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小伟“过招”

2009-04-08 08:45
中小学德育 2009年6期
关键词:过招小伟铅笔盒

莫 岚

小伟是我的学生,长得白白净净,看上去十分文静。他性格内向,不太爱与人交流,总是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然而,听话、文静的他却有一个坏习惯——喜欢拿别人的东西。前任班主任也曾多次批评、教育,他却屡教不改。我接班后,通过和他的几次“过招”,终于让他从问题学生转化成了阳光少年。

【案例1】

旁敲侧击,以退为进

中午,小美和几个学生跑进我的办公室:“老师,不好了,小美今天新买的铅笔盒不见了。”我赶紧追问:“小美,那你有没有留意到有谁特别喜欢你的铅笔盒?”小美皱着眉头回忆道:“好像刚才我的同桌小伟玩了一下,他还说想让妈妈也给他买一个。”“好的,老师会处理的。”我冷静地让学生回了教室。

放学后,我将小伟留了下来。“小伟,小美的铅笔盒你有没有看见?”不出意料,小伟说:“老师,我、我没拿。”但他却涨红了脸。我顾作轻松地说:“有时喜欢别人的东西拿来玩玩,也不是什么大错!每个孩子都有好奇心的嘛!”小伟的脸红一阵,白一阵,“老师,你说我拿,你有证据吗?”我依然委婉地说:“老师没有说你偷,如果你是想借去玩玩的话,明天一早,你悄悄地把铅笔盒放回小美的抽屉里,好吗?”小伟没有再争辩。第二天,小美的铅笔盒失而复得。

【反思】

退一步,也许海阔天空

很多班主任发现学生有“偷窃”行为,都会震惊、愤怒,甚至咬牙切齿,认为这是一种难以容忍,不可原谅的行为。因此很容易失去理智,出现过激行为。但有关研究表明,10岁以下的孩子有“偷窃”行为的现象普遍存在。孩子为什么要“偷”呢?专家认为原因有很多种,比如,出于好奇;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占有欲望比较强烈;叛逆的个性;强烈的冒险心理等等。这种情况下,孩子总会下意识地保护自己,用谎言来掩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裹得更紧;或是在他人强烈的谴责下,产生深深的自责,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坏、最可耻的孩子。当他将自己的保护层越裹越紧时,老师就更加束手无策,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这时,老师可以退一步,进行冷处理。退一步,可以使学生悬崖勒马,可以使学生心灵震撼,可以使学生小小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因此,退其实就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一种有准备的等待。等到时机成熟再出击、再教育。如果这一次只是孩子一时的好奇、错误的念头,可能这样善意的退,就是一次隐形的前进。

【案例2】

巧设迷局,引“蛇”出洞

周三兴趣班结束,学生们回到了教室。小易在自己的书包里焦急地东翻西找,嘴里还喋喋不休:“怎么会没有的呢?到底到哪里去了?”我走到小易身边,关心地问:“怎么了?小易”“老师,我打算用来订报刊杂志的钱怎么都找不到了,连钱包也一起失踪了!”又是失窃事件,我的心里一紧。刚才的兴趣小组,是所有的学生打破班级界限,在指定教室上的,难道是其他班的孩子?还是……此时的我一头雾水。下课后,班长悄悄跑来告诉我,下课时他经过我班教室,看到小伟在教室里逗留,好像在翻别人的抽屉。怎么又是小伟!上次我给了他悔改的机会,看来还是没有完全奏效,顽症真是难治啊!这次我可一定要让他有所触动。想着,想着,计上心头。

第二天,我请数学老师配合我演一场戏,要让小伟主动招来!我把小伟叫到办公室,若无其事地让他坐下,和他聊着昨天参加兴趣班的收获。这时唐老师故意从我身边走过,顺手拿起我放在办公桌上的照片(照片画面朝下),饶有兴趣地问我:“莫老师,这是什么照片,让我看看!”我漫不经心地回答:“哦,这是昨天在我们教室里参加摄影兴趣小组的学生的摄影作品。”唐老师边看边问:“咦,这拍的不是你们教室吗?”我点点头说:“对呀,他们拍的叫‘教室课间十分钟,主要是拍下课时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教室里的活动情况,好看吗?”这时,我观察到小伟的脸色由自然到紧张,脸色通红,局促不安。我正视着小伟,旁敲侧击地问道:“小伟,你知道昨天小易的钱包去了哪里?”小伟认为我肯定是掌握了他的证据,居然老老实实地点点头,“是……是……是我拿的。”小伟终于承认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暗自舒了一口气,其实那几张照片只是我暑假旅行的风景留念。

