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国人深省的黑塞现象

2009-04-02 05:00李士勋
全国新书目 2009年3期
关键词:黑塞欧洲印度

李士勋

这部《黑塞画传》犹如一条生命的长河,首尾呼应,一脉相通。它的编者像一位高超的电影导演,利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大量图片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其中有一部分从未发表过——包括黑塞自己和他的亲人以及朋友的日记和书信甚至敌人的谩骂,立体地塑造了赫尔曼·黑塞这位横跨19、20两个世纪的耄耋老人特立独行的诗人形象。

阅读黑塞的一生,我发现了一个尤其让我们中国人深思的奇特现象,那就是:

他生在欧洲中心的基督教传教士家庭,父亲不仅要求他成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而且希望他继承父业,将来也从事牧师职业,甚至为他铺平了道路,进入免费的教会学校,但他却在行了坚信礼之后不再信仰上帝。

由于他父母亲和外祖父在印度传教,他从小就接触到印度文化,青年时期曾迷上佛教,进行了朝圣的东方之旅,但他却没有成为佛教徒。

20年代,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被翻译成欧洲文字,因此他也把目光转向更远的东方,认识了中国的《易经》、《老子》、《庄子》、《论语》等,最后倾倒在道家思想的怀抱!他的书架上有一个“中国角”,收藏了当时能够得到的所有关于中国文化的译本。他曾经说过:

“……中国人……这种人必须说伟大:一个令人敬佩的民族!……”

“……中国人的世界给我一种种族和文化纯洁的极其富丽堂皇的印象,这种文化我们不熟悉……”

“多年来我就相信,欧洲的精神在走向没落,需要回到亚洲的源泉去。有数年之久,我很敬佩佛陀,从最年轻的时候起,我就开始阅读印度的文学。后来,我觉得老子和其他中国人更亲近……”

“我认为,《悉达多》是今天在德语及周边环境中所能找到的印度基本思想的最佳形式。但是,印度的源泉本身即巴格维得·吉它、古奥义书、佛陀的讲话、传奇和诗歌,则更纯洁、更有生命力,可谓无与伦比。对我来说,它们曾经是我的觉醒之路,尽管我在晚年觉得中国人的少些哲学的、更天真、但无论如何更具有阳刚之气的智慧变得更重要些。”

黑塞现象在东西方文化思想领域可谓独一无二!正因为如此,他也成功地架起了不同文化和信仰之间的桥梁。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读了上面这些话语之后既感到自豪,也感到遗憾和惭愧。

我感到自豪,因为我看到欧洲这样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如此倾心于我国先哲留下的灿烂文明。我感到遗憾,因为他旅行来到了中国大门口,却没能踏上中国大陆。而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黑塞在世界上普遍被东西方接受的时候,他在中国却默默无闻。我们本应该更早地把黑塞当作知己和朋友!同时,我也深感惭愧,因为我对黑塞倾心的我们中国自己古代的文化经典至今仍然一知半解。而且,我们中国人近百年来,对自己的文化遗产缺乏尊重,如今真正读过或者能读懂中国古籍的人犹如凤毛麟角。现在该是我们深刻反省的时候了!

我相信,随着黑塞著作大量的翻译介绍,黑塞在中国会找到更多知音,因为黑塞的思想和作品永远是现代的。黑塞是20世纪欧洲文坛、也是世界文坛上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

猜你喜欢
黑塞欧洲印度
微言大义
车夫总在刹车
及时刹车
如果可以去印度
夜间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最高警察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