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裙装”的黑色饮料

2009-04-01 07:42
中外文摘 2009年6期
关键词:裙装汽水饮料

陈 琛

蓝色、绿色的衣服,鲜艳的红旗,橙色的橘子水——开放前的中国,在后来的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伟眼中,只有4种颜色。 如今,除了红旗,其他所有东西都已缤纷。渲染多彩的“第一支笔”,是那种“穿着裙装”的黑色饮料。

1978年12月13日,一度被认为代表着“西方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重返中国。这一商业事件整整酝酿了三年。

“简直是卖国主义”

新中国建立后出生的中国人,只在电影里见过可口可乐,还总是和美国兵联系在一起,就不是一种饮料那么纯粹。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时任中粮总公司经理的张建华建议将可口可乐引入中国内地,该建议得到当时外经贸部部长李强的支持。经多人努力,可口可乐与中粮的谈判代表先后谈了三次,终于在1978年底于北京饭店达成协议,采用补偿贸易方式或其他支付方法,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游览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并销售。

在可口可乐装瓶厂未建立起来之前,从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

根据中粮总公司的安排,在香港五丰行协助下,首批3000箱瓶装可口可乐在1979年底由香港发往北京。

这些历史过程,被言简意赅地记录在《中粮志》刘昌玺(当时中粮糖酒杂品处一位副处长)的回忆文章里。

当时的可口可乐也意识到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复杂性,而将“在华外国人”作为销售对象。今天位于北京建国门附近的友谊商店,当年北京人眼中专卖外国人“奢侈品”的地方,是重返中国的可口可乐首先亮相之处。

最初的可口可乐卖到4元钱一瓶,大饭店里要20元一瓶。彼时北京普通工人的月收入不过30元出头。

可口可乐代表着最纯正的美国精神与自由文化,是经典美国式生活的象征。在国内老百姓眼里,这个当时只有持外汇券、在高档涉外宾馆饭店和免税商店才能见到的洋汽水,无论是怪怪的口味还是西洋化十足的包装,都很难让人产生亲近感。协议签订后可口可乐的市场的后续发展,也是波折连连。

首当其冲的是建厂问题。

解放前因上海生产过可口可乐,原打算第一条瓶装线设在上海,没想到,当中粮与上海有关部门联系时,受到强烈抵制。有些单位和个人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反对此事,指责中粮引进可口可乐是“卖国主义”、“洋奴哲学”、“引进美国生活方式”、“打击民族工业”。最终,在北京丰台五里店,中粮公司下属北京分公司的一个烤鸭厂腾出一间厂房,于1981年4月正式投产。

当时仅限在北京设厂,同时国家在政策上规定,可口可乐生产量不超过我国饮料总产量的5%。

厂里有的老同志很不高兴,质问说中国的汽水就不能满足需要吗?非要喝可口可乐!简直是卖国主义。

“怎么卖个汽水也要到政治局”

北京的工厂于1981年4月投产后,产品供应旅游饭店,收取外汇。1982年初,征得外经贸部同意,将供应旅游饭店之后剩余的汽水,由北京糖业烟酒公司系统投放市场内销。

今年32岁的阳淼,回想起5岁时路过北京的经历,就会想起可口可乐。之前听父母聊天时说有一种世界上最好卖的饮料,出了北京火车站,看到街边有售,他觉得很好奇,就央求妈妈买给他。“挺奢侈的,当时冰棍只有5分钱,可口可乐就要一块一杯,都没看到有什么人买。”

“很凉,有点辛辣,一股中药味,比咳嗽糖浆好喝。”阳淼回忆说,其实当时特不能理解,这黑色的水怎么喝呀。

当时,物美价廉的北冰洋汽水对一般北京市民来说更为实际。北京长大的郭伟回忆,当年只有像爸爸,也就是厂长那个级别的领导,才能享受到分可乐的福利。北京姑娘小白人生中接触的第一瓶可乐是罐装的,“关在冰箱里不让随便喝,我趁妈妈没注意偷出来在顶端扎了个眼儿吸着解馋”。

