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是生活方式也是种“时代病”

2009-04-15 03:37陈德才
当代文萃 2009年12期
关键词:社交能力网络时代社交

陈德才

网络时代,“宅”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群中尤其流行。然而,在“宅居”生活背后,也凸显出了浮躁的社会生态、不当的教育理念、扭曲的人生价值观等一系列深层问题。某种程度上,“宅”现象折射的也是一种“时代病”。

“宅”即是“家”。“宅”一族指那些喜欢待在家里,不愿外出社交或工作,依赖电脑扣网络生活的人。2008年,有媒体调查显示,在4610名参与者中,56.9%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据了解,“宅”一族的年龄跨度在“70后”至“90后”之间,社会职业以白领和大学生居多。

笔者调查发现,“宅”的原因不外乎三类:一是城市里生活成本过高,二是新媒介技术带来的社会效应,三是社交障碍。前两类“宅男宅女”一般都有自己固定的朋友圈,他们之所以“宅”,完全是为了追求放松的生活,而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孤僻、怪异使然。相反,他们大多性格外向、能说会道,即使“宅”在家里,也不会和周围失去联系。但第三类“宅男宅女”在社交能力上确实存在障碍:越恐惧和人打交道,越不愿走出去,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就越差。

“宅”现象的形成有其时代性,又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网络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待在家里也可以开网店当老板;足不出户仍可以了解时事;网上的即时通讯工具可以立刻让人进行视听全方位交流。另一方面,不恰当的社会、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了并不正面的角色。首先,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诞生,家庭几代人的溺爱,导致这个群体以自我为中心,比较缺乏和许多人交往时需要的宽容和付出。其次,随着高考“指挥棒”的强化,“分数至上”,教育人才评价指标单一,导致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呼声得不到重视,情感教育比较缺乏。最后,现代社会扭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青年人造成自面影响,认为有钱就是成功,忽视了自身所承担的其他责任。

有专家认为,适当的独处和放松是必要的,但是凡事应有“度”,不应为了追求个人的享受而放弃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过分的“宅”,或许能满足物质需求,但不利于长期的身心健康发展。

(选自《经济参考报》2009年8月)

猜你喜欢
社交能力网络时代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巧用一日生活,提升幼儿社交能力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网络时代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网络时代
如何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
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