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融资超常增长机理分析

2009-04-13 03:29潘明忠
银行家 2009年3期
关键词:保证金票据存款

潘明忠

2009年1月份信贷高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即是票据融资的高增长,6239亿新增票据融资如何而来,其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忧?

自2008年4季度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票据融资业务成为各商业银行做大新增贷款规模的重要方式。从公布的数据来看,2008年下半年的票据融资业务增长迅猛:三季度新增约3100亿元,四季度新增4125亿,占四季度新增贷款的约30%。2009年1月,全国新增贷款高达1.62万亿,其中票据融资新增6239亿,占信贷增量的比重约42%。如此规模的贷款猛增固然主要由于经济刺激措施而致,但其中票据融资新增如此之猛,占比如此之高,确应引起高度关注。

票据激增—企业套利抑或银行虚增业绩

对于票据融资急剧增加的原因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是企业套利所致,如北大宋国青教授认为,票据融资的部分增量是不真实的,“不能排除企业将融来的资金转存定期存款获取利差的可能,以及其他如进入股市的可能。”现行的半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1.65‰(月利息),票据贴现利率为1.4‰,6个月的利差为1.5‰,即便是全额保证金承兑的票据贴现,对于企业而言,已经出现了可观的套利空间。举例来说:企业通过开半年定期存单,以存单进行100%质押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再向银行申请贴现,赚取利差。以1亿元计算,企业可获套利10万元(利息15万-承兑手续费5万)。而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教授认为:“企业通过票据贴现转移成存款进行套利,在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上由于利差太小,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事实上在实务层面,企业可用贴现得到的资金循环操作,获取利差,只占用最初的1亿元资金,其套利空间还是较为可观的。当然,如果将票据贴现的资金进入股市,则赢利更为可观,“一个涨停板就把十年的票据贴现的利率挣出来了”。

另一种观点认为票据激增是银行虚增业绩所致。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追求规模的迅速增长,实行以存款为中心的考核评价办法,以存款论英雄。而承兑汇票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最佳工具。通常做法是将发放的贷款转化成签发承兑汇票的保证金(一般为100%质押,因为这样不涉及对企业的授信额度,且被视为低风险业务,手续简便),再将承兑汇票进行贴现,将贴现所得资金再质押签发承兑汇票,循环操作。在银行端,保证金存款迅速增长,同时获得承兑手续费收入和贴现收入。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规模迅速扩大,获得了好的评价和高绩效;商业银行总行在评价标准扭曲的情况下,也得到了更多的社会认可和社会资源。商业银行的从业人员更习惯于“广种薄收”所带来的利润增加的绝对额,享受规模增长的种种好处,对“精耕细作”所带来的利润率的提高不感兴趣,因为前者更快、更容易。

其实前述两种看法没有本质差别,只是分析问题的视角不同,强调的重点不同。前者从企业行为的视角出发,后者从银行行为的视角出发。但如要真正弄清票据融资迅猛增加的本质以及影响,则必须从其形成机理入手:

首先,必须区别真实的票据融资和虚假的票据融资。所谓真实的票据融资是指符合法律和各项监管规定的具有真实贸易背景的行为,银行依据法律和监管规定,在票据的签发、承兑以及贴现环节均应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主要包括购销合同、增值税发票等。如果银企双方均严格遵守法律和监管规定,则票据融资是反映和适应实体经济的经营状况的。凡是没有依法合规的票据融资应视为虚增。真实的票据融资银行负有审查责任,企业负有不得采取任何方式骗取融资的责任,在银企双方关系中,银行更为主动,如果银行依法合规操作,则虚增与套利均很难实现。但在现实中,虚构贸易背景很难被发现,如何来判断虚假部分?简单的办法是从100%质押签发承兑业务中来分析和判断,不论其跨行与否,因为只要附有授信额度的开票,是无法进行低风险业务操作的,虚假票据融资就寄身于此。