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可口可乐总公司决定搞促销。1982年冬天的一个周末,在北京的各大商场,买一瓶可乐,送一个气球或一双带包装的筷子。当时国人对这种有点咳嗽糖浆味道的汽水还不习惯,但购物赠物的形式吸引了不少人。

出人意料的是,北京各大报纸并不买账。《北京日报》的“内参”以“可口未必可乐”为题发表文章,认为在国家缺少外汇的情况下,引进可口可乐是浪费大量的外汇资源。陈云在这份内参上批示:只准卖给外国人,不准卖给中国人一瓶。其他中央领导也都圈阅。外经贸部根据批示,正式通知,北京停止内销。一夜之间,所有可口可乐都从商店的柜台里撤了下去。

美国人不理解,为什么一次简单的促销竟引起如此轩然大波?“怎么卖个汽水也要到政治局”?

那段时期,擅长以铺天盖地广告开路的可口可乐公司,面对心存疑虑的中国市场,也只好“只做不说”地低调推进。

很有身价的可口可乐曾是体面的礼物,家里遇到点什么求人的难事,可乐一出手,事情就好办多了。喝可口可乐不仅是喝味道,更重要的是一种感觉,“挡不住的感觉”成为当时流行的广告语,间接表达着人们对西方文化的好奇和向往。

一个普通的中国人面孔出现在1984年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他手拿可口可乐,面露微笑,代表着美国人眼里的“Chinas New Face(中国的新面貌)”。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首次访华,BBC为此拍了一部纪录片。中央电视台要买片子播放,找到可口可乐,希望赞助20万美元。当时可口可乐在中国卖一年汽水也赚不到20万美元。不过它抓住了这个机会,借赞助之机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自己的广告,开始了正大光明的中国之旅。

渐渐穿起了“唐装”

可口可乐计划开更多的厂,第二个厂址原本选在深圳,由于广东省领导出面干预,厂址改为广州。即便如此,1982年初,可口可乐副总裁、国际部总裁哈利去广州签署有关协议,广州还出现了“反可口可乐潮”。

随着北京和广州两个装瓶厂建成投产,社会上反对可口可乐的舆论才有所缓和。

可口可乐在中国生产汽水,只是把从美国运来的浓缩汁在中国勾兑后装瓶。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想把浓缩汁厂也建到中国来,地点选在上海。由于配方保密,美方要求这个厂由可口可乐独资。但在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中方代表提了一个方案:先由可口可乐建两个厂---一个浓缩汁厂,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中美各控股50%,组成一个合作企业。

打着鲜明美国烙印的可口可乐,一举一动都不只是一瓶汽水或是一个经济事件那么简单。

不过,人们发现,可口可乐却渐渐穿起了“唐装”---奥运纪念罐、十二生肖纪念罐、阿福包装,很多和中国人息息相关的形象都上了可口可乐包装罐。

重返中国市场快要25年时,可口可乐把目标锁定在乡镇农村,请了葛优代言一元钱一瓶的可口可乐——和25年前一样的价格。不过,这个年代,《时代》周刊封面选用的中国面孔是李宇春、章子怡。

今年汶川大地震发生80小时后,一名17岁的男孩被救出,救援人员听到的第一句话是“叔叔,我要喝可乐,冰的”。

目前,中国每年可口可乐的人均饮用量是一箱。人们享受的并不全是“美国味儿”,而是找到了一款适合自己口味的碳酸饮料,生活不再只有白开水一种选择。

可口可乐系列主题广告请来的明星,包括刘翔、S.H.E、张韶涵、潘玮柏、余文乐和李宇春等众多炙手可热的偶像。不经意间,可口可乐已经从美国生活方式的代表,成功转型为年轻和潮流的标志。

猜你喜欢
裙装汽水饮料
“0卡0糖”饮料真的健康吗?
饮料换装
春绽
一方汽水养一方人
分发饮料
动动脑,你能喝几瓶?
get!五大潮流热点 许你裙装 浪漫姿态
想喝汽水的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