澄清事实,这表明现代媒体肩负着架起“民意”与“决策”桥梁的重大社会责任。

通过对这则新闻材料的提炼,我们就对它有了多层面的认识,就能够发现它可适用于不同文题的写作中。这样做,你仓库里的写作材料就不再是“死”材料,而变成了可以被随意调遣的“活”材料。

方法之四:变式表述材料。

不同的文体对材料表述的要求是不同的,同一材料在不同文章中的运用也会有不同的表述。所以对搜集来的现成的材料,可根据不同的要求做一做变式表述的训练。以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材料为例,请看下面不同的表述——

例一:在众人皆醉的麻木空气中,他选择了清醒;在众人皆浊的恶浊世道上,他选择了清白;褪去了华服,他选择了荷叶制成的衣裳;逐出了京城,他选择了汨罗江的波涛。(《面对选择》)

例二:张仪入朝,深得我爱妃之喜爱,爱妃的夸耀之词仍缠绕在我的耳畔:“大王,张仪仪表堂堂,千里而来,以救我邦,连横废纵实为上策。”我的心沉浸在得到了珍宝的甜蜜中。“大王,张仪入我朝,实狼子之心,且欲疏楚、齐、燕、卫之交而尽破之,为秦之鹰犬,不足信也。”三闾大夫的良言在朝堂上回荡。我内心犹如火海波涛,我的头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爱妃,一边是我终日在耳边唠叨的大夫,我的心灵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楚王的忏悔》)

例三:汨罗江畔仿佛还弥漫着丝丝缕缕香草的气息。当年,被昏君奸臣排挤的屈子在这里徘徊许久,他身佩香草幽兰,这一个细小的举动,便已展现出他那份“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心胸与气骨,不像昏庸的君王,只迷恋那胭脂粉红与醇厚的酒香。千年流逝,当酒香与脂粉气已经为世人所遗忘,然而,翻开《离骚》仍然可以感觉到香草幽兰的清雅幽香,仍然可以看出屈原的气度与胸怀。(《举手投足之间》)

例一运用于以“选择”为话题的议论文中,因而从屈原一生选择的角度选用材料,不作详细的叙述与铺陈描写,只是用简洁的排比句式,列出阐述事理的实例。例二运用于历史故事的记叙性文章中,以楚王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选用屈原的相关材料,以自述的表现形式呈现材料,揭示出感情的亲疏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的主题。例三运用于抒情性散文中,只选取屈原材料中遭遇排挤仍身佩香草幽兰的细节,采用抒情议论性的语言来表述,突出他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的“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胸与气骨。

类似这样的根据不同要求进行材料的表述训练,会使得考生逐渐领悟到“巧妇有米之炊”的道理,会懂得作文不能机械照搬材料,而要看立意、文体等方面的要求来利用材料,用得体、合意的语言表述形式来陈述材料。

方法之五:变形组装材料。

有了写作材料还得巧妙安排,就像有了好的布料还需高明的裁缝裁剪一样,这里面体现了很强的创新意识。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同学写作时材料倒很丰富,但只是一味地堆砌,甚至搞得不伦不类,这就是缺乏材料组装的艺术。因此,我们可以做一做变形组装材料的训练,通过组装、比较,追求文章整体材料安排的艺术性。下面给大家举个例子。

以“目标”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手头有以下材料:

(1)妈妈给我定的目标是考大学。(2)我市考取清华的学哥学姐们当初都把目标指向那最神圣的地方。(3)导演冯小刚的人生目标:男人28岁的时候……38岁的时候……(4)鲁迅的目标:我以我血荐轩辕。(5)文天祥的目标:不指南方誓不休。(6)杜甫的目标:安得广厦千万间……(7)屈原的目标:亦余心之所善兮……(8)关于人生的比喻:童年是一个梦,少年是……,青年是……,中年是……,壮年是……,老年是……(9)我步入青年与高三的生活……(10)我选择拼搏,我的目标是神圣的殿堂。(11)学傲寒之梅,写好青春这首诗。(12)目标对我的鼓励。(13)我的未来不是梦……

运用聚敛思维,扣住题意和要求审视上述各材料,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排除多余的材料,然后按不同的构思方式联结各材料,形成文章的基本思路。假如你要写成议论文,阐述目标成就人生的道理,可以眼前新鲜的材料(2)作为引子,引出话题及观点,然后以(7)(6)(5)(4)(3)(12)作为论证部分,最后用(8)的比喻句作结。假如你写成散文,以(8)一组排比比喻句的“亮点”作开头,大致的组装顺序可以是:(8)—(9)—(3)—(1)—(2)—(7)—(6)—(5)—(4)—(10)—(11)。假如你要写成一篇体验式作文,可以抢眼的材料(3)作开篇,然后按(1)(9)(10)(12)(13)的顺序,写自己确定人生目标的体验与感悟。当然,你还可以把上面列举的材料作虚实结合的组装。这样,不同的组装创意,既能激活你的创新思维,又能使你在考场上快速机智地用料构篇。

责任编校彭琳

猜你喜欢
华南虎汶川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曲奏汶川情花开时代梦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记(上篇)
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守护“中国虎”的未来
让我们一起留住它们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母牛蓝铃
不同深度报道视角下的“华南虎”事件
汶川樱桃熟了
完形填空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