其次,必须区别真实的票据融资和虚假的票据融资的操作模式。

如图1所示:真实的正常的票据融资在银企之间能形成健康的双赢局面:银行②可向持票人付出资金、收取贴现利息;银行①为出票人签发票据、收取承兑手续费、增加保证金存款;银行②可转贴现或向央行再贴现。企业①可利用银行授信延迟付款,提高了资金效益,企业②可便利地获得融资,成本低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还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但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基础。

如图2是虚假票据融资的一种模式,姑且称为直接封闭式。这种模式是银行最早使用的也是最简单和典型的模式,具体如下:企业①向银行申请贷款,将贷款直接转为保证金存款,100%质押签发承兑汇票,企业②取得票据后向银行②申请贴现,贴现资金再转为保证金,如此循环。该模式的特点为:

直接。将贷款直接转为保证金存款。

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大多为同一机构或同一银行的不同机构(所谓自开自贴),企业大多为关联企业,所谓封闭相对此而言。

政策风险和操作风险大,违反了《贷款通则》中贷款用途的规定;违反了有关真实贸易背景的规定。

随着监管的加强,这种模式已逐渐“淡出江湖”。

如图三是虚假票据融资的另一种模式,也是现在常用的模式,姑且称为跨行开放式。具体如下:企业①向银行申请贷款,将贷款划转到银行②,将资金转回本行完成票据的签发与贴现,也可将贷款转到别行质押签发票据与贴现,将贴现资金再转回本行质押签发票据与贴现,此为跨行。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将所获得贷款跨行转移,模糊了资金来源性质,规避了政策风险后。当然票据签发与贴现也可在不同银行完成,这并不影响对该模式的说明,是为开放。该模式的特点为:

规避政策风险。

加大了监管难度,当前的现场与非现场监管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行际之间由于信息不通,很难对虚构的贸易背景进行审查,合规几乎无从谈起。

无论是直接封闭还是跨行开放模式,虽然对票据虚增业绩褒贬不一,但在银行内部,对此均心知肚明,行话名为“资产带动负债”,实质上是商业银行内部的一项“潜规则”。

第三,利益驱动以及银企共谋是虚假票据融资的内在原因。

在虚假票据融资中,银企双方的所得如下:

企业的成本:贷款利息+贴现利息+手续费支出

企业的收入:存款利息

银行的成本:存款利息

银行的收入:贷款利息+贴现利息+手续费收入

因为贷款利息本就是该收该付的,可以不去考虑,所以从盈亏平衡的角度来看,只要贴现利息和手续费支出之和不高于存款利息,企业考虑能够套利和密切银企关系,是愿意“去简就繁”的。可商业银行为何要如此呢?仅从财务上是很难理解的,财务的收入与支出仅是有形所得,更为重要的无形所得,银行通过虚假的票据融资找到了最省力也是最快的源源不断的存款增长方式,而在以存款为考核评价核心指标的商业银行内,这无疑会为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整体上带来高绩效,也会给客户经理带来高收入,商业银行的总行也因为存款、贷款规模的迅速增长而感到骄傲。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是“名利双收”。我们也可以想见,从封闭到开放模式,银行业形成了行业性的虚假繁荣,集体造假,系统性的潜在风险极大。

对虚假票据融资中的银企双方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企业除非存在套利空间才会有主动意识与银行合作,在不存在套利空间时,企业为密切银企关系,在通过各种方式如下浮贷款利息、收取银行的营销费用等达到盈亏平衡时也会配合银行虚增存款,企业相对来说是被动的,但不管如何,银企双方必须共谋才能实现所谓的“双赢”。

