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及对现实的启示

2009-04-14 04:38柳建辉
中州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党执政经验建设

柳建辉

到200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整整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从执政的角度说,这6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的60年。6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回顾了过去55年党执政的艰辛历程,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高度,总结阐明了党长期执政所积累的六条主要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总结和运用好党的执政经验,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仍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历来是党的显著特点和政治优势

重视和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历来是党的显著特点和政治优势。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后30多年党的基本经验;1992年,党的十四大总结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将近14年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1998年,党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20年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2001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总结了党成立后80年的基本经验;2002年,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3年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2007年党的十七大以及2008年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又重点总结和认识了改革开放30年“十个结合”的基本经验。每一次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经验总结,都使我们党在认识上产生飞跃,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在思想上更加统一,在工作中不断开辟崭新局面。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深刻指出:“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这一论断,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政党,特别是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其是否成熟与成功,常常取决于它对自身的历史是否重视并科学地加以总结,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活动,是一个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历史经验的启迪。总结和汲取党长期执政的历史经验,归根结底是为了在继承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十六届四中全会总结的六条执政经验,为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拓展了空间。

二、科学理解并牢牢把握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及其指导作用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两大主题,以我们党执政55年的实践为基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为借鉴,总结了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简单说,六条经验就是“六个坚持”,科学理解这“六个坚持”,就要正确理解并牢牢把握其中的精神实质。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已被实践证明是我们党长期执政、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一条最根本的经验。这条经验对我们党未来的执政历程,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在胡锦涛总书记总结的“十个坚持”中,“第一个坚持”强调的精神实质仍是这个意思。党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是党的执政经验对现实的深刻启示。只有正确处理继承、坚持和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才能大大推进全党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2、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条经验也被实践所充分证明。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只有坚持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邓小平曾鲜明地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只能是死路一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他进一步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0年的改革开放史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国社会主义再次充满了勃勃生机,其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所以,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四项基本原则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一起,构成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这是党执政兴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

3、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能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政权稳定,决定着党合法执政的物质基础。它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必须始终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正如党中央经常强调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然,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绝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发展过程,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交互作用的全面进步的过程,是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所以,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党的执政使命的完成,都要求我们党不仅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且必须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本质要求,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它

给我们的现实启示是,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断扩大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靠什么立党,为谁执政,始终是执政党建设的一个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回答是:“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党员领导干部能否运用人民给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不是用来谋取一党、一己之私利,始终是党执政面临的重大考验,也是毛泽东建国前就特别关注、建国后又经常思考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一些国家的共产党执政以后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垮掉了,丧失了政权,教训十分深刻。

古今中外的政党发展史表明,任何政党执政以后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不能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严重脱离群众,最终都会被人民抛弃。即使是长期执政的党,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党员、领导干部为谁执政、靠谁执政的问题,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对我们这样一个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这种考验更加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5、深刻把握和自觉运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政党执政的规律,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既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这启示我们,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机制。其关键是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的执政方式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要求,依法执政是基本目标,三者相互联系,有机结合,构成了我们党执政方式的基本框架。要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既保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又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的职能作用;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和决策程序,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决策水平。

6、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这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团结和凝聚13多亿人民同心同德、集中力量搞建设,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深化改革,成功地构建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党;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关键也在党。在未来执政的征程中,我们党肩负着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三大历史重任。当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改革事业的党,其自身当然也应该是充满改革精神的党。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就要积极探索党的建设的新措施、新办法。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党的建设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只有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勇于在党的建设领域进行大胆试验和探索,对党的领导体制、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以及各方面的制度、办法等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和改进,党的建设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党的建设的各方面成效也才能最终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六条执政经验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主题之下,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党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问题。从内容看,六条经验以阐述共产党执政规律为主线,贯穿和体现了一系列重大原则:第一条讲的是党执政的思想基础,第二条讲的是党执政的制度基础,第三条讲的是党执政的经济、政治、文化基础,第四条讲的是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第五条讲的是党执政的主要方式,第六条讲的是党执政的根本保证。从内在逻辑联系看,它是把党放在执政主体的位置,沿着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思路回答了我们党怎样才能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问题。六条经验,凝聚着广大共产党员的智慧和心血,蕴含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哲理,揭示了共产党治国安邦的真谛,是共产党执政实践的结晶,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三、要重视对保证党如何长期执政其他经验的研究

在科学把握并运用六条主要经验的基础上,我们还要重视对保证党如何长期执政其他经验的研究。这里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执政党如何牢牢掌握国家机器,不断加强对国家强力部门的领导?古今中外的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反复告诉我们,国家机器等上层建筑是政权的支柱,特别是军队、武警、公安更是国家政权的支柱。现在国内外敌对势力最希望的是中国共产党放弃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是说像原苏东国家共产党那样放弃对国家强力部门的领导,实行所谓的“军队国家化”。在这方面,我们绝不可书生气十足,而应该牢记毛泽东的话:“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武装部队必须永远置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永远保持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军民一致,官兵一致。”要思考并记住邓小平的政治疑问和嘱托:“我们这些老人呜呼哀哉后,谁来保险?所以,要把我们的军队教育好,把我们的专政机构教育好。”

2、执政党如何牢牢掌握舆论工具,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的有效领导?舆论工具对一个政权来说至关重要。高度重视枪杆子,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笔杆子,这是毛泽东总结中外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思想,也再次被当今世界历史经验教训所证明。从某种情况和某种时候讲,舆论工具的导向、舆论工具掌握在谁手里,具有决定性意义。当前,一些国家和势力一直在不惜成本地采用各种手段加强舆论宣传竞争,而且在我国周边加大宣传的力度。因此,我们必须强调舆论控制力。

3、执政党如何从长治久安着想,坚持把干部和青少年教育好,掌握未来执政的基本力量?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非常郑重地提出:“为了保证我们的党和国家不改变颜色,我们不仅需要正确的路线和政策,而且需要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邓小平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对这个问题要清醒,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我们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真正关系到大局的是这个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世界归根到底是属于他们的。延安时期,我们党在办好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等普通大学,成功培养大批治党治国治军人才的同时,就非常注意对青少年的培养。建国前后,国家又派很多青年学生到苏联等国家去留学、培训,培养了一批政治家、科学家及各方面的人才。在党的八大预备会上,毛泽东讲到中央委员会构成时,曾认为当时中央委员会的构成主要是军人出身的政治家,强调今后的中央委员会“应该有许多工程师、许多科学家”,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我们现在和今后强调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央委员会就应该特别注意选用法学家、社会学家及各人文学科方面的专家。对此,我们应该有战略思考。现在的大学生和未来的大学生,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孩子们,主张个性张扬,绝大部分又受到过初步的民主训练,人人上网,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情况。怎样教育、引导他们,也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战略问题。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党执政经验建设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习近平关于“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创新价值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浅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宗旨
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