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子系统的定位

2009-04-27 10:42宫春科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核心价值结构功能

宫春科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包含认知系统、导引系统和动力系统三个基本要素子系统,只有把这三个子系统认识好、建设好,使之成为一个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才能够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偏向、不移位、不解体。

[关键词]核心价值;系统;结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9)04-0017-0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激励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纽带,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摄地位和支配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价值认同系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有机体,它应由基本特征、运行轨道和动力来源三个子系统构成,只有把这三个子系统认识好,建设好,使之成为一个相互统一、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才能够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偏向、不移位、不解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系统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灵魂,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国家,其核心价值体系最主要的特征是不同的。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特征的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中有益成分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其他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区别是,它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体现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包含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仰。”[1]这个主要特征,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旗帜鲜明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区分于其他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最根本的特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体现和时代要求。党的十七大高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提出了高举这面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给它们打上了中国特色这个时代烙印。当前,我们要把全民族紧紧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必须同时在思想领域也举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认同这面旗帜,认同这个道路和这个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在形成核心价值体系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没有这个共识,体系的建立无从谈起。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体现由经济基础决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应当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相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经济基础之上的,它受这个经济基础的制约并反映这个基础。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必然会在核心价值体系这个上层建筑中得到体现,使得这个价值体系必然成为与市场经济的中国特色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受着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制约,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因素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整体”。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部分,是“反映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观念体系。[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体现为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一脉相承,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因此,作为这种意识形态本质部分的核心价值体系,必然也具有中国特色。

二、“四个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导引系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思想领域的体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可借鉴的现成经验少,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需要继续发扬“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论断,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导引系统,为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火车头”和“轨道”。要“摸着石头过河”,必须牢牢握住这四项基本内容,做到“四个坚持”。只有如此,才能走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阳关大道”,确保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移位。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我们党的思想灵魂,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基础,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在新时期如何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问题”[3],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根基,动摇了这个根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就会偏离方向。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忽视了理论创新和创新理论的运用,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就会失去活力。

2.坚持共同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统一。理想是对美好生活状态的设想和期望,理想具有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品格,是感召、鼓励和鼓舞我们为之奋斗的力量源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指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的价值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有其现实的价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感召、凝聚广大民众共同奋斗。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须立足于现实,依靠扎实的工作实践才能实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能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社会现实中普遍关心的利益问题、普遍存在的思想问题。只有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不会变成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才不会成为空想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3.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并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具备稳定性和开放性。其组成部分中既有稳定不变的内容又有发展创新的内容。“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品格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4]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应当成为核心价值体系中永恒的主题。时代精神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不断创新,才能保持活力。在时代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紧跟时代,不断创新。民族精神的永恒和时代精神的创新两者并举,不可偏废,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

4.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引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丰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法律法规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高度概括。坚持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和良好社会风气的根本要求,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部分。

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动力系统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是价值体系的最高内核和最高抽象,体现价值本质,决定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引领价值体系的建构。我们应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一个共性和特性的统一体,在不排斥局部规定性的同时,由低到高,自下而上,积极形成社会层面上的一元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多样统一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价值观体系无论它有多少种表现形式,其基本的要素在一定时期应当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些要素应当包括:

1.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于其他价值观的根本特征,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包括信仰它的理论体系,即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这个理论体系”,适应这个理论体系的发展创新,维护这个理论体系的绝对权威。

2.基本道德规范。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通过劳动人民的实践形成的,它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人区别于动物、文明进步的标志。比方说是非之心、羞耻之心、怜悯之心、父慈子爱、尊老爱幼、见义勇为、慎独自省、诚信友爱、团结互助、公平正义等等,都是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内容。无论社会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传统基本道德规范的精神实质都是不变的,不能当作封建糟粕给予否定。

3.劳动优先。劳动过程“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对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永恒的自然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不劳而获、金钱拜物教沉渣泛滥的今天,把劳动优先作为有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既有利于恢复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又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4.以人为本。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崇尚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崇尚人民至上,反对个人独裁;讲求集体主义,个人利益自觉服从集体利益,个人把服从集体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幸福,集体保护和发展个人利益,为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讲求人民至上,发扬人民民主,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摆在第一位。

参考文献:

[1]张声远.关于构建军队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应用理论研究,2007,(8).

[2]辛向阳.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学习与研究,2007,(9).

[3]廖胜刚.关于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综述[J].学术探索,2007,(1).

[4]吴潜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J].道德与文明,2007,(1).

责任编辑 宋桂祝

猜你喜欢
核心价值结构功能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樱花系列甜品品牌营销战略关键
论《日出》的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中核心价值研究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园林文化遗产的艺术与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