第四,银根放松、流动性过剩是虚假票据融资产生以及自我加强的外部条件。

其实,票据融资迅猛增长已不是新出现的问题,在过去的年度中也发生过,如2007年,也一直质疑票据融资的真实性,但随着宏观调控,不断加息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贴息率高企,到2008年1月票据融资下降很快,这个问题也就不再提起。但从2008年11月起,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票据融资创下天量,增长异常迅猛,对其真实性的质疑再度成为焦点。因此可以发现票据融资的迅猛增加与流动性过剩相关度极高。事实上由于资金富余,使得贴现利息下降,而存款利息相对刚性,企业更容易实现收支平衡甚至套利,票据融资就会大幅增加。相反银根收紧,贴息率会高企,在存款利率相对刚性的情况下,企业根本不可能实现收支平衡,票据融资就会大幅下降。(见图4)

票据融资虚增业绩的误区及后果

关于票据融资虚增业绩,无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务层面,或在监管部门与银行,或在银行内部都是明显存在的问题,但为何一再出现、难以杜绝?以至于2009年1月的天量票据融资使监管部门忧心忡忡,已经开始调查并在公开市场回收流动性。主要是因为对真实的票据融资和虚假的票据融资难以区分,以及在对票据融资虚增问题上存有许多认识误区:

(1)关于贷款用途问题。对于贷款转为保证金,许多银行的从业人员认为贷款进入企业的资金池后,已很难再加以区分,尤其将贷款“化整为零”转为保证金或部分转为保证金时,具有欺骗性。在跨行倒账后,更是再无法看清和进行监管。因此,企业是用贷款协助银行虚增还是用其它资金正常开票就混淆了,只有当事人最清楚。事实上最初所谓“资产带动负债”的行话就明确无误地道出了真相,只是后来为规避政策、逃避监管采用了障眼法,资金上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彻底混淆了是非。

(2)保证金存款也是存款,也可以运用产生收益。毋庸置疑,任何存款都可以运用,都可产生收益。但如保证金从贷款而来,则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保证金是质押物,当票据承兑时,保证金存款是被用于兑付的头寸,此时贷款的头寸何来?需要向上级机构拆借资金,如此类推,如果一家商业银行全部业务均是如此而来,则这家银行就只能依靠市场资金,其安全性和成本可想而知。之所以这种观点貌似正确,是因为在银行中还有储蓄存款、还有财政存款等,银行总行可以去市场上融资,全局掩盖了局部。笔者曾在分行工作,观察过所辖支行,其中4家主要依靠票据虚增,几乎没有别的业务,甚至有一家支行仅靠一两个客户,将贷款、存款及表外票据虚增到10亿多,当时的分行虽然存款很多,但向总行借入大量资金。这些支行在2004年的调控中,各项业务跌至低谷,不得不从头再来。

(3)票据融资能调节结构,占用风险资产小。正常的真实的票据融资,因为是企业正常经营的需求,资金来源合规,自然能起到上述作用,但虚增业绩的票据融资的资金来源于银行信用,虽然票据本身占用风险资产小,但信用膨胀却带来了风险资产的绝对额的膨胀,为存款而贷款,贷款质量就会受到影响,这也部分可以解释银行存在的“内部公关”跑贷款、审贷部门大受诟病的现象。事实上许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与票据虚增相关。

(4)票据融资能赚钱,又能快赚钱。但银行所谓能赚钱,是指考核上赚钱。目前银行基本上采用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计算分行的考核利润,如下:

银行分支机构考核利润=(存款FTP—存款利率)×存款+(贷款利率—贷款FTP)×贷款+(贴现率—贴现FTP)×贴现额+手续费

通常情况下,银行存款FTP与管制利率挂钩,贴现FTP与市场利率挂钩,由于我国目前的多重利率体系导致在银行内部资金论成份不论成本,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所有银行都鼓励资产业务,所以银行分支机构与管制利率和市场利率挂钩的资产业务(贷款、贴现),从考核利润角度非常赚钱,手续费作为中间业务收入,也是商业银行鼓励的,对于分支机构在考核上的“边际收益”较高,另外出于对存款的一贯重视,银行对FTP的定价一般不会使分支机构的保证金存款出现亏损,所以银行的分支机构热情极高。以某商业银行现行价格体系及某分支机构经营数据为例说明之:

假设某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吸收保证金存款10亿元为六个月存款,贷款10亿元为一年期贷款,10亿元票据融资,手续费收入为5万元,其考核利润为:(2.68-1.98)%×10亿÷2+(1.8-1.27)×10亿/100÷2+5=620万元;其账面利润为:10亿×1.8%÷2-10亿×1.98%÷2=-180万。可见,分支机构认为自己赚钱是相对FTP的考核利润,而银行整体上账面亏损。分支机构所赚取的主要是自己总行的钱,总行为自己的定价不合理付出了代价。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不仅对真实与虚假的票据融资区分在技术上有难度,而且由于利益驱动,对票据虚增业绩的遏制也是相当困难。之所以如此,更深的原因在于,不能仅看链条中的一个个环节,而是要看整个链条。票据融资虚增业绩已经形成了行业性、系统性的特征,银银以及银企的大力合作,各方均能获取各自的利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票据的一级和二级市场,泡沫极大,给银行业埋下了“炸弹”,其后果相当严重,现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加以分析:

从宏观角度将会带来如下危害:

首先,票据融资虚增业绩的根源在于为了存款而贷款,其源头也在于信用的投放,因此在实务层面,会不自觉地放松对贷款的审查,尤其在刺激经济、鼓励投放的前提下,贷款的可获得性较强,将会给银行业的资产质量留下可怕的隐患,过去许多银行发生的不良资产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就目前而言,虽然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但1月信贷的增量却有42%的票据融资,其中不乏虚增部分,虽然票据的一二级市场供需两旺,但银行信贷大多只是进入了政府背景的项目,大量的中小、民营、出口企业依然无法获得贷款,环保、科技等有利于结构调整以及科学发展的企业也难以获得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假象,给经济决策带来了难度。

再次,虚假繁荣还反映在股市上,在实体经济依然面临大量困难,尚无明显的恢复迹象,且美国、欧洲、日本等仍未见底的情况下,我国股市却演绎出了牛市行情,固然有信心提振以及对政府刺激经济的决策认可的因素,但却有明显的资金推动和虚高成份,应引起警惕。因为股市对信心的影响极为重要,大起大落会严重挫伤信心。一个没有信心进行交易的股市以及没有信心进行交易的市场经济体,是不敢想象的。应积极想办法遏止虚增,减少短期资金的逐利,疏通流动性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

第四,银行在虚增业绩过程中,在企业无法套利时,为了说服企业配合,往往采取了多种方式,有合规合法的,也有不合规不合法的。前者如下浮贷款利率、贴现利率,后者如补贴企业或企业的主管人员费用,用“假发票”冲账,不仅违反了财经纪律、违规操作,形成了行业不正之风,而且滋生了社会腐败,爆发了许多案件。更有甚者,由于票据市场的供需两旺,出现了许多“皮包公司”、“中介公司”、“资金票据掮客”,专业造假,骗取银行信用。

第五,给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带来了相当难度。众所周知,货币政策通过数量工具以及价格工具调控货币供应量。正常情况下,货币供应量是以存定贷,以存款为起点,通过货币乘数创造货币,其是有确定的量的,但票据虚增却是以贷生存,以贷款为起点,100%无限循环创造货币,银行的表外资产巨增、存款虚增,全国汇总是没有“头寸”的,但因为资金不可能丁是丁、卯是卯,所以账难以算清。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影响。深入研究下去,在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票据虚增对宽松有加强作用,由于同向,所以很难引起决策层的关注。问题只有到了经济逆转时才会暴露。

从微观角度分析票据虚增业绩会给银行带来以下恶劣后果:

首先,银行的规模虚增、收益下降。在票据虚增的作用下,贷款、存款、表外票据余额同向扩张,规模迅速增长,有些支行成立不过数月,就能存款过10亿元、20亿元,大家只争朝夕,进行规模虚增的赛跑。从整个银行的角度,如果存款都依靠这种方法产生,银行不仅不能真正的赚钱,而且受制于外部资金市场,这也是银行总分行矛盾看不见的方面,总分行之间不知为何冲突,其实这是真实原因之一。在规模、存款论英雄的背景下,分支机构名利兼收、总行舍本逐名。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不可能很高。

