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学纪事》赏析

2009-04-23 02:31马玉杰
文学教育 2009年4期
关键词:待业纪事经历

散文《幼学纪事》记叙的是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于是之童年及青少年时期在艰难的环境中求学的经历。作者在文章中叙述了自己从孩童时代到青年时期所遇到的许多人和许多事,条理清晰,剪裁得当,重点突出。作者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求学期间经历了不知多少艰难困苦。作者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绍幼时的生活环境——家庭和周围的环境,而不直接记叙求学的经历。为后面作者的求学之难做必要的铺垫。接着,作者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他幼年求学——被迫辍学——边做事边求学的坎坷生活。让人读来震撼和落泪。其中幼年求学、边做事边求学是文章的记叙中心,写的比较详细,而幼年的生活环境和被迫辍学则是分别交代这两个阶段的背景,与求学无关的其他往事,统统删去不记,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作者为什么会辍学?辍学后的境遇怎样?这是求学过程的一个转折点,必须有个交代。作者通过这样几个层次来叙事的:在第一层交待了自己上学的经济来源和中途辍学的原因、经过,“上学是由本家供给的”,辍学则是穷本家们停止资助,要他自己去“找点事做”。但是“找点事做”,那时很难。第二层描写了辍学待业期间,母子俩过着“一当二押三卖”的凄苦生活,为下文记叙作者在这种境遇中苦心求学做了铺垫。辍学之后如何继续求学是最令人难忘的,作者在第四部分记叙自己辍学之后如何苦心求学的经历:辍学待业期间,混进辅仁大学旁听,找到职业后上夜校学法语。尽管过的是“一当二押三卖”的日子,尽管“混进”“高等学府”去旁听就像“做贼似的”,然而作者对听课仍是那样的“神往”。好不容易找到职业后,前途依旧茫然。但正如文中所说“或者生活本来就是由许多‘偶然所铸成。”作者偶然地在一根电线杆上的招生广告里,又为自己找到了“生活的希望”,并抓住了这个“天赐的机缘”,走进了“一座法兰西文学的殿堂”。所以,围绕中心,文章的选材和剪裁都十分精当。

《幼学纪事》在语言上朴素真淳、自然平实。文中这样描述幼时的一位老师:“他屋里哪儿都是书,光线显得很暗,所以他需要把诗集贴在鼻子尖上才能读得出。他的声音不洪亮,也无手势,读得很慢,也很动人。”简单几语就描绘出一位才学出众的教师形象。老郝叔死后,“他无碑,无墓,所有辛劳都化为汗水,洒在马路上和胡同的土地上,即刻就化为乌有。”这质朴无华的文字是对老人平凡勤劳一生的无限同情和崇高评价,也是对老人的深情祭悼。在叙述自己辍学在家,出入于当铺粮店之间时,写到了一天的开支,“棒子面一斤,青菜若干剩下的买些盐。”这真可谓地道的家常话了,出语自然,全无矫饰,但经济之窘迫、生存之艰难则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写几位好友夹着自己混进辅仁大学听课时,作者这样描述当时的心理:“我于听课神往之余,心里总不免忐忑,谁知道花了钱的学子什么时候会突然闯进教室把我撵走呢?因此,我那时时常有做贼之感,觉得自己是一个偷窃知识的人。”细腻准确,形象生动。

幽默诙谐是本文语言的又一特点。回顾自己从前的艰辛求学经历,作者没有怨天尤人、悲愤苦述,反而采用了轻松调侃的话语,诙谐生动。在写自己的家庭背景时说:“那时形容人们无文化,常用他们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我的祖母和母亲则更彻底,她们压根儿没有名字。家里的藏书一年一换,但只有一册,就是被俗称为‘皇历的那本历书。”写自己辍学待业,“茫然中还是有事可做的,子承母业,去当当。”语言轻松诙谐,又饱含着凄楚和无奈。叙述做事后到一法文研究班走读时,有这样一段:“于是这厕所便成了我的餐厅。把窝头掰为几块,烤后吃下,热乎乎的,使我感到了棒子面原有的香甜。香甜过后,再去上课,听的偏是菩提树、夜莺鸟这样的诗情。”近乎荒诞的事实、玩笑的话语,透出生活的强烈反差,让人想笑,也让人想哭。幽默诙谐的语言表现出作者面对困难自强不息、乐观豁达的生活勇气和孜孜不倦、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

于是之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求学之路上挣扎、成长,最后成就了自己的今天。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昨天的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怎会有后来的学有所成,事业发展呢?“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枉然”哪!

马玉杰,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待业纪事经历
大匠纪事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养牛伯脱贫纪事
语言艺术
面对性待业窘境
经历与感悟
基于市场分割理论下的大学生待业成型机理和对策研究
一次奇妙的就餐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