【反思】

巧一点,也许柳暗花明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一个教师如果缺乏教育的机智,他在实际工作中永远也不会成为一名好教师。教育智慧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露,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灵活机智地处理班级中的各种事件——尤其是学生“偷窃”这样的敏感事件。对于失窃事件,班主任往往很是烦恼——烦在无从下手调查,恼在学生不肯承认,忧在采取的方法不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的确,抓住“小偷”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转化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教师只有抓住侦破的线索,找准学生的弱点,找到教育的契机,有智有谋地让学生主动现形,并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这样的教育才能是主动的、有效的、精彩的。

【案例3】

怀柔政策,真心悔改

好不容易消停了一段时间。那天放学后,小伟的妈妈心急火燎地找到我:“老师,我昨天在床头柜里放了1000元钱,那是小伟爸爸修了一个月的车才赚来的血汗钱,可今天取钱时发现少了200元。我问过他爸爸,说没拿,我估计是小伟拿的。我和他爸都是没文化的人,您能帮我教育他吗?”这时,一位班干部来报告说小伟拿着一张百元大钞,说要请同学去吃肯德基。我让小伟妈妈先回家,然后快马加鞭地把小伟找了回来。我对他说:“小伟,今天,莫老师想带你去看一个人。”“老师,是谁呀?”“去了你就知道了。”小伟忐忑不安地和我一起走到一个小区的附近,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正紧张地替别人修车,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皮肤,那打着补丁的破旧工作衣,那一双沾满了油污的大手,那汗湿了的衣衫。这时,车主的埋怨不断传入耳中:“你会不会修车,快点啦,你看我都等了好一会儿了!”看到这里,听到这些,小伟的眼眶湿润了。“孩子,你爸爸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啊!”我轻声地说道。听到这里,小伟小声的抽搐,变成了大声的哭泣。“爸爸辛辛苦苦地赚钱,是为了你呀!”这时小伟拼命地摇头,后悔地对我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不该手发痒,拿别人的东西,拿爸爸辛苦赚来的钱。我真的知道错了!呜……”小伟的哭声,让我感觉揪心一样的疼。小伟,你终于明白了爸妈的辛苦与不易,你终于理解了老师的用心与良苦。这个孩子终于有救了!

一个午后,我似不经意地问小伟:“你以前为什么会有那样的习惯呢?”小伟坦然地回答:“老师,我们家里条件不好,我总是怕同学看不起我,于是我就想将别人的东西占为己有,好让别人觉得我家也很有钱。可是当你把我领到爸爸工作的地方时,那一刹那我明白了,我的爸妈很伟大,我们并不穷,他们是我最大的财富。我干嘛还要打肿脸充胖子呢?”

啊!原来这一切都源自于小伟的自卑心理。这个极爱面子的孩子,如果不是和他一次次的“过招”,可能到现在我都不可能知道他真正的心理原因呢!真相大白,水落石出,我心释然……

【反思】

柔一点,也许润物无声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育。教师只有和学生有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互动,才能产生无法估量的教育力量。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用自己的真情和善解人意来真正地触动孩子。这次,我并没有严厉的斥责,也没有巧妙的设计,而是用亲情的力量真正感化了小伟。这就是无招胜有招,润物细无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才是真正感化学生心灵的教育,这时,孩子的悔改才是真正发自心灵深处的。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王红曼

猜你喜欢
过招小伟铅笔盒
巧破“铅笔盒失踪案”
过招
耳朵里的太阳花
小袋鼠的新家
放弃后的惊喜
棋盘掀战事,高手齐过招
屋顶上长大的孩子
美丽糖纸
小伟的高招
与办公室“女金刚”过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