其次,银行的成本提高。在票据融资虚增业绩过程中,银行似乎只付出了保证金存款利息,事实上,银行还有许多支出,如根据企业要求,下浮贷款利率、支出营销费用、支出客户经理的高额绩效,仅后两项季度可占存款的1‰多,以1亿来算,1季度支付超过10万多元。因此,银行为了票据虚增,成本是极高的。

再次,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恶化,风险隐患极大。银行为了票据虚增,往往偏好大户、中长期贷款户,这样既快、又期限长,可以六个月为限低风险业务循环操作,既争取了时间又省力,久而久之,有些银行的资产结构就出现了以下特点:大客户占比高、贷款集中度高、中长期贷款占比高、表外资产占比高等;负债结构中保证金存款占比高、储蓄占比低,这些都是相伴而至的。在经济金融处于扩张时期尚能维持,但如果一旦经济金融出现逆转,风险就会暴露,产生巨大危害。

第四,考核评价扭曲、战略转型艰难。银行之所以对票据虚增青睐有加,主要是因为不仅在银行内部,而且在整个银行业基本上以规模、存款论英雄,互相比的是规模的大小、存款的多少,而不是收益率的高低。注重短期行为,尤其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强化对规模、存款以及短期行为的支持和激励,问题表现的更为严重。所以在这些银行内部就有了对“绿色存款”的渴望,也纷纷提出了以调整业务增长模式、发展零售业务主要内容的战略转型的思路,但由于考核评价体系依然没有改变,以及票据虚增太高,银行高层是既想调整又怕调整,分支机构不愿调整,所以战略转型的路还很远。从2009年1月份的数据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票据融资增长占比远高于大银行,有4家在80%以上。

第五,队伍素质难以提高、健康和谐文化难以形成。在许多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基本客户群没有形成,相对于票据融资来说,并不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同时学会所谓的“资产带动负债”业务也很容易,所以营销队伍的素质不高,队伍数量既多又少,多者相对于票据虚增业务模式而言,少者相对于银行全面的业务要求而言。由于考核评价对虚增业绩不仅不约束、反而大加鼓励和激励,因此在银行内部真正辛苦做业务的人得不到公正公平的评价,员工之间也互相不认可,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失去了其土壤,在业务增长上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短期行为蔓延,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

票据融资虚增业绩的治理

票据融资虚增业绩是商业银行的痼疾,也是商业银行业务增长的潜规则,由于票据业务自身的融资性,以及跨行的网络化市场化操作,使得票据融资虚增业绩具有欺骗性,极难被识别,因此对此治理也相当困难。但经过对其形成机理的分析,可以发现票据融资虚增业绩形成的内外部条件,从此入手,可以采取如下办法加以治理:

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建设和利率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改变由于市场分割而产生的票据融资虚增业绩的价格基础。

经过近十年的改革,我国人民币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多重利率体系:(1)在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方面,先贷款、后存款的市场化策略,贷款利率已经有了一定的浮动空间,而存款尚高度管制。由于存贷款业务占有绝对比重,因此我国利率的基本特点仍以管制为主。(2)银行间市场利率。该市场利率由于交易产品和主体的局限性,主要反映短端利率状况,不能反映长短利率,且由于银行间市场与信贷、资本市场分隔,资金不能跨市场流动,因此SHIBOR尚未起到基准利率的作用。(3)银行间债市的短期券、中期票据利率。该利率水平介乎信贷利率与银行间市场利率之间。(4)金融创新中的结构化产品等,以收益转让和向中间业务收入转化的方式对银行资金进行再定价,形成一种利率体系。

利率体系的分隔使票据融资虚增业务的链条中,不同环节实行不同的利率标准,因此造成了企业的套利空间,或形成了银企共谋的基础,只有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使资金真正脱离“身份”之辨,才会在根本上遏制票据虚增业绩。

二是加强对商业银行人民币信贷统计的基础工作,加强对数据的分析工作,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信息。

从整体上把握商业银行人民币保证金存款、贷款以及表外票据资产的数量关系,可以从整体了了解虚增的数量。完善货币供应量的统计方法和加强监控分析。除了对M0、M1、M2的统计方法,应通过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的第三方存管系统对M3的监控分析。区别不同商业银行进行人民币保证金存款、贷款以及表外票据资产的相关性分析,建立监测指标。

票据虚增往往从整体上看的更清楚,如果从某个商业商业银行来看很难发现问题,窥其全貌才能窥其具体。在剔除了虚增以后制定的货币政策会更有针对性、会更有效。

三是监管部门应改对单个银行的分别监管为对所有银行的系统监管,加强合规性检查以及合规的基础性建设。

目前监管部门区别不同类别的商业银行进行分别监管,不利于信息共享,尤其对于跨行操作的票据虚增行为更是难以发现和弄清,需要进行系统性行业性的监管。联合进行合规检查,重点是对票据签发的合同、发票等文件以及出票企业的关联性进行检查,对涉及到的票据中介机构更是要重点关注。探索建设真实贸易背景核心要件的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以及商业银行之间联网联通,以此为基础进行合规检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去除对商业银行按规模论英雄的做法,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银行和企业共谋虚增业绩行为制定明确的惩罚措施,并坚决执行,营造商业银行改变虚增行为的良好外部氛围。

四是票据虚增业绩行为关键在银行内部,如要根本上予以治理,银行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对存量逐步消化、遏止增量,坚决进行战略转型。

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理念、转变业务增长方式,从短期行为转向可持续发展。能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企业经营品格的反映。只有可持续发展,才是对利益相关者的最好回报,我们需要的是在资产收益率提高下的资产收益的提高,而非“广种薄收”占用更大资源的资产收益的提高,银行经营切忌大起大落。同时改变鼓励、支持虚增业绩的考核评价办法以及费用支持办法、奖金发放办法,制定以诚信为本的考核评价奖励办法,鼓励进行结构调整,支持业务创新。对虚增的保证金存款不再给予奖励。考核评价奖励办法是指挥棒,办法不调整,不可能扭转虚增行为,当然办法的调整会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难度相当大。再者制定科学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改变利益驱动机制。如降低保证金存款的FTP,参照短期贷款提高贴现的FTP,或采用同一FTP计算分支机构的考核利润,改变分支行赚钱、总行赔钱的现状。此外科学配置资源,对票据虚增业绩不再投入风险资产、费用等资源,严格贷款利率下浮的审批。最后加大对零售业务、对正常的公司业务以及对适度的金融创新的支持和投入,加大战略转型的力度,以引导银行走上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2009年1月的票据融资新增6239亿,固然与国家刺激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有关,总体上与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关,主流应该给予肯定,但如此天量却不能不有所警惕,正常的真实的票据融资有益于经济金融的发展,但虚假的票据融资却是不符合中央的要求的,它增加的短期资金停留在虚拟经济范围内,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其逐利性会推高资产价格,形成泡沫,而且,从总量上看对宏观决策会产生误导。因此应尽快对其成因、模式进行深入分析,以研究综合治理之道。中国的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能停留在这种业务增长模式上,因为这样下去等待商业银行的只会是一轮轮与经济周期相伴的重组。

(作者单位:中国光大银行)

猜你喜欢
保证金票据存款
大力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
警惕出境游保证金陷阱
29城居民人均存款排名:北上广人均存款超10万
2016年11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2016年10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五花八门的保证金到底能保证啥
2016年9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
安徽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可差异化缴存
隆昌县联社:“开门红”增存75877万元
2015年8月底中短期票据与央票收